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约瑟博士与工合的情缘

2020-11-26刘国忠

国际人才交流 2020年11期
关键词:李约瑟兰州学校

文/刘国忠

李约瑟(1900—1995年)

李约瑟(Joseph Needham)博士,是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而在李约瑟的一生中,与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6—1939年期间,年轻的英国生物化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博士与英国的左翼书刊俱乐部和援助西班牙活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在西班牙失陷后李约瑟开始对中国产生了兴趣。为此,在1940年1月从美国回到英国后,他参加了英国援华委员会的剑桥中国委员会。英国的援助中国运动委员会(援华会)是由一批志于帮助中国抗战的友好人士发起成立,而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则是与援华会发生关系的中国机构之一。李约瑟对中国工合的最初了解也许是通过援华会的活动或者简报。1942年中国工合运动的重要发起人之一埃德加·斯诺到访英国,其间为援华会的成员进行演讲,介绍中国战时的情况。虽然没有记载斯诺是否与李约瑟见面,但李约瑟在1942年赴华前到援华会秘书处看望工作人员,并在1943年再次前往。从这个方面看,他极有可能从援华会的简报中看到有关中国工合运动的报道。

李约瑟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重庆后,以中英科学合作馆(Sino-British Scientific Cooperation Office)负责人的身份积极投身到工作之中。为了便于工作,英国政府决定该单位正式附属于重庆的英国大使馆,并且给李约瑟“参赞”的位阶。而他招聘到的第一位助手黄兴宗先生当时正就职于工合在成都的培黎学校。

访问双石铺和兰州培黎工艺技术学校

1943年8月,李约瑟开始了他的西北之行。18日,他们到达陕西凤县双石铺。因为卡车出了问题,他们便送到双石铺的一家工合修理厂修理。在等候期间,李约瑟慕名前往中国工合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路易·艾黎的窑洞拜访,并在那里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嫩玉米棒子、饼、蜂蜜和咖啡。自此,李约瑟对面包加蜂蜜培养出特殊的终身爱好。在双石铺期间,他不仅与路易·艾黎、乔治·何克两次共进午餐,还参观了正在装配的棉纺合作社、机械修理合作社,到培黎学校考察。在培黎学校,60名左右十五六岁的活泼男孩排队欢迎他们,并给他们唱中国的民谣,这深深打动了李约瑟及黄兴宗。作为回报,李约瑟不仅给学生唱了一首英国民谣,而且不顾一切地在学生面前表演了一连串特别狂野以及不停旋转的古老英国莫里斯舞,一面跳一面唱,长达15分钟之久。虽然学生个个目瞪口呆,但李约瑟则感到无比骄傲和高兴。当时培黎学校主要由乔治·何克管理,而培黎学校学生的表现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给李约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尤其认为何克就是位天生的教育家。在双石铺的停留,不仅使李约瑟对工合合作社和工合培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有了深入了解,而且也与艾黎建立起了友谊。这次拜访,艾黎很快成为李约瑟亲密圈内的特殊成员之一。即便在许多年后,李约瑟提到艾黎时还说:“没有比他更好的朋友,更让人信任的同僚。”李约瑟的团队在双石铺工合的招待所里住了两个晚上,离开时他们决定让艾黎与他们一道去兰州,并顺道带上双石铺培黎技校的3个男孩到兰州培黎学校去。

