APP下载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高校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初探

2020-11-26王松博

高教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学科

李 娇,王松博

(1.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6;2.桂林理工大学 发展规划与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学科建设办公室),广西 桂林 541006)

一、投入产出理论运用于高校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内涵和必要性

(一)投入产出理论运用于高校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学科发展评价是反映学科发展水平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与学科水平评价有所区别的是,学科发展评价将时间的维度作为重点纳入评价过程之中。因此,学科发展评价更加注重“评价的时间区间增加了多少”而非“此学科共有多少”。学科发展评价通过统计时间点的有关数据和情况,分析其相互联系与变动的关系,以综合反映学科总体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分析学科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从而客观科学地判断学科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目前的成长态势与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并提出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1]。学科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体现学科发展评价的载体,也是用于深度剖析学科发展的有关数据的关键工具,因此高效的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服务学科发展评价。目前,我国高校学科评价主要是以量化工具构建的,评价区间一般在1-4年,评价维度一般是静态的,因此很难准确地反映学科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导致无法客观评价学科的发展情况。

(二)投入产出理论运用于高校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投入产出理论是经济学中的概念,1936年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耶夫提出。这一理论主要是用来分析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的依赖关系,投入指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消耗,产出指生产过程所创造的价值体现。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投入产出理论主要用于计算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在学科发展中,投入的来源是多样化的,既包含钱和物的投入,也包含人员的投入。虽然低投入高产出是经济效益最高的模式,但在学科发展方面,低投入会抑制学科的发展投入。因此,高投入高产出是学科发展的最佳状态[2]。引用投入产出理论构建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厘清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更好地反映学科发展的效率和水平。

二、构建高校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理念和原则

(一)构建高校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理念

1. 高校的基础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目前,我国高校学科更依赖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对学科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有时会忽略人才培养这一基本职能的评价。因此,在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当全面考虑人才培养在学科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高校的三大职能均为产出性指标,因此在评价过程中,三大基本职能合理的配比将对评价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考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如何平衡产出指标的权重将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2. 以学科为中心,兼顾学科发展所在阶段和状态,适当调整学科发展指标体系结构和权重。根据学科生命周期理论,学科有生成期、生长期、成熟期和蜕变期,在学科发展的视域里,也有组建期、生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为学科生命周期特征[3]。而学科建设的关键时期就在组建期和生长期,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科,要使用不同的评价工具。例如处于组建期的学科,更应注重对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领军人才的引进或培养;而对于生长期的学科,更应注重提升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对成熟期的学科,应当进一步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以及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因此,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科,应当采取不同种类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应当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

3. 依据学科特征,灵活使用学科评价工具。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同一种评价方式无法广泛适用。例如理工科相比于社科类学科,更有能力发表SCI论文,其研究成果也更容易被直接采纳或利用;而工科相比于理科,其成果更容易获得专利,进而影响和服务地方社会。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科放在同一指标体系下去评价是不合理的。例如,在同一高校内,一个国家一流重点学科和一个校内普通学科是基本没有可比性的,国家一流学科在投入方面就远远大于其他学科,在产出上也会高于其他学科。因此,综合学科特性上的考量,单纯追求部分关键性指标的提升,对于一些其他不善于提升该指标的学科而言是不公平的。所以,在构建学科发展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学科特性,通过调整评价指标权重或增减指标内容的办法使指标体系区域均衡。

4. 处理好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在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经常会见到各类奖项、各种项目和各种学术论文的指标项目。然而,在这些项目中,各项指标经常以获得的数量为考评的得分依据,或是单纯以高水平为标志性成果,得一则全满,使得部分低水平成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例如,在科学研究这一维度,同样的SCI论文,一区TOP与二区以下是否有可比性?顶尖学术论文是否应当作为标志性成果单独计算?或者若干个低质量的奖项是否能够累加到一个高水平奖项的分值或权重?这是否合理?因此,在指标体系构建之初,就必然要考虑质量和数量的关系,以便于正确引导学科发展的价值观。

5. 明确存量和增量的关系,兼顾学科发展效率的考查。在评价学科发展时,学科建设者往往更加注重学科在发展期间获得的总量,或是关注某些标志性成果和指标的提升。这种思路对于学科水平评价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学科水平评价的评价内容就是学科现有的种种条件和整体水平,它反映了学科在评价时的终态。但是,在学科发展评价过程中,在关注一些关键性指标或标志性成果的同时,更应当注意时间维度和投入,将“该指标总共获得”的思维逐渐转变为“该指标新增获得”,使得学科发展效率一目了然,也有助于学科建设者第一时间发现学科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

6. 明确投入性指标和产出性指标,将绩效导向作为学科发展评价依据。在以往的学科发展评价中,绝大多数指标都是以静态、定量方式出现的。例如,在师资队伍这一维度中,专任教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数据,因此它往往以静态数据列举的形式存在。然而,在投入产出理论下,专任教师这一指标不仅仅是一栏数据,它也是评价在学科发展中投入了多少教师,这些专任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为学科发展贡献了多少产出。也就是说,投入性指标并非仅仅是投入了多少财政资金,也包含投入了多少平方米的用房,或投入了多少万元的设备。因此,人、财、物的投入都要在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体现,以便于计算学科建设的效率。

上述6个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念基本涵盖了不同层次的不同学科在不同阶段下不同维度的评价方式,基于上述理念基本可以清晰明了地厘清学科发展评价中难以处理的一些关系。

(二)构建高校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公平和客观性原则。高校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是指被评对象要遵循客观和真实,这样才能准确判断实际情况,提升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说服力。同时,在评价层面,公平性决定了评价结果是否有可比性,在考评不同学科的同一指标时,其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因此,兼顾公平性和客观性,是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和前提。

