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古体诗的体类特征
2020-11-26吴淑玲韩成武
吴淑玲, 韩成武
(河北大学 文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古诗称谓,古人指与近体诗相对应的一种诗体形式,但具体指向并不明晰,在诸多古典诗歌体式中,古诗含义是最为模棱两可、意义不清者,有包含乐府诗者,如“五言长篇,自古乐府《焦仲卿妻》而下”,有包含歌行者,如“七言古诗,概曰歌行”之类。甚至于许学夷《诗源辩体》、钱良择《唐音审体》虽反复论说古体、近体,也未具体定义古体诗之指向。论者往往言其发源,论其变化,似有说明,而又实未说明,甚至明白如王士禛者也说“夫古诗,难言也。《诗三百篇》中‘何不日鼓瑟’‘谁谓雀无角’‘老马反为刍’之类,始为五言权舆。至苏、李、《十九首》,体制大备”[1]。钱良择似乎对古体有自己的独特之见,以为齐梁声律说影响下的诗歌非为古体,其《唐音审体》曰:
五言诗始于汉元封,盛于魏建安,陈思王其弁冕也。张、陆学子建者也,颜、谢学张、陆者也,徐、庾学颜、谢者也。其先本无排偶,晋,排偶之始也;齐梁,排偶之盛也;陈、隋,排偶之极也。齐永明中,沈约、谢朓、王融创为声病,一时文体骤变。谢玄晖、王元长皆没于当代,沈休文与是时作手何仲言、吴叔庠、刘孝绰等并入梁朝,故通谓之齐梁体。自永明以迄唐之神龙、景云,有齐梁体,无古诗也。虽其气格近古者,其文皆有声病。陈子昂崛起,始创辟为古诗,至李、杜益张而大之,于是永明之格渐微。今人弗考,遂概以为古诗,误也。[2]
对古诗没有具体定义而又往往以先唐的非近体诗为古诗的现象说明,很多古人对古诗没有特别明晰的定义。这对于一般研究文学史现象而言尚可,但对于诗体学研究则不可,对于从诗体学角度研究杜甫诗歌尤为不可,因为杜甫对不同诗体的把握有着自己的理解,所谓“不与齐梁作后尘”,可知杜甫的古诗绝不包括“齐梁体”诗。丁仪在《诗学渊源》卷五中从声律上规范了古诗的指向:
盖五言不粘者,汉魏古诗也;有粘有不粘者,梁齐也;上下全粘者,初唐也。初唐者,虽意转而体仍不变也;齐梁则或四或六,随意而变者也。作者但能避去律句,上下平仄相对可矣。而齐梁一体,则转宜律句多,杂古句便非齐梁,盖唐人于齐梁无一用古句者。然律而又异于律,与初唐古诗不同。初唐古诗虽上下相粘而平匀,上句第五字皆落仄,无用乎韵者,且古句律句互参者也。[3]
丁仪所言,大略符合杜诗对诗体的认知。其实不惟粘对问题,用韵方面(杜甫古诗一般一韵到底,转韵者相对较少),对仗方面(杜甫古诗一般不用对仗),杜甫都是以汉魏古体为努力方向的。由于本文为自己课题“杜甫诗歌的诗体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旨在研究杜甫在诗歌分体方面的贡献,故要以更细的规范作为衡量标准,而杜甫既然已经声称“不与齐梁体作后尘”,所以,接近汉魏特征的古诗才是杜甫古诗的典型标志。以目前学界研究唐代文体学的大致学术取向作参照,比如以陈伯海《唐诗评论类编》作参照,我们作杜甫诗歌的诗体研究,“古诗”抛开骚体诗、乐府诗、歌行体诗等拥有特别名称的诗歌,也即杜甫古体诗的研究,我们限定在除去“骚体、乐府、歌行”三类之外的杜甫古诗。
这样定义杜甫古体诗歌的范围源自《昭明文选》,但又与《昭明文选》略有不同。《昭明文选》在分类方式处理上,是将骚体诗单独列类,而将乐府诗和其他诗歌放置于诗甲诗乙诗丙诗丁诗戊诗己诗庚。但令人奇怪的是,“诗戊”很显然与其他类别不同,其他类别分别涉及献诗、咏史、招隐、咏怀、赠答、行旅等有具体的诗歌内容,内容指向清楚,只有“诗戊”的乐府诗不是按照内容指向进行分类,而且,乐府诗作为一种与音乐有紧密联系的诗歌,在后来的诗歌发展史上发展成为一种专有的诗体名称,内容含量非常大,不是某一两个词汇能够容纳的,即使在《昭明文选》中也是如此,故此,《昭明文选》的分类方法在这一点上值得商榷,“诗戊”的乐府一类自应与“骚体”一样单独列类。如此方显科学。今人陈伯海在唐诗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其《唐诗汇评·历代唐诗论评辑要》《唐诗评论类编》在进行诗体评论分类时就是把乐府、歌行、古诗、律诗、绝句、杂体作为分别方法,笔者比较认同这种分类方法。那么,我们所说的杜甫的古体诗就是指《昭明文选》中除却骚体和乐府的其他类型的诗歌。
以此为标准审视,杜甫古诗以五古为主,七言较少。其古诗共计277首,五言245首,七言32首。究其原因,古诗在汉魏是以五言为主,七言在那时还不很成熟。从杜甫的创作实绩和创作愿景来看,当他认为四杰“劣于汉魏近风骚”“不与齐梁作后尘”时,他内心对汉魏古诗的认同就已经摆在那里了。由于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的源流不同,其在写作上也多有不同,总体而言,如许学夷所言,因“五言古源于《国风》,其体贵正”[4],以此审视杜甫的五言古诗,其语言形态的体制特征基本可以概括为:无声律规范,多用非律句;以不转韵为常例,但仄声韵尤其是入声韵诗歌转韵较多;有意回避对仗,只偶有对仗。其七言古诗虽律句、对仗稍多,但许学夷之概括仍基本适用。
