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机构跨境融资“双红包”落地
2020-11-26
在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大环境下,一系列便利化措施将有效缓解疫情带来的流动性收缩,刺激经济生产活动,成为企业融资的压舱石和强心针。
3月12日,人民银行、外汇局宣布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3月19日,外汇局宣布将外债便利化试点范围扩大至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广东及深圳(粤港澳大湾区)等省、市。同时,进一步提高北京市中关村科学城海淀园区的外债便利化水平。短短一周时间,两项跨境融资便利化举措落地,最新的“红包”发给了境内机构。本期《中国外汇》对话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共享对外汇局便利化新政的看点,聆听市场主体反馈。
嘉宾:
吴 震
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交易银行部副总经理
钱 岳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
王 慧
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
钱 平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
顾 玮
摩根大通环球企业支付部中国总经理、大中华区产品总监
《中国外汇》:当前形势下,如何看待外汇局调整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以及扩大外债便利化试点范围?政策调整会对企业跨境融资、吸引外资等产生什么影响?
吴震:外债便利化试点的意义正是基于政策中跨境融资上限较低,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给予一定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的政策支持。此次外债便利化政策主要是试点范围的扩大,政策给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以轻资产、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企业利用外债等低成本融资带来利好。而本次人民银行对全口径跨境融资公式中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调整则尚属首次。由于国内经济形势面临下行压力,再叠加疫情的影响,目前国内货币政策将趋向宽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高宏观审慎参数,允许从境外借入更多的外债,将进一步降低国内融资成本。应该说此次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调整会对企业跨境融资、吸引外资,尤其是配合我国企业的复工复产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钱岳:在当前形势下,外债便利化政策的出台,为符合条件的自身净资产不足、外债额度不够的企业借入外债提供了便利。借入外债的额度可超过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政策中净资产的要求,可更好地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引入境外资金的需求,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调高至1.25,则释放出国家加大对企业金融支持的积极信号:一是进一步扩大除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以外的境内机构借用外债的空间,让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拥有更好的选择权和融资渠道,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多渠道引入境外低成本资金,灵活全球资金摆布,缓解融资压力。二是在当前全球政治、经济、金融动荡的背景下,有望吸引境外避险资金涌入。三是政策出台之前,外商投资企业可以选择“投注差”或跨境宏观审慎模式借入外债,两者便利化程度相当;但调节参数提高后,采取跨境宏观审慎模式可借用外债的额度大大提高,会吸引外商投资企业改为选择新模式,稳固外商投资企业的在华经营,支持国内经济回升。
王慧:当前形势下,在控制外债风险的前提下,外债便利化政策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企业用好境外低成本资金,有利于资本在国际国内有序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促进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融合,增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形成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撑。此次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调整,将有助于除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以外的境内机构,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扩大借用外债的空间,多渠道筹集资金,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国际资本市场震荡的大环境下,相较而言,我国的体制和管理方式在应对疫情期间体现出较大优势,受到世界的关注与好评,相信也会因此促进资本流入国内,促进我国经济继续蓬勃发