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0-11-26郭敏西安市卫生学校陕西西安710054
郭敏(西安市卫生学校,陕西 西安 710054)
0 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无疑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支持。因此,教师应深刻认识化学课程教学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方面的价值所在,丰富创新教学方式,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
2014年教育部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何谓“核心素养”?林小驹等中学教学专家认为,“核心素养” 是指: 每个人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具备的关键的、重要的、不能缺失的品质、知识、技能、才干、精神风貌等集合[1]。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是学生借助化学学习过程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最有用的化学知识、最关键的化学能力、最能满足终身发展的化学思维[2]。
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程标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了明确要求,其内容包含五个维度: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现象观察与规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项核心素养既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从学科层面体现具有化学课程特质的思想和方法;“现象观察与规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主要是从实践层面培养和激励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在推理中认知,在实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而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从更高层面揭示了化学学习的价值追求。五项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出化学的学习方法和过程,有助于学生感知化学学科的魅力,形成化学思维模式,提升社会担当意识以及自我管理意识,对今后的个人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教师应从“知识本位”的教育逻辑向“素养本位”的教育逻辑转变,关注核心知识,精心组织设计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培养策略。
2.1 知识生活化,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很多化学知识都源于生活,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被生活事实所吸引,进而对其中所蕴含的化学因素进行思考,激发学习欲望,并借助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因此,将知识生活化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有效策略,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
一是从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提炼出含有化学信息的素材,素材应具备真实性、针对性,符合实际,能与本节知识实现良好对接,最好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这样能使学生对素材中蕴含的化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际问题,在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社会责任感。如在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时可以先谈一下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呼吁同学们保护大气环境;如在学习“溶液的渗透压”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临床上使用的生理盐水浓度是9g/L的呢?这个浓度能不能随意更改呢?学生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会思考原因,进一步懂得尊重科学就是尊重生命;再如对医药卫生类学生“电解质”教学中,教师在导入阶段可提供一名患者多次腹泻后电解质紊乱的案例,接着抛出问题:电解质紊乱对人体有害吗?什么是电解质?这种导入方式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与专业衔接,培养了学生作为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二是强调化学知识在生活领域的应用。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指导生产生活实践。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化学知识的应用,启发学生从科学角度解释某些现象的原因,会使其科学态度进一步增强。如在学习“溶液的渗透压”后,告诉学生临床上利用硫酸镁等泻盐在肠内形成高渗溶液帮助排泄,请解释原因。再比如衣服上沾染铁锈可以用草酸洗涤去除,又如何解释。学生会从知识的角度去思考,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理论实验化,培养观察能力与探究意识
化学是一门实验的学科,实验是探索物质结构、组成、性质及应用的重要方式。化学学习常需要以实验为手段获取宏观现象,进而从微观角度分析本质原因,或基于微观分析的结果通过实验手段证实真伪,进而得出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或相关理论[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插入实验,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看可闻可做的实验,让知识“动”起来,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还可以通过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尝试从理论角度总结规律,增强探究意识。如在学习“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解离平衡的移动,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氨水溶液中加入一滴酚酞,再加入固体氯化铵,让学生自己描述现象,培养了观察能力;接着提出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氨水中加入酚酞为什么颜色变红?[OH-]与颜色深浅的关系是什么?加入氯化铵后,氨水的解离平衡如何移动?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既是对现象的解释,也是对化学平衡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利用化学平衡的规律解决解离平衡的问题,在推理中提高认知、总结规律;最后,在理解了解离平衡的相关知识后,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温度和浓度对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的影响,列出实验试剂,预测实验现象并解释。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开展实验探究,在实验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这种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在实验原理、方案设计、试剂的选用、仪器的使用、操作方法、现象的描述与解释方面等各方面得到锻炼,在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了核心素养。
4 抽象形象并重,培养化学学科思维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学习化学课程中必备的两大思维能力,宏观辨识的过程多数是形象的,而在微观方面进行深入探析却需要抽象思维能力;认识物质的变化多数是形象的,而探寻物质变化的规律及相互之间的平衡却需要抽象思维能力,因此,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首先谈一下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用化学的语言准确描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性质,化学反应的现象、条件,反应前后的物质形态变化,生活中的物质和化学课中的化学式之间的联系,增强宏观辨识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大量的形象素材。
其次,重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中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普遍薄弱,他们对一些概念、规律、物质的空间结构缺乏认识。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技术的产物,将不可视的抽象结构、变化转变为可视化的动画和视频,这种直观认识能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深化空间思维能力,并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并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4]。如在“电解质”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解离”的概念,插入动画演示“解离”过程(图1),学生可以从微观角度看出化合物如何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转变为离子状态的过程。而对于盐酸的“完全解离”和醋酸的“部分解离”这两个关键词,可以设计两个图片,分别是盐酸溶液和醋酸溶液内部的微观粒子图,学生通过观察、辨析强酸和弱酸溶液组成的异同,能够从微观层面理解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培养微观探析的素养,并初步预测弱酸在溶液中可能存在平衡。
图1 “解离”过程
5 课上课下兼顾,培养创新意识
课上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课下是课上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值得教师精心设计能够培养创新精神的学习内容,吸引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比如根据需要设计尽量生活化、实际化、多样化、创新化的开放性作业,不是搞题海战术,而是强调知识的应用;不是教师硬性规定,而是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热情。这样能较好的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扩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可以画思维导图、做手抄报、绘制简笔画、写科普文章、做手工等不同的形式完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有对知识的梳理,也会渗透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及进一步创新应用。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开设第二课堂,提出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小课题,启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讨论提出方案并最终完成实验。如:利用鸡蛋膜进行渗透现象的探索;自组装电路验证水果里是否含电解质;尝试用几种不同的方法验证不同电解质的强弱;利用植物油制备肥皂等。这些课题的完成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过程的飞跃,挖掘自身潜力,培养创新意识,学会沟通与合作,提升自我价值感。
当今世界竞争异常激烈,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着力点,深入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转变思想观念,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渗透化学思维,让核心素养走近学生,培养高素质的“思考者和探究者”,为职业教育由量变到质变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