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言文字练习,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20-11-26江苏省南通市天元小学
江苏省南通市天元小学 刘 舒
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展开语言文字练习,促使学生打好基础。然而,太过于枯燥的语言训练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训练若不符合学生的学情,那么学生的能力也很难得到提升。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采用适合小学生性格特点,并且符合学生学情的语言文字训练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用能力一步步得到提升和发展。
一、词语练习,学习构词方式
在指导学生展开语言文字训练的时候,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首先要从词语练习开始,让学生打好基础。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将一些有特点的词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并思考是否能用类似的方式进行构词。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了汉语的构词方式,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18 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时候,鼓励学生找出作品中形容颜色的词语,并观察它们具有什么特点。学生首先找出了“深蓝、淡青、浅绿、杏黄”等表示颜色的词语,此后便开始分析它们的构词特点。学生发现:“前面一个词往往是形容颜色状态的,比如‘深、淡、浅’就是这样,而后面的一个词则是具体的颜色。”“那么‘杏黄’,‘杏’是怎样修饰‘黄’的呢?”学生认为:“这里用的是比喻的方法,指的是像‘杏子’一样的‘黄’。”此后鼓励学生拓展思考:“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形容颜色的词语,它们也都是用了类似的构词方法吗?”学生尝试思考,并提出:“比如‘金黄’,就是像金子一样的黄颜色,和‘杏黄’的用法是一样的。”还有学生提出:“比如葱绿、橘黄、墨绿、瓦蓝之类的,我觉得也是这个类型的。”学生不仅搞懂了这些词的构词方法,而且词汇量也随之得到了提升。
在词语练习中,除了围绕构词方式展开训练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展开同义词辨析的活动,又或者思考某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是否会有什么特殊的意思。这些方法也都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词语练习,积累更多的生字生词。
二、句式练习,体会情感变化
在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之后,就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展开句式训练了。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某些句子,思考是否能将其替换成其他句子,并且思考替换之后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是否还和原来一样。这样就能让学生逐步掌握汉语中的各种特殊句式,同时提升语文基本素养。
学习三年级上册第14 课《不会叫的狗》的时候,鼓励学生将其中的两句问句拿出来进行对比:“‘你怎么不叫?’‘你难道不知道狗是会叫的?’这两个句子都是问句,那么,你觉得它们在语气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学生在对比后提出:“‘你怎么不叫?’是真的提问,对方不知道答案,所以要问。‘你难道不知道狗是会叫的?’这里是反问句,其实说话的人并不指望对方回答,自己已经有了答案。”此后给学生介绍反问句的特点,并鼓励学生将反问句转化成其他的句式,并说说在语义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提出:“可以转化成‘你应该知道狗都是要叫的。’但是我觉得这样就没有强调的语气了,似乎体现不出强硬的感觉。”通过对比分析,学生理解了反问句的特点。此时鼓励学生思考普通的疑问句和反问句可以分别用在怎样的场合中。
叶圣陶提出,所谓训练不是只让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而应该讲究方法,让学生通晓明白,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率。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句式的时候,也不能仅仅让学生诵读或抄写,而应该鼓励学生展开替换练习,又或者展开角色扮演,切身感悟不同句式的效果。这样的练习方法比较有趣,符合小学生的学情,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读写练习,凸显个性色彩
读写结合的练习也是语言文字练习中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要积极把握机会,在学生的情绪得到激发的时候,鼓励学生参与到读写结合的练习中,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展开仿写、扩写、续写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化特点。针对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读写比赛,看看谁的作品更出色,这也能起到激发促进的效果。
在二年级上册第9 课《黄山奇石》一课中,学生学到了不少比喻句,发现比喻句的使用能让文章变得更为生动,能提升读者的阅读效果。此后鼓励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采用仿写的方式描写一下自己见过的美丽景色,并思考怎样将比喻句巧妙地融入作品中。学生展开了思考,有学生认为:“我会在描写一些人们不清楚形状,而我也表达不清楚的东西时使用比喻句,这样就能表达得更清楚了,读者阅读的时候也会更轻松的。”该学生尝试描写校园中的古树:“它半边是枯黄的树枝,半边却是郁郁葱葱的,看上去就好像是一个脱了半边衣服正在晒太阳的老者。”在这段描写中,学生将人们不熟悉的老树展现了出来,让没有看见过老树的读者也能了解老树的状态。在读写实践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
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就是一个例子,要用这个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读写结合的活动做到了这一点,能让学生通过模仿例子等方式充分利用文本展开再创造,从而起到知识内化的效果。
学者张志公认为,语言是一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只有训练才能熟能生巧。《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语文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着重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方式就是展开语言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若能结合学生的特点合理地展开语言文字训练,则能让学生借助实践活动逐步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