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非遗题材电影的文化透视

2020-11-26冯适云南民族大学

数码世界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冯适 云南民族大学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电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随着权威国际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清晰的厘定之后,在多项政策的扶持下,非物质文化电影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们在观影的同时开始着重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问题。国家政策给予该类型的电影以充足的成长空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充满商业性的的电影作品有机融合,孕育出电影界的累累硕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的文化背景

每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都不一致,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孕育出的独特文化也是如此。但是有差异的地方就会有联系,就拿电影来讲,西方和东方也存在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长期以来积累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方面独树一帜。在很多的文献里面,专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不在少数,理论研究已经到了很高的位置,然而在大环境下分析非物质文化电影作品的却少之又少。我们的学者,在课余必须深化课题研究,才能期望提出更好的策略。21 世纪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尤其在文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非遗电影文化和商业电影不断碰撞,由此我们就要思考加强非遗电影理论研究的必要性。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也非常久远,经历了许多文化冲突和融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着力研究非遗电影和现代电影之间的联系,也要注意二者的不同,逐渐改变传统的拍摄手法,使两者的文化有机融合,从而发扬自身,以期达到我们既定的继承与发扬非遗文化目标。

二、非遗电影的文化进程

非遗文化已经拥有了多年的历史沉淀,然而,由于我们的电影时长限制,往往是漫长非遗文化历史篇章的一个缩影。优秀的作品不在于篇幅的大小,而在于作品的思想深度。就我们的群众而言,非遗文化较难融于现实生活中去宣讲。如果能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群众就可以高效地熟知非遗文化的历史进程,在有限的电影篇幅中彰显非遗文化进程。我们的电影工作者,不必去刻意追求把非遗文化分段呈现,其关键性在于激发观众自身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向往,去探索非遗文化的历史遗产,这不仅仅对于电影本身有良好的效果,还能够深刻地传播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非遗电影彰显的现代文化心理

文化之间本身就不是封闭的,他们是相互交流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就会碰撞出许多不一样的地方,这是客观的现实,我们应当正视。非遗文化在传播的进程中,与现代文化心理发生了碰撞,我们务必要分析两种文化的联系,不要只是片面地观察某种文化现象。只有引起现代文化心理的兴趣,才能够真正地传播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求同存异”还在于充分尊重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够达到文化协调,找到非遗电影与现代文化心理的平台和桥梁。早在十年前,一部叙事流畅的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电影主要讲述了我国平乐郭氏正骨世家如何进行手艺传承,巧妙地融入在抗战大背景的外壳之下。除了电影拍摄手法和叙事方法,提高编剧的综合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是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遗电影编剧要注意提高文化素养,先搞清楚非遗文化的意义何在,摒弃传统的不合理的观念,把重心放在电影和非遗文化的有机融合上,不是去讲非遗历史、非遗产业发展。我们的电影编剧应该充分尊重非遗的文化,而不是去追求一致性,保持客观中立的文化态度。

四、结束语

世界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其实在古代的时候,我国的非遗文化逐渐孕育,经过无数的碰撞、交流、升华,诞生了我国极具特色的非遗文化。从这个角度来看,非遗电影也是非遗文化和现代电影交流的纽带,为我国的文化传播与影响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在历史上是如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是这样。所以我们要抓好学生的非遗电影的理论研究,利用好这个独特的交流纽带,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