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的情绪反应和教师的策应
2020-11-26陆裕峰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陆裕峰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学校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教与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进行着思想认识交流和情感的传递。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常常会迅速作出各种情绪上的反应,而积极的情绪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促进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学习效率,损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化学课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在课内学生常常会产生某些情绪反应。面对这些情绪反应教师必须作相应的策应活动,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群情振奋,难以平静
每当教师演示一个精彩的化学实验(如氢氧爆炸,吹肥皂泡),或者结合生活实际介绍化学知识(如防止煤气中毒,灭火机使用等),常常会使同学兴奋不已,久久不能平定下来,这就会影响下面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情形的产生正是由于初中生的情绪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他们理智抑制力较弱,碰到这种新鲜的刺激性大的事情容易引起激动的情绪,并难以平息。对这种情形教师最好能有预先的估计,先向学生讲明要求,要求他们能迅速控制自己,快速平息自己激动的情绪,否则老师不做实验或不讲故事。教师的这种方式能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锻炼意志力。当然教师也可以用暂时停顿的方法,等待同学自动静下来。这种情绪产生时切不可大声喝斥,因为,这种愉快兴奋的情绪有助于记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所以教师应当保护这种热情。若采用大声喝斥来平息,学生内心会产生讨厌的情绪,这样就不利于他们的学习。
二、指东说西,瞎嚷嚷
这种情绪往往出现在少数成绩差,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身上。这些学生内心自卑感强,知道自己缺点多,知道别人瞧不起自己又希望别人特别是老师能重视他。他们往往用这种方式来表现自己是学过了,以引起教师同学对自己的肯定与尊重。如果教师这时简单地认为这是在破坏课堂纪律,是与自己作对,那么容易采用过激的方法处理,很容易引来不良的后果。如果能站在学生的心理上想一想,从尊重他们出发,灵活地处理,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一次我在讲完“碳酸钙的用途”这一节内容时提问:“石灰石大理石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碳酸钙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一位学生大声地叫着相反的答案,同学们都看着他。这时我没有批评,而是让他站起来再讲一遍同时纠正了他的错误,并表扬他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是一个优点,但接着又指出回答问题要先仔细想清楚了再举手回答,坐在位置上大声乱叫破坏课堂纪律,也不利于自己动脑筋。此后,再也听不到这位同学课内大声瞎叫了。
三、应激状态,手脚无措
这种情绪状态常发生在学生实验课,有的学生不小心碰翻了试管架,打破了玻璃仪器,脸上早就青一阵红一阵,心里在等待教师的批评,心理紧张滋味可想而知。这时老师若真是大动肝火,大声训斥,那么打破仪器的学生心灵上会再次受到伤害,会再增加痛苦。虽然这种批评对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爱护仪器有一定的惩戒作用,但对教师的行为产生反感的也可能不少,因为“他又不是故意打破的,老师为什么这么凶?”并且,往往会浪费很多课堂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还会影响包括教师在内许多人的情绪。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先安慰一下学生,帮助处理碎玻璃,然后继续上课,下课时再个别向学生指明错误,商量赔偿的办法。这样既处理好了事情,又教育了学生,也不伤害师生感情。
四、结论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内的双向交流中,必然伴随着情感的交流。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绪又是复杂多变的,这给老师驾驭课堂教学增添了难度。但是老师又不能不重视学生的情绪变化,并且要善于用应变来调控学生的情绪。
(一)加强学习责任感教育
学习责任感是学生的一种重要情感。学习责任感强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强有刻苦精神,学习行动上表现出勤奋。学习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感在初中生内心的具体体验,它的产生源于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等。
初中生都有爱国热情,只是强弱程度不同而已。他们崇拜荚雄,常为自己的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也最会憧憬自己将来成为英雄,为祖国作大贡献。初中化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转化为学习责任感。例如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化学成就,像烧陶瓷、制火药、造纸、开采天然气、石油和煤等。当然,只有教师生动的而不是干巴巴的政治说教,在化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地渗透爱国热情,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初中生由于人生经验少,热情难以持久,常常是“三分钟热度”,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必须经常地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信任感
由于情绪情感是与个人需要密切相关的,初中生常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对事物的态度。因此,最易感情用事,最易偏激。教师只有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才能使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行动,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要使学生信任自己,教师自己首先必须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想学好的,是肯学习,即使是那些厌学的学生,也应给他们教师是信任他的这种感觉。其次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一定的帮助,特别是学习上的帮助,当然还有心灵上的帮助等。只有教师相信学生是好的,才会真正地把信任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落实到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