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与提升
2020-11-26曹长英吉林工商学院
曹长英 吉林工商学院
前言
从各种文学精品课程的申报,到网络化的教学信息交流;从“金课”的递增,到“云课堂”的流行,从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应用,到MOOC(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 )的普及,从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的延展性工具,到现如今高校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入融合,教学信息化的转变愈加明显,而信息技术以其庞大的信息量和广阔的拓展空间,为高效文学教学工作也做出了巨大的推动。文学作品作为“有温度”的课程内容,通过阅读与赏析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文学及人文素养。而将现阶段的高效文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也必然会在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学教学质的提升。
一、搭建整合性的资源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下,教学资源呈现出多元化的丰富态势。而对众多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予以实施,是现阶段高校文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高校文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前提与基础。对此,应在高校内积极搭建起具有教学信息整合性的资源平台。这种网络化的教学信息平台中可设置多项模块,如教学资源模块、课程建设模块、教学互动模块、以及教学管理模块等。通过这些模块的整合性应用,不仅能满足教师进行导学、教学、以及管理等活动,还能够很好的满足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通过这种整合性的资源平台,学生能够利用“学分制”模式来下载或购买不同分数代表下文学作品的相关资料(如视频、音频、图片、鉴赏推文等)。同时,教师也能够在平台上上传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供学生下载和课前资料的搜集,并同时为其他教师提供教学课件的共享。例如:利用音频对作者信息和文中需要注意的内容加以阐述,随后,利用视频文件+图片的模式,为文学作品进行写作背景、历史环境等的介绍。最后,以文字形式留下部分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所需要查找的相关资料。这样学生带着对文学作品的初步描述和环境背景介绍,来对相关问题进行资料的查找与预习,就能够起到良好的知识巩固与夯实作用。同时,平台中所融入的各类文学获奖作品推荐,和众多文学类网站的链接,将会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汲取,为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全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进行文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化的信息平台进行不断的交流与互动,以此为信息技术与文学教学的深入融合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利用平台的教学模块,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全新的教学模式——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中涵盖文学知识学习的任务、自身应掌握的知识层面与范围、教学任务分解、学习资源清单、研究成果探讨、以及反思与经验积累。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就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文学作品的大致框架,和所需拓展知识的范围。
以文学课程《雷雨》为例,首先由教师以语音文件形式,设定该篇文学作品所要学习的任务:戏剧雷雨所表达的艺术形式趋于叙事化,而曹禺在叙述这一故事时,是以哪位主要人物为主来展开叙述的,该人物又对整篇文学作品起到何种的作用(主要从戏剧的主题、结构、以及矛盾冲突等方面分析)。为学生简述介绍现阶段较为公认的几类说法,如“周朴园说”、“周萍说”、“雷雨说”等,以你对该作品的了解与分析,结合作品内容分析哪种说法是你认可的,其原因是什么?随后,学生可带着问题下载教师所制作的相关资料文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学生对作者曹禺,以及写作背景、时代环境等有清晰理解后,再结合教师所提供的多媒体课件深入分析和总结自身对所提问题的理解。此时,学生也需要对照问题,以文字形式表述自身的观点与看法,并将其发送至学科微信群或公众账号。课上教学时,教师以分组的形式,要求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探讨、及总结性发言。以此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应对文学作品时的阅读能力、文学分析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课后总结与回顾时,学生可将课上受自身认同,并得以总结的文学观点与自身上传的课前解答进行对比,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了解与认识,更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规范化的“自我认知知识体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高校文学教学之中,不仅能够同步提升教师与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与熟练应用,从教学角度考虑,还能够在显著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分析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并能由此构建起学生以自我为认知的知识体系。这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和文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都具有极大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