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扶贫经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2020-11-26张宁中共唐山市委党校
文/张宁,中共唐山市委党校
1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关系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以及要求
我国从古至今都是农业大国,因此农村的发展问题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的根本问题,所以,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便首先需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发展乡村经济,完成精准扶贫指导方针。且建设美好乡村是实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前提,同时也可以说建设美丽乡村是精准扶贫以及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目标。
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因此我们应当严格、坚持执行强农惠民的富农政策,坚持维护农业乡村优先发展原则,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通过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结合,使农业转化为有发展的产业。从而减少国家人民贫困,为贫困地区提供发展资本,并逐步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2 当前阶段精准扶贫问题解决措施
1.2.1 准确评估贫困人口基数
针对我国当前阶段的精准扶贫问题,首先应当从源头上给与解决,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对真正需要扶持的、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口基数评估,并进行对口的精准帮扶,还应该开展国家级的扶贫政策调差,使我国贫困人口的调查覆盖率得到提高。一方面,遵循国家相关措施,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对贫困人口基数有效的进行统计,另一方面,采取走访、实地调查等各种适当的形式补救上面方法里存在的遗漏。
1.2.2 基于美好乡村目标建设的精准扶贫方式
精准扶贫不仅需要国家政府以及社会群体的大力支持、帮扶,同时也需要当地居民的全力配合,从而与美好乡村目标建设相切合,从而深挖乡村建设的内动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促使乡村农民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富足,进而提高生活水平,走向小康社会。且一方面,通过建设美好农村来减少地区性的贫困状况,从而提高地区性的综合产业生产力,进而达到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实现富足的目标;且另一方面,通过国家、社会、政府的帮助,让农民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建设美丽家乡,在完成精准扶贫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美好乡村事业建设,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
1.2.3 严格的对精准扶贫结果进行考核
但凡处于精准扶贫单位名单上的人口,应当每隔一段时间便进行后续跟踪调查,且相关部门的扶贫工作,其精准度必须要落实到贫困人口家中,不允许用任何原由拖欠、占用国家精准扶贫资金,如有出现,定当严惩。且其次,在经济发展建设上,不应仅依靠引进产业,而不重视地区性的生产筹划。所以需要着重考虑产业销路,可借助“互联网+农业”或者“公司+农业”的有效形式,在城市中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或构件技术培训机构,自行培养专业人才,并为乡村居民传授系统性专业技术知识,提升乡村建设发展的内动力。
1.3 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的必然性联系
1.3.1 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影响意义
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还是精准扶贫都是当前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组成,同时也是改变我国农业发展以及乡村面貌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为了推动、实现城乡结合发展以及城市反哺农村的必然性要求,更是全面实行小康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且精准扶贫作为我国扶贫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是我国贫困人口实现整体富裕的发展趋势。精准扶贫主要针对的是让农民能够实现全面富裕,不仅仅是物质上,同时也包含了精神上的内容。
1.3.2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对象
精准扶贫主要针对的是我国的特别贫困人口,而多数的贫困人口主要出于偏远农村地区,且农村贫困人口仅作为当前乡村总人口的部分存在;而乡村振兴战略所针对的对象包含有全国内的所有农村地区以及农民群体,所以从研究对象的角度上来讲,精准扶贫平与乡村振兴战略是具有一定重合性的。但显然,乡村振兴战略覆盖的人群比精准扶贫的人口更加广泛,且内容也更加丰富。同时接受过精准扶贫政策帮助的农村贫困人口定然还会享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辅助。且由于精准扶贫的对象需要经过一定的精准识别,才能够准确的对贫困人口给予帮扶以及考核,而由于我国多数贫困地区的人口缺乏详细统计,甚至多数人出生并没有在相关部门登记,从而存在诸多的遗漏,而这样的情况存在给精准扶贫对象搜寻的难度进行了提高。由于精准扶贫的对象是存在变换的,所以精准扶贫存在着一定的退出机制,容易使原先的精准扶贫事业付之东流。且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的重要战略思想,其主要在于发展农村产业,所以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发展的特征。