一、杜甫古诗的声律
杜甫古体诗的语言模式向汉魏回归,非常自由,基本不遵守律诗规范,甚至有意回避。
古体诗的声律,魏晋时期不太讲究,唐时受律诗影响,有些古体诗中会杂有较多律句,这是时代使然,丁仪在《诗学渊源》卷五所概括的情况大致可以见出古体诗声调在唐宋时期的变化:
古诗自两汉至魏晋间不拘句法,故五仄五平相连成句,数见不鲜。至宋中叶渐涉声调,四平者必间以仄,四仄者必间以平。五平五仄之句,唯拟古之作尚仍其旧耳。[5]
杜甫是律诗大家,于诗律方面成就卓然,但他对古体诗的“古”字追求很真,极少动用律体语言为他的古体诗服务。其实动用律体为古体诗服务,在初唐极为常见,在高适、岑参诗里亦常见,而杜甫在进行古诗创作时,有意向没有声律束缚的汉魏古体诗歌回归,可见杜甫有意突出古体诗的特征。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尽量少用律句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全诗24句,仅“羲和鞭白日”“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三句为律句。
又如《玉华宫》:
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
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
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
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
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
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
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
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
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
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
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
全诗16句,有12句为非律句。
又如《桔柏渡》:
青冥寒江渡,驾竹为长桥。
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竿湿烟漠漠,江永风萧萧。
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平。
连笮动袅娜,征衣飒飘飖。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急流鸨鹢散,绝岸鼋鼍骄。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西辕自兹异,东逝不可要。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
高通荆门路,阔会沧海潮。
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
孤光隐顾眄,游子怅寂寥。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无以洗心胸,前登但山椒。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全诗16句,只有“无以洗心胸”一句是律句。
七言古体诗亦尽量少用律句。如《释闷》: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
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平。
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湖城。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全诗12句,仅“扬鞭忽是过胡城”一句为律句。
再如七言古体诗《发阆中》: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
