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融媒体传播在科学普及中的实践应用
——以浙江省为例
2020-11-26喻晨
喻晨
浙江省科技服务中心 浙江杭州 310003
新技术催生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深度融合变革。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环。大力推进融媒体在科普工作中的深化应用,迫切需要抓住时代语境,扣准融媒体的资源集聚性、立体互动性、媒介融合性,更好地关联科普信息化、精准化建设。
1 当前科普工作中融媒体传播应用面临的主要困境
1.1 融媒体传播重媒介形式、轻传播内容建设
融媒体的主要传播形式为互联网、手机媒介、报刊、电视广播等不同媒体,通过信息交流互动,全面整合,实现资源、内容、宣传、利益等互融。当前融媒体传播虽然为科普工作多元化表达打开了新局面,但也存在着过度技术媒介的运用、重硬件设备投入、轻科普内容建设等现象。基层科普传播主要采取“一次采集,多元发布”的模式,追求形式上的更新颠覆,而传播内容淡薄、缺乏创造性、同质化的现象[1]。
1.2 科普资源空间布局不均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科普资源的空间分布。相较于城市优质资源集聚高,农村科普服务对象基数大,面对科普服务人群,特别是农村青少年,农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投入经费有限、乡镇科协每年开展活动次数较少、科普资源的互动性、融媒体的交叉应用少等,使得农村科普资源分散如“信息孤岛”。
1.3 融媒体对基层科协组织的科普平台化稳态支撑亟待加强
一些基层科协组织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主要依赖外向型输入,内生性自我发展能力薄弱。传播矩阵组织架构和传播平台化建设尚未稳态发展。
2 浙江省科普工作中融媒体传播应用的实践与启示
2.1 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网上科协”
浙江省科协将科普工作融入互联网因子,扩容科普信息化建设。制定实施《浙江省科协“网上科协”共享与服务平台三年规划(2019-2021年)》,重塑内容格局。采用“互联网+科协”模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省市县乡四级科协组织、省级学会共享资源,构建浙江省科协数据资源中心,重点建设科普知识社区和“众创共建”社区。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信息化服务阵地,社区科普益民服务站、创客空间、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科普场馆等,强化内容、渠道、资源整合,消融各种媒体形态的边界,解决基层科普信息覆盖率低问题[2]。
2.2 建立融媒体联盟,补足基层农村短板
抓住融媒体传播的资源集聚性、媒介融合性,浙江省科协成立由华数传媒、都市快报、网易等多家媒体组建的浙江省科学传播融媒体联盟,解决融媒体资源离散化问题,携手促进“互联网+科普”的深度融合,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与科协重要活动紧密相连,打造全媒体的科普平台。联盟助力科普在线、“科学+”主题活动、全国科普日活动等,发挥融媒体传播乘数效应,共建共享数字化科普资源。
抓补“短板”,落实城乡空间上的融媒体传播互动、科技资源共享。浙江省科协实施科普进农村文化礼堂,发挥“一堂多能”作用,补足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短板”;接长手臂,实施乡村振兴科普计划,发挥好医院、学校、农业服务中心等人才队伍作用,送科技下乡,建设新型基层科普服务阵地,解决科学传播“最后一公里”。
2.3 强化科协自组织建设,打造多元科普平台
(1)打造科技成果科普发布平台。探索推进学术资源成果科普化,聚焦公众关注度较高的科研成果、前沿科技,利用融媒体联盟的网络传播、精准推送,架起学术成果与公众理解的桥梁。
(2)打造科普文化产业平台。创作科普精品资源。浙江省科协开展大型科普情景剧《加油!科学+》,走进社区、广场和农村文化礼堂等;与报社合作设《超级科学+》栏目,聚焦科学事件;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与动漫企业、出版社等单位合作,制作科普漫画、科普动漫和科普图书,将科普元素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相融合[3]。
(3)打造科普传播“点线面”平台。点上,建设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吸纳媒体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医院工作者等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发掘优势资源,打造新亮点,构建大科普的格局。线上,浙江省科协鼓励设区市加强实体馆建设,形成以市级科技馆为核心,各县市区的分馆、特色馆等为基础的科技场馆网络体系。面上,通过浙江省科技馆协会对各设区市的“穿针引线”,形成技术、专家对接等全面服务,鼓励资源共享共建[4-6]。
3 结语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为科普工作带来机遇,也迎来挑战。打开融媒体与科普新格局,需要增强与科普活动的高度互动性,注重创新突破,促进融媒体与科普传播“同频共振”,落地应用,全媒介、全方位,促使融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呈几何增量。增强群众获得感与科普传播的社会影响力,满足受众多元化、个性化、便携性的需求,通过融媒体联盟建设,接长手臂,补足农村科普“短板”;强化媒介传播的社会责任,发挥科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建设,打造科普品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