2 精准扶贫所面对的困境
2.1 资源分配不均衡
虽然我国每年用于扶贫项目的资金投入巨大,但相较全国的众多人口而言,其完全属于杯水车薪,所以我国当前的扶贫项目资金依然存在着不够用的现象,导致政府每年的财政资金投入无法满足地区的扶贫需求。且在我国的脱贫攻坚时期,由于贫困人口众多,导致每年的扶贫资金难以完全的覆盖全面,所以难免会出现扶贫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
2.2 扶贫权责不对称
国家政府仅具有着下达指令以及政策的作用,实际的事宜权责任然需要靠地方政府以及基层人员去落实。财产收入属于多数地方政府的主要资金收入来源,且由于政府扶贫事业的开展,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脆弱性越加膨胀,甚至多数地区的财政脆弱性依然超过了政府的财政能力,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隐患扩大。而导致这种危机的主要原因便是“小马拉大车”导致的,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力量与政府相关事宜无法得到良好的匹配,导致财政无法满足支持,从而出现政府财政赤字;以及基层政府的能力与相关事务权责不相匹配,从而导致财政危机的出现。
2.3 缺乏主动性
由于部分地区在进行扶贫工作时,扶贫对象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使扶贫事宜无法有效的施展,进而导致部分单位、党员不愿参与扶贫工作,并无法有效的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仅仅是依靠单位的硬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既定的扶贫工作目标效果。且扶贫工程的开展,应当除了政府单位进行帮扶之外,同时也需要扶贫对象能够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单纯的输送式扶贫方式是无法取得长期效果的。
3 建设美好乡村的发展路径
3.1 发展交通民宿等新型设施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迈进,我国城镇化事业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适当的更具地区性特色产业结合经济发展状况来筹划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方针。如:日本的乡村驿站设施便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其有效的促进了日本旅游业发展步伐。1993年,日本多个地区为了给旅客提供更舒适的旅游居住环境,建立了一批融合交通、消费以及景观等多功能的休息场所。结果,这种普通的乡村驿站模式吸引了大量的社会群体以及行业企业家的目光,他们看重了这项设施给日本旅游业带来的发展前景,纷纷的参与项目投资,不但实现了经济效益,同时也扩大了日本旅游地区乡村驿站的发展规模,同时也完善了乡村驿站的各项功能,并有效的带动了日本多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3.2 结合地区性特色发展生态、旅游、观光等产业
由于我国贫困地区多处偏远地区,且这些地区并为受到现代化开发,其自然资源良好,环境优美、生态完善。利用这些贫困地区现有的自然资源能够实现产业创新,主要体现在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来发展乡村旅游、观光、民俗风情体验等综合性活动。可以更具不同地区来进行划分,如:红色旅游区、自然风光区、名胜古迹区等,随着旅客流量的增加,可将乡村旅游业的服务、经营范围扩大到特色商业、信息、观光等各个方面、从而形成消费、旅游、体验一条龙服务。
由于我国近些年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事业的展开,多数农村地区的产业得到了优化、发展。乡村地区的各项基础服务设施发展基本完善,部分地区不仅恢复了教育机构、医疗中心以及商店超市等,还进一步的发展了各项娱乐项目,以及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部分发展较为完善的地区还具备了完善的地面交通系统,建设了公交站点以及社区机构等便于人们出行、办事等,且这些事项的实现不仅有利于我国乡村振兴,同时也是我国精准扶贫事业下的重要成果。
4 结束语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扶贫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精准扶贫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上依然处于初期阶段,其重点在于尚未实现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帮扶、考核等。因此我国应当从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途径,一方面通过建设美好乡村来建设地区性贫困状况,优化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国家、政府、社会的帮助,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建设家乡,在进行了精准扶贫的同时也完成了美好乡村事业建设,并促使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步伐的迈进,推动我国小康社会发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