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
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
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何时免愁苦。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此诗8句,仅有“溪行尽日无村坞”“女病妻忧归意速”两句是律句。
杜甫少数古体诗出现的律句稍微多一些,但绝对没有出现占据主体的情况。这说明他是有意摆脱声律束缚,最大限度地使用自然音节来组构诗句,这个做法给抒情表意带来了方便。
(二)打乱抑扬节奏
近体诗(律绝、律诗、排律)一般只押平声韵,韵字在偶数句的末尾,单数句是以仄声字收尾的(首句入韵者除外),一联中两句的尾音呈现为一抑一扬的节奏。杜甫的平声韵(包括邻韵通押)古体诗,注意在单数句的末尾使用平声字,这样一来就打乱了抑扬节奏,从而与近体诗区别开来。杜甫的古体诗这样的做法随处可见。例如《凤凰台》:
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
西伯今寂寞,凤声亦悠悠。
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
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
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
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
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
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
所贵王者瑞,敢辞微命休。
坐看彩翮长,举意八极周。
自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楼。
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
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
深衷正为此,群盗何淹留。
此诗单数句14句,其中句末字为平声者8句(第1、5、7、9、15、19、21、23)。
偶数句押平声韵,整体读来,失去近体诗句的抑扬之感。又如《观薛稷少保书画壁》:
少保有古风,得之陕郊篇。
惜哉功名忤,但见书画传。
我游梓州东,遗迹涪江边。
画藏青莲界,书入金榜悬。
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骞。
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
又挥西方变,发地扶屋椽。
惨澹壁飞动,到今色未填。
此行叠壮观,郭薛俱才贤。
不知百载后,谁复来通泉。
此诗单数句10句,其中句末字为平声者4句(第1、5、9、17)。又如《除草》:
草有害于人,曾何生阻修。其毒甚蜂虿,其多弥道周。清晨步前林,江色未散忧。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霜露一沾凝,蕙叶亦难留。荷锄先童稚,日入仍讨求。转致水中央,岂无双钓舟。顽根易滋蔓,敢使依旧丘。自兹藩篱旷,更觉松竹幽。芟夷不可阙,疾恶信如雠。
此诗单数句10句,其中句末字为平声者4句(第1、5、9、13)。这些以平声字收尾的单数句散落在诗篇中,从整体上打破了抑扬节奏,使古体诗的面貌得以鲜明。这些以平声收尾的单数句出现的频率或多或少,但只要有一句出现,就能起到这个作用。我们调查杜甫平韵(包括邻韵通押)古体诗发现,很少有全篇未用单数句平声收尾的作品。
二、杜甫古诗的韵律
古体诗的用韵,王力先生说“以用本韵较为常见”,他对这种情况的估计是“大约可占过半数”[6],可见古诗在押韵上的规矩并没有大到像律诗那样。所谓“用本韵”就是整首诗只用一个韵部。我们对杜甫277首古体诗用韵情况做了细致调查,结论如下。其中五言古体诗245首,使用本韵者156首,占64%,接近2/3了。可见,杜甫写五言古体,确乎以尊古为正,汉魏古诗就是以一韵到底为常。七言古体诗情况不同,在32首中,用本韵者12首,占38%。如果从五言、七言古体诗整体去看,使用本韵者为61%。剩下的39%是邻韵通押和平仄转韵的作品。下面对五言古体诗和七言古体诗的用韵情况做出具体分析。
(一)五言古体诗用韵情况
1.平声韵一韵到底
