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应用管理模式探究
2020-11-26尚伟红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文/尚伟红,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1 引言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难度。为此,我国装配式建筑工程企业应该加强对BIM技术的研究,利用BIM技术的优势,提高工程施工管理水平。
2 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及特点
装配式建筑是首先通过预制工厂预制生产加工厂完成装配式建筑的构件或者材料,再用适合的运输工具将构件或材料运到施工现场,最后根据施工图通过可靠的安装方式和安装机械将各类构件或材料组装起来,成为具备使用功能的建筑物。装配式建筑较传统建筑的生产模式有以下几种优势:
2.1 缩短工期
装配式建筑部分构件或全部构件是在预制工厂生产完成,降低了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建筑各构件的生产工艺的养护时间不需要在施工现场,也降低了施工现场的管理难度,大大缩短了施工的工期。
2.2 建筑的工程质量更高
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生产过程采用工厂化的模式,各项指标严格执行规范的要求,相比较传统建筑的生产模式,更具有标准化、集成化,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和人工施工作业,减少误差和返工,大大提高了建筑的工程质量。
3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管理应用
3.1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可视化应用研究
3.1.1 基于BIM技术的三维建模
众所周知,一个大型施工项目往往需要很多的劳动力参与,这就涉及一个监管问题,在曾经的建筑现场,往往是采用监工的模式,但是人与机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而计算机却可以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现在BIM技术的使用,能够将整个工地处于一种可视状态,让一切人员,每一个细节的操作暴露在管理者与计算机的眼中,势必会大大提升工程的进度与工程的质量,无死角的监管状态,也能有效地杜绝一些违规的危险操作发生,所以BIM的可视化方面应用能够帮助管理者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
3.1.2 基于BIM技术的虚拟施工
BIM系统可以对一切施工现场进行模拟,在项目起初的设计阶段,通常情况下,设计人员往往需要不断地去更改,完善先前的图纸计划,去有效地降低由于设计不合理带来的弊端,所以要想最终完成设计任务,是一个相当烦琐的过程。这种传统的设计方法费时又费力,很难满足当下设计的需求,因为设计人员无法对施工现场会发生的事情进行准确的预判,导致了施工阶段问题频繁出现。但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中,应用BIM技术后,就可以很好地规避这些问题,设计人员可以事先模拟建筑环境,更好更合理地进行工程设计。设计人员通过模拟施工,模拟工程中的各种情况,来计算构件的建材用量与经费,能够将工程项,能够给工程一个准确的预算,使得整个设计方案更加的妥帖可行。BIM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大大降低了设计出现错误的概率,因为前期通过模拟施工,可以暴露出工程设计的缺陷,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因为设计错误,有效提高了工程的质量。
3.2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对装配式建筑进行施工,需要重视施工安全。在施工时,要借助BIM技术对工程安全进行全面的管理。在进行具体的施工安全管理时,要重视对施工现场的合理规划与布置。装配式建筑施工相对传统建筑较为复杂和专业,在进行施工之前和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强化对施工现场的模拟,了解工程主体结构的位置和安全施工要点,同时也要对施工的交通路线图有清晰的掌握,确保材料运输安全。而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在进行安全管理时,则要关注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加强防坠落管理以及防坍塌管理等。基于安全管理的要求,工程人员要善于将BIM建模与实际的工程施工结合起来,及时发现工程不同环节和不同部位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实现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的精细化管理。
3.3 基于BIM技术的质量管理研究
要想搞好整个工程的质量,就必须从工程建设初期就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在筹备阶段要算好工程的相关数据需要合作的单位能够如期履行各项条约,按照事先规定的施工准则进行施工,以保证施工计划与方案的科学有效性。整个过程中,BIM系统担当着很多责任,比如说质量管理层面,在装配式建筑建设中,BIM技术需要对很多的设备零件结构进行标记处理,给后期质量管理减轻压力,提供便利。同时通过BIM技术对建筑工程中的质量标准,结构模型等内容进行整合,再将大数据进行总和建立完整的数据结构,最后再根据不同建筑构件的功能的不同特性,将每一个细节的要求安排到位,有利于对整体施工的大体管理,确保工程施工中所涉及的零件设备参数、质量等都是质量要求与标准。BIM技术可以通过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最后整合成完整的数据库能够减少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更好地保证施工质量。
4 结语
伴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面临的多重信息交互、复杂项目管理等问题日益凸显。BIM技术的出现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装配式建筑发展瓶颈提供了有力的工具。BIM技术的技术的快速发展,势必会推动装配式建筑中各个环节的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装配式建筑优势,为装配式建筑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