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教学中多媒体的辅助运用研究
2020-11-26舒伟光吉林工商学院
舒伟光 吉林工商学院
前言
新时代背景下,伴随人文精神越来越多的进入教育教学视野,使得文学作品所处的地位不断提升。但在现阶段的文学作品教学中,传统的意境领悟或是所谓的“涵咏”,都无法使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与背景。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实施多媒体教辅工具的运用。那运用多媒体进行文学作品教学的意义何在,在实际应用中又需要考虑哪些内容,就成为当下教学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学作品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的意义
首先,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运用,能够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更为深层次的理解。现阶段能够应用的多媒体形式众多(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以及即时通讯工具等),通过这些图文声像的辅助,就能够使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写作的意图、以及所要表达或抒发的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这对于文学作品的赏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次,多媒体的辅助运用,能够扩大学习范围与知识量。文学作品教学时长极为有限,制约着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与精髓的深度理解,也无法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所衍生知识的汲取。但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学生不仅可以在互联网内获取到书本中无法体现的衍生知识,更能通过与其他学生的网络化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不断拓展自身对文学作品的认知范畴,进而加大知识储备。最后,多媒体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对于文学作品教学而言,其大多意境深远、内涵丰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具有极为复杂的外在形象,和极为充沛的情感要素。将这些在教学中全部灌输给学生,难免会使学生无法全部接受,甚至还会造成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抵触心理。但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元化的辅助模式,有针对性的结合应用,会为学生创设出与作品极为相关的情境,进而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求知兴趣。
二、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
(一)营造意境,增添氛围
文学作品常常有意境伴随,作品内由文字描述所展现出的生活场景,以及融入作者感情色彩的思想境界,两者通过作品进行有机的融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成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意境。虽然读者通过阅读与联想,会产生与文学作品相契合的思想与情境,但仅靠读者的反复思考与揣摩,意境的深度仍无法轻易触及。尤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无法为学生做更为深刻的文学思想与意境解读。并且,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表明不同的理解深度和观察角度,对文学作品意境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此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便得以显现。通过多媒体辅助文学作品的教学工作,能够为学生们营造出符合作品背景和作者思想的意境,也能够有效的增添教学效率与氛围。以陶渊明为例,他的田园诗充分展现了自然意境,如《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以及《杂诗八首》等,既通过较为平淡的言语来进行自身情感的表达看,文中又透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作者的音频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历史背景的视频回顾,就能够很好的将学生代入到特定的历史时代氛围下,形成与作者相符的写作意境。这时再来赏析《杂诗八首》其一中的诗句:“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就能使学生很好的了解到陶渊明多舛的命运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意境。
(二)加强学生想象,提升学生素质
在文学作品中,心境的展现多通过场景的描绘予以实现。而通过多媒体对场景色彩与声音的展现,就能够准确的表达出作者的心境,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能力。例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写道:“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原本这一作品对于环境的描写是深秋景象,但通过对文字的想象却很难为学生呈现出秋风萧索的意境与景象。对此,教师可在互联网中寻找表现深秋的水墨画图片,通过图片中水墨的黑白主调,渲染出阴郁的心境和萧瑟的秋天场景。同时,通过低沉、悠远的音乐播放,也能使学生在低卷入状态下,加深对场景的想象。通过此种方式,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力会逐步增强,从而为学生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的提升,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新形势下,将多媒体教学模式引入到文学作品教学活动中,已然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不仅有益于学生对文学作品及作者的深度理解,更能够同步提升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可谓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