乔治·何克是1942年被推举担任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校长的。工作中,他团结中外同事,处处以身作则,鼓励学生们在“工合”组织中施展才能,并同他们打成一片,很快使学校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学校走上正轨后,何克规定学生们每天必须花5个小时的时间在教室做功课,花3个半小时在学校车间或是附近的合作社参加实习。另外,学校还针对年龄小和教育程度低的孩子开设了中文课,针对教育程度较好的孩子开设了会计学、经济学以及高级地理课。作为车间课程的准备,学校开设了机械课。所有孩子都学习时事新闻,接受卫生和急救教育。同时,学校还给周围青年难民办培训班,为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工人打好基础。何克自己除了学校管理,还代教英语、经济学和地理三门课。他自己每天早晨5点起床,规定学生6点起床,到河里去洗脸、游泳、做早操。几年的时间,何克不仅把双石铺培黎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抽空去兰州、洛阳、成都等地帮助指导其他培黎学校。何克在双石铺努力做的就是在培养技术工人的同时兼做改善人民生活的社会组织工作。在学校管理中,他不仅使孩子们有充分的余暇来从事歌咏和体育活动,而且也让他们学习自己管理自己,并同时在教室和车间努力工作。李约瑟到访双石铺时,看到的正是蓬勃发展的学校,因此对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印象深刻。

离开双石铺后,李约瑟一行前往兰州。在兰州,李约瑟考察了兰州工合事务所的一些合作社以及工合兰州培黎工艺技术学校。兰州培黎学校坐落在兰州城黄河北岸的穆柯寨,学生都是无家可归的孤儿和家庭贫苦的孩子,学校开设有机械、毛纺、化学和皮革4个专业,学生40多名,教职工20多人,学校校长由兰州工合事务所主任张官廉兼任。学生半天上课,半天到工场劳动,学校的经费主要由工合国际委员会按照计划拨付。学校虽然很旧,但学生精神状态很好。李约瑟很欣赏学校“互勉互助、自立立人”的校训,喜欢学校的办学方法,喜欢与孩子们一起谈话、游戏、照相,并鼓励孩子们要自强不息。通过对两所工合培黎学校的考察访问,李约瑟认为培黎学校是他在中国见到过的最好的教育尝试。学生是按照品质和领导力进行选拔,学校不仅给予他们所需要的专门技术教育,如纺织、皮革等,而且实行通识教育,尽可能地让他们掌握通用的基础知识,他特别钦佩这两所学校的孩子们的精神和聪明才智。他认为如果这样的技术教育运动被阻止的话将会是一个悲剧。在离开兰州继续前往河西考察时,廖鸿英博士留在兰州培黎学校教学,而在西行队伍中,除艾黎外,他们也从培黎学校中选拔了两名同学一同前往,而这两位同学在整个旅行中的表现更加坚定了李约瑟对培黎教育模式的认可。在西北的考察结束后,李约瑟即表示要想法安排这两名同学去英国深造学习,以便回国后更好地服务“工合”和培黎学校。

1964年,周恩来会见李约瑟

在《自然》刊发文章介绍工合成就

显然,西北工合的工作给李约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在1944年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中国西北部的科学与技术》(1943年)一文中指出:“‘工合’做了不少工作,兰州约有30家‘工合’的生产工场,在宝鸡等城市,此类的‘工合’工场也有多达70家。双石铺的中国工业合作机械厂的模范工场设在一座旧庙里,木制机器零件堆在落满尘埃的道家神祇的四周。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工合’的作风非常民主。”不仅如此,“‘工合’在兰州也有一个研究所,该所拥有一个好图书馆,并进行制革技术和毛纺等方面的研究。”而“尤其使人感兴趣的是中国‘工合’的技工学校,不仅兰州有,双石铺和成都也有。在技校里,学生不仅得到技术培训,还受到良好的全面教育。在兰州可以看到16岁左右的男孩能了解有关纺织业的一切奥秘,或几位新来的西藏青年在学习和工作。‘工合’的技校也是当地的文化中心,它使民歌之类的民间文化保持活力”。

此后,李约瑟在东南之行和北部之行中,只要有机会都要访问考察途中的工合合作社。1944年6月,李约瑟一行到达江西赣县后,拜访了中国“工合”在东南的地区总部,不仅与“工合”负责人交流了解当地的“工合”情况,而且访问了樟脑合作社、金工车间、造船和机器合作社等。赣县曾是工合合作社繁荣发展的地方,艾黎是工合东南区的第一任主任。有关这次对东南区工合合作社的访问情况,他在1946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中国东南部的科学与技术》一文中进行了介绍。