2.综合性原则。高校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当遵循综合性原则,即要尽可能考虑影响学科发展的种种因素和可能性,将尽可能多的相关因素纳入发展评价范围,并体现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以便于更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科发展的水平和效率。

3.操作性原则。由于基于投入产出理论构建的高校学科发展评价是动态评价,因此应当在已有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增加动态调整单元,使一套可靠的评价体系经过动态调整,可适用于更多的学科。同时,对于学科评价的资料来源,应当遵循以学科自评为主,评价层核查为辅的自评-考评模式,灵活处理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差异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确定性原则。对于已经结束的学科发展评价,其评价结果应当是确定的、唯一的。在评价结果确定后,不会受到其他外在因素影响其第一结果,这也是对公平性、客观性的进一步要求。同时,不同学科之间有过合作、共建的平台项目或科研成果,应当在评价时厘清贡献程度和投入产出关系,避免在评价结果出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保障学科之间的和谐发展。

5.比较性原则。学科发展评价结果往往被用来参考和反思学科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成效和出现的问题,因此同类、同级别或是同层次学科的相互比较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当评价结果确定后,经过均衡学科差异,能够合理地进行横向对比,使学科能够在对比的过程中查缺补漏,参考其他学科先进的做法,进一步相互促进发展,是学科发展评价比较性原则的根本意义。因此,在构建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以助于发挥学科发展评价对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

以上五项基本涵盖了学科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更应当重视上述原则。

三、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高校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高校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1.确定基本考核指标的构成,以投入和产出指标为根据,分类所有的评价指标。例如,师资队伍(或是学科队伍)中,专任教师的人数、质量、梯队结构等,都属于投入性指标;而人才培养(或是培养质量)中,毕业生质量就是产出指标,在这方面,应当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毕业薪资和发展前景等,为产出指标提供详细的依据。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投入越少,产出成果越多,便说明学科发展越好。正确的价值引导应当是,高投入和高产出才是学科健康发展的模式。

2.根据不同层次、水平、类别的学科进行分类考量。由于学科所属类型、所处状态不同,所以不适宜用静态数据去评价其发展情况。在设计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首先考虑待评学科的特点和特性,用均化指标进行衡量,或是在评价过程中加入均衡系数或调整指标值的权重,以保证各学科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3.确定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在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并非所有指标都是以定量方式存在的,部分指标无法完全以定量数据为依据。以前文中毕业生质量为例,如果只考虑其毕业薪资或就业率,忽略其所在就业单位的层次水平与其发展前景,对部分学科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正确处理定量指标的同时,要兼顾定性指标,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4.厘清核心指标的质量和数量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配比和权重。前文讨论过,一些核心指标有质量和层次上的差别,例如某国家级奖项的层次高于某省部级奖项,但在指标体系中,若干个省部级奖项得分可以超过国家级奖项的得分,这显然并不合理。因此,在这类核心指标上,要合理构建它们之间的层次、质量和数量的关系,使高层次与高层次对比,低层次与低层次对比,保证其科学性。

5.确定存量和增量之间的关系。以往的学科评价(学科水平评价与发展评价)中,存量与增量一直是学科建设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只考虑存量,则得出的结论更反映学科水平;只考虑增量,又容易忽略学科发展的差异性。因此,在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哪些指标要考虑存量、哪些指标要考虑增量,哪些指标又要兼顾,成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引入投入产出理论后,这个问题有了新的发展思路。例如投入类型的指标中,“专任教师人数”就要考虑其存量,因为学科发展的成果显然不仅仅是新增专任教师做的贡献;而高水平论文数这类产出指标,则更应当考虑其增量以及近几年的增量变化趋势,以便于体现该学科在这一指标下的发展情况。

根据上述五个步骤,可以基本确定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点、矛盾点和难点,基于上述步骤,便可进一步构建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二)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高校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

投入产出理论包含投入、过程和产出三个步骤;在构建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评价的是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因此,构建指标体系时可以考虑分为投入性指标和产出性指标进行分类评价。

1.投入性指标。投入性指标主要涵盖人、财、物的投入,因此其应当包含师资队伍(学科队伍)、资金投入(包含财政拨款或自筹经费等)、物质投入(包含场地、平台、实验室和设备等),确定这些投入性指标的价值和数量,分类计算,得出合理的投入性指标构建方式。

2.产出性指标。学科建设过程中,其产出形式多种多样,既包含人才培养成果、科学研究成果,也包含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等,因此,确定产出性指标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产出性指标“人才培养”包含了“新增教学平台”“新增教学成果奖”和“毕业生质量”等成果产出;“科学研究”指标包含“新增高水平论文”“新获高级别项目”和“科技成果奖”等指标(也有部分指标体系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二者放在同一部分进行评价);在“社会服务”指标中,“专利授权数”“科技成果转让”和“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等指标都是从产出的角度反映学科发展水平的。因此,厘清产出性指标,确定其质量与数量、存量与增量、处理好定性和定量之间的关系,是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工作。

通过分离投入性指标和产出性指标,可以将二者进行计算得出学科建设效率,再通过均化评价结果进行研究和对比,有助于学科建设者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评促建,为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见图)。

图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高校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

四、结论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高校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考虑了学科发展的特点和产出效益的特性,同时也更容易引导学科发展从水平的视角转变为发展的视角,加强学科建设效率,促进学科发展水平。目前该研究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构建的理念体系和结构框架仍处于理论层面,是否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还需进一步实践和研究。一套完善、科学的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有长期的、发展的过程,因此,更趋于合理的指标体系构建更应当注重实践。

猜你喜欢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超学科”来啦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基于DEA-Tobit模型的我国2012—2013年群众体育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上海市新闻出版产业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