这类情况作品最多。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押上平十一真韵,《赠卫八处士》押下平七阳韵,《赤谷》押上平四支韵,《盐井》押下平一先韵,《寒硖》押上平十四寒韵,《石龛》押上平八齐韵,《泥功山》押上平一东韵,《凤凰台》押下平十一尤韵,《木皮岭》押上平十三元韵,《飞仙阁》押下平四豪韵,《五盘》押上平六鱼韵,《贻华阳柳少府》押上平十三元韵,《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押下平十一尤韵,《泛溪》押上平声八齐韵,《大雨》押下平四豪韵,《溪涨》押上平六鱼韵,《陈拾遗故宅》押下平一先韵,《谒文公上方》押上平六鱼韵,《观薛稷少保书画壁》押下平一先韵,《通泉县署屋壁后薛少保画鹤》押上平十一真韵,《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押下平十蒸韵,《山寺》押上平十灰韵,《棕拂子》押下平十蒸韵,《寄题江外草堂》押下平一先韵,《阆州东楼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县,得昏字》押上平十三元韵,《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押下平八庚韵,等等,皆一韵到底。我们统计,杜甫五言古体诗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者共计96首, 占总数的39%,在诸多押韵方式中居于首位。
2.平声韵邻韵通押
通常是以某个韵部为主,少量的韵字在邻韵上。例如《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主押上平十一真韵,只“勤”字在上平十二文韵;《喜晴》主押下平六麻韵,只“佳”字在上平九佳韵;《别蔡十四著作》主押上平十一真韵,只“勤”字在十二文韵;《送高三十五书记》主押上平四支韵,“飞”“威”在上平五微韵;《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其二主押上平十一真韵,只“芹”字在十二文韵。少数作品通押的韵部较多,或通押的韵字数量较多。例如《彭衙行》将上平十五删、上平十二文、上平十四寒、上平十三元、下平一先五个韵部相押;《同元使君舂陵行》主押下平八庚韵(9个韵字),通押下平九青韵,就有6个韵字。据我们调查,平声韵邻韵通押的作品只有29首,仅占总数的12%,远不及一韵到底者数量多。
3.仄声韵一韵到底
有三种情况:一首诗或押上声韵的某个韵部;或押去声韵的某个韵部;或押入声韵的某个韵部。例如《玉华宫》押上声二十一马韵,《九成宫》押上声二十五有韵,《枯棕》押上声二十五有韵,《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押上声二十五有韵,《奉赠射洪李四丈》押上声十九皓韵,《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押去声十五翰韵,《宿凿石浦》押去声八霁韵,《次空灵岸》押去声十八啸韵,《宿花石戍》押去声七遇韵,《九日寄岑参》押去声二十六宥韵,《赤谷西崦人家》押入声一屋韵,《铁堂峡》押入声九屑韵,《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押入声十四辑韵,《过郭代公故宅》押入声十药韵,《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押入声十三职韵,《三韵三篇》其三,押去声十八啸韵,《屏迹三首》之《衰颜甘屏迹》押去声二十一个韵,都是一韵到底的。这种用韵的作品有61首,占总数的25%。
4.仄声韵邻韵通押
共56首,占总数23%。有以下四种情况。
(1)上声韵邻韵通押。通常是以某个韵部为主,个别处使用邻韵。例如,《赠李白》主押上声十九皓韵,“巧”字在上声十八巧韵;《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主押上声二十三梗韵,“鼎”“艇”则在上声二十四迥韵;《晚登瀼上堂》主押上声二肿韵,“动”“孔”则在上声一董韵。只有少数作品使用邻韵韵字比较多,例如《火》主押上声七麌韵,通押上声六语韵,用了4个韵字。
(2)去声韵邻韵通押。通常是以某个韵部为主,个别处使用邻韵。例如:《枯楠》主押去声四置韵,“气”“畏”则在去声五未韵;《逃难》主押去声十五翰韵,“暖”字则在上声十四旱韵; 《早发》主押去声二十四敬韵,“醒”字则在去声二十五径韵。只有少数作品通押的韵部较多,或通押的韵字数量比较多。如《信行远修水筒》用去声十一队、九泰、八霁通押,《病柏》用去声九泰、十贿、十一对韵通押,《万丈潭》主押去声十一队韵(7个韵字),通押去声九泰韵7个韵字。