1945年10月,李约瑟再次到北部考察。10月5日他一到宝鸡,就坐人力车去西北工合办事处,受到时任办事处主任孟受曾等人的欢迎。在宝鸡期间,李约瑟一行住在西北工合的招待所里,这使他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当地的合作社运行情况。在宝鸡期间,他不仅目睹了许多利用黄土中的窑洞仍然在努力生产的合作社,到因故停产的合作社进行考察调研,而且还给西北工合的代表作了《科学技术与中国工合》的演讲,与工合孤儿院的孩子们进行交流。这次考察,李约瑟认识到虽然工合社的社员们在努力生产,但因外部环境变化,特别是通货膨胀,给合作社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与工合主任孟受曾的讨论中,孟受曾认为,造成当地一些合作社失败的主要原因还包括合作社自身发展中缺乏资金、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规模小和缺技术等。而当他在成都访问工合的人与机器办公室时,更是积极敦促正在考察了解工合情况的联合国救济总署(UNRRA)专家支持工合运动。

除李约瑟外,李约瑟的夫人李大斐在1944年2月到成都考察时,专门到当地的皮革合作社、印刷合作社考察了解生产情况和发展需求,在他们去“人与机器办公室”参观时,还见到了正在那里学习高级机械制图法的培黎学校的3名学生。

1943年8月,李约瑟访问了位于陕西凤县的双石铺培黎学校,图为李约瑟拍摄的双石铺机器合作社为其修理卡车的照片,右一为路易·艾黎

资助培黎学生留英深造

李约瑟在回到英国后,并没有忘记要帮助培黎毕业生继续深造,以使他们有更强的能力带领中国工业技术发展的承诺。为此,他与位于伦敦的援华会合作,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制订学习计划,支持曾陪他到河西考察的培黎学校学生孙光俊、王万盛到英国的合作社学院学习。为了使这两位学生能够真正学到服务中国工合的技能和本领,在他们计划的学业完成后,李约瑟还利用他的人脉关系,并为这两名学生做经济担保,使他们有机会在英国的工厂有实际工作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孙光俊和王万盛在学习结束后即回国服务,孙光俊回到山丹培黎学校将自己所学的先进的纺织技术传授给培黎学校的学生。在培黎学校东迁兰州后,他又积极投身兰州第一毛纺厂的建设,创造性地将自己所学运用到了西北毛纺业的发展上。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中国工合协会和工合国际委员会相继停止活动,相关业务划归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社联社管理。虽然“工合”停止了活动,但李约瑟与艾黎保持了经常性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起,艾黎常驻北京,通过写作向西方国家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李约瑟则在英国促进成立英中友好协会,在英中友协因故解散后,又于1965年和他的伙伴们成立了英中了解协会,并担任该协会首任会长。英中了解协会成立之初有数千名会员,也成为70年代英国与中国民间沟通交流的唯一途径。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工合协会和工合国际委员会先后恢复活动,积极探索新时期通过合作社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在工作中,工合国际委员会加强了与英中了解协会的联系,并通过各种方式探索在新时期增进中英两国人民间理解和友谊的途径。2015年,在庆祝英中了解协会成立50周年之际,为落实“在新时期继往开来、创新发展、担当桥梁、缔结纽带”促进中英两国人民之间在未来50年了解和友谊的使命,协会发起了“英中了解协会2065”计划,并同时发布了旨在为促进新时期中国西北合作社青年人才培养的“乔治·何克合作社教育基金”项目。2018年,中国工合协会庆祝成立80周年之际,为推动新时期工合事业,服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立了纪念路易·艾黎专项基金。2019年,工合国际委员会庆祝成立80周年,相信工合国际也将在新的起点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4月20日的回信要求,继续发扬“‘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谱写国际友谊新篇章,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李约瑟兰州学校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兰州琐记
李约瑟与浙江大学的渊源
汉语典籍文化专有项英译研究
学校推介
也谈“李约瑟问题”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