(3)入声韵邻韵通押。与上声韵邻韵通押、去声韵邻韵通押稍有不同的是,入声韵邻韵通押,其中一部分作品仍是以某个韵部为主,个别处使用邻韵;另一部分作品特别是长篇作品是用多个韵部相押。前者如《青阳峡》主押入声十药韵,“岳”字则在入声三觉韵,《喜雨》主押入声九屑韵,“越”字则在入声六月韵,《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主押入声十一陌韵,“析”字则在入声十二锡韵。后者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用入声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六个韵部相押,《北征》用入声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二锡七个韵部相押,《七月三日亭午已后校热退》用四质、五物、六月、七曷、九屑五个韵部相押。
(4)上声韵与去声韵相押。上声与去声同属仄声,虽有区别,但声音近似。杜甫古体诗有极少数作品出现二者相押的情况,笔者查到以下8首:《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多数韵字在上声十六铣韵,唯“愿”字在去声十四愿韵,“罥”在去声十七霰韵;《雨》多数韵字在去声四寘、五未韵,唯“驶”字在上声四纸韵;《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多数韵字在去声四寘、八霁韵,唯“驶”字在上声四纸韵;《雷》多数韵字在上声七麌韵,唯“污”字在去声七遇韵;《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多数韵字在去声十五翰韵,唯“旱”字在上声十四旱韵;《逃难》多数韵字在去声十五翰韵,唯“暖”字在上声十四旱韵;《送高司直寻封阆州》多数韵字在去声七遇韵,唯“柱”字在上声七麌韵;《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多数字在去声四寘韵、五未韵,唯“戺”字在上声四纸韵。上、去相押,反映出杜甫对古体诗押韵持宽松态度,而作品不多也表明他对此举有所慎重。
(5)仄声韵与平声韵互相转换。在一首诗中,出现仄声韵与平声韵互相转换情况的作品只有以下3首,即:《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从去声二十二驾韵转到下平声一先韵,《丽春》由去声二十五径韵转到上平四支韵,《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由上声二十五有韵转入下平四豪韵。这种押韵方式在汉魏古诗中是没有的。显然,杜甫对这种非传统的押韵方式是持谨慎态度的,作品仅占五言古体总数的1% 。正由于数量少,往往被古今学者所忽略,如清人叶燮《原诗》中说:“五古,汉魏无转韵者,至晋宋以后渐多,唐时五古长篇,大都转韵矣。惟杜甫五古,终集无转韵者。”[7]上述这三首诗,前两首是短篇,第三首《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共计38韵,380字,无疑是个长篇。叶燮的失误在于他未能通读杜诗。可见,治学第一要务在于对作家文本的通读通解。
(二)杜甫七言古体诗用韵情况
杜甫七言古体诗共32首,其中,平仄韵转换者17首,占总数50%。其次是押平声韵者7首,平声韵通押者1首,押仄韵者5首,仄声韵通押者2首。
同五言古体诗用韵相比,七言古体诗其突出特点是大量采用平仄韵转换的押韵方式。以八句短章为多,计有10首,其中《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大觉高僧兰若》《夜闻觱篥》《发刘郎浦》《自平》《渔阳》《青丝》《近闻》《引水》等9首皆以中间为界,分前后两个押韵单元,前4句与后4句平仄韵转换,且每个押韵单元的第一句(全诗第一句、第五句)也入韵。例如《发刘郎浦》:
挂帆早发刘郎浦,疾风飒飒昏亭午。
舟中无日不沙尘,岸上空村尽豺虎。
十日北风风未回,客行岁晚晚相催。
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
前四句押上声七麌韵,后四句押上平十灰韵。
又如《青丝》:
青丝白马谁家子,粗豪且逐风尘起。
不闻汉主放妃嫔,近静潼关扫蜂蚁。
殿前兵马破汝时,十月即为齑粉期。
未如面缚归金阙,万一皇恩下玉墀。
前四句押上声四纸韵,后四句押上平四支韵。
另有《复阴》一首押韵特殊,前四句押入声十三职韵,五六两句押上声二十五有韵,七八两句押上平一东韵。频繁换韵,仅此一例。
除了八句短章10首,还有7首呈现为多句形式,有的16句、18句、24句,《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多达46句,其诗如下:
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一月凡一束。
虚名但蒙寒温问,泛爱不救沟壑辱。
齿落未是无心人,舌存耻作穷途哭。
道州手札适复至,纸长要自三过读。
盈把那须沧海珠,入怀本倚昆山玉。
拨弃潭州百斛酒,芜没潇岸千株菊。
使我昼立烦儿孙,令我夜坐费灯烛。
忆子初尉永嘉去,红颜白面花映肉。
圣朝尚飞战斗尘,济世宜引英俊人。
黎元愁痛会苏息,夷狄跋扈徒逡巡。
授钺筑坛闻意旨,颓纲漏网期弥纶。
郭钦上书见大计,刘毅答诏惊群臣。
他日更仆语不浅,明公论兵气益振。
倾壶箫管黑白发,舞剑霜雪吹青春。
宴筵曾语苏季子,后来杰出云孙比。
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
市北肩舆每联袂,郭南抱瓮亦隐几。
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鸟雀苦肥秋粟菽,蛟龙欲蛰寒沙水。
天下鼓角何时休,阵前部曲终日死。
附书与裴因示苏,此生已愧须人扶。
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此诗1至18句用入声韵一屋二沃通押,19至30句转押上平十一真韵,31至42句转用上声韵四纸、五尾通押,42至46句转押上平七虞韵。诗的整体韵律呈现为仄—平—仄—平,有抑扬起伏之美。
杜甫七言古体诗大量转韵,这是在唐人歌行影响下形成的特征。这种做法也得到了后人的认同,如毛先舒《诗辩坻》所云:“诗作七古,宜从唐人诗韵,乃为无弊。五古须论体材风雅,宜用先秦韵,汉魏稍密,晋宋渐近于唐韵矣。”[8]
需要提及的是,杜甫古体诗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重复使用韵字现象。这一点也能看出与近体诗的不同。杜甫的律绝、律诗没有重复使用韵字的现象,即便是篇幅较长的排律也控制得十分严格。杜甫排律共计129首,只有7个韵字重出,而且有6个重出的韵字意思不同,只是字面相同罢了。而他的古体诗却重出了较多的韵字,据我们不完全统计,以下诗篇有韵字重出:《极草岭》“见”字两出,《青阳峡》“漠”字两出,《杜鹃》“鹃”字五出,《石砚》“见”字两出,《牵牛织女》“中”字两出,《园人送瓜》“草”字两出,《甘林》“稀”字两出,《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境”字两出,《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荡”字两出,《昔游》“台”字两出,《壮游》“浪”字两出,《遣怀》“呼”字两出,《宿凿石浦》“系”字两出,《北征》“栗”字两出,“卒”字两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卒”字三出,“折”字两出。这些重出的韵字大多意思相同。确实如严有翼《艺苑雌黄》所言:“古人用韵,如《文选古诗》、杜子美、韩退之,重复押韵者甚多。”[9]由此也可以看出,杜甫对于古体诗的押韵是持宽松态度的。
三、杜甫古体诗多用对偶少用对仗
对偶是汉语文章特有的现象,早在先秦的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如“云从龙,风从虎”(《易经》),“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等等。在汉魏古诗中,使用对偶较为频繁,例如《古诗十九首》之“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等,对偶的密度较大。对偶与对仗是两个含义有别的概念。对仗是有声律介入的对偶,对偶只求词性对应相同,而无声调上的要求;对仗是唐代近体诗格律的要素之一,不但要求词性对应相同,而且要求声调对应相反,还不得重复用字。在近体诗繁盛的唐代,诗人们创作古体诗难免要受到律诗讲求对仗的影响。而杜甫对汉魏古诗的追仿是很到位的,他创作古体诗多用对偶,而尽力避开对仗,有许多作品通篇无对仗。
先来看五言古体诗,如《游龙门奉先寺》《望岳》(岱宗夫如何)《戏简郑广文虔兼呈苏司业》《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赠李白》《示从孙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幽人》《佳人》《立秋后题》《听杨氏歌》《寄薛三郎中》《宿青溪驿奉怀张员外十五兄之绪》等等,皆终篇无一对仗。
有些诗只有一组对仗,如《同诸公登慈恩寺塔》24句,只有“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行,平仄两读)一组对仗,《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60句,勉强有“客来洗粉黛,日暮拾流萤”一组对仗,《夏日李公见访》20句,只有“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一组对仗,《别董颋》20句,只有“已结门庐望,无令霜雪残”(令读平声)一组对仗,《别李义》46句,只有“子建文笔壮,河间经术存”一组对仗,《同元使君舂陵行》44句,只有“贾谊昔流恸,匡衡常引经”一组对仗,《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76句,只有“北驱汉阳传,南泛上泷舠”一组对仗。
只有极少数诗篇出现对仗稍多一些,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44句,有“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三组对仗;《览柏中允兼子侄数人除官制词因述父子兄弟四美载歌丝纶》30句,出现“高名入竹帛,新渥照乾坤”“同心注师律,洒血在戎轩”“金甲雪犹冻,朱旗尘不翻”“圣主国多盗,贤臣官则尊”四组对仗;《壮游》112句,有“王谢风流远,阖闾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坐深乡党敬,日觉死生忙”“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十组对仗。
七言古诗起源于汉魏,但真正发展起来是在唐代。唐代的七言古诗受律诗影响很大,但杜甫尊古的痕迹依然明显,有不少七言古诗无对仗,如《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秋风二首》(其一)《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夜归》《寄从孙崇简》《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等等,均无对仗。
有些诗歌通篇只有一组对仗,如《大觉高僧兰若》8句,只有“一老犹鸣日暮钟,诸僧尚乞斋时饭”一组对仗;《发刘郎浦》8句,只有“舟中无日不沙尘,岸上空村尽豺虎”一组对仗,《寄柏学士林居》16句,只有“赤叶枫林百舌鸣,黄泥野岸天鸡舞”一组对仗;《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46句,只有“盈把那须沧海珠,入怀本倚昆山玉”一组对仗。
极个别诗篇出现对仗多一些,如《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24句,出现“叹我凄凄求友篇,感时郁郁匡君略”“潇湘水国傍鼋鼍,鄠杜秋天失雕鹗”“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处觅王门”“文章曹植波澜阔,服食刘安德业尊”四组对仗。
杜甫古体诗尽力避免使用对仗,而对偶句却大量使用。例如《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第一组词性对应相同,而平仄未能对应相反。第二组词性对应相同,而出句非律句。又如《游龙门奉先寺》“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窥象纬逼,云卧衣裳冷”,第一组词性对应相同,而平仄未能对应相反。第二组词性对应相同,而平仄未能对应相反。杜甫用以回避对仗的做法就这两条:或是使用非律句,或是打破对仗的声律规则。再以《入衡州》为例,来看他使用这些方法造成了大量的对偶句:“汉仪甚照耀,胡马何猖狂”“君臣忍瑕垢,河岳空金汤”“偏裨限酒肉,卒伍单衣裳”“销魂避飞镝,累足穿豺狼”“隐忍枳棘刺,迁延胝趼疮”“萧条向水陆,汩没随鱼商”“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刚肠”“参错走洲渚,舂容转林篁”“片帆左郴岸,通郭前衡阳”“旗亭壮邑屋,烽橹蟠城隍”“中有古刺史,盛才冠岩廊”“扶颠待柱石,独坐飞风霜”“剧孟七国畏,马卿四赋良”“门阑苏生在,勇锐白起强”。这些句子的共同之处,是对句大量使用三平调,或出句、对句使用非律句,都是出于打破近体诗声律的用心。少用对仗以避免近体诗的干扰,多用对偶以追随古诗的风貌,杜甫在坚持古体诗的面目上是破费一番苦心的。
总之,杜甫古体诗在声律、用韵、对仗这几个方面,较为严格地遵循了传统做法,从而与近体诗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与他的律诗的追求是不完全一致的,甚至是有意回避二者的一致性,这说明,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诗体的意识是清晰的、明朗的,行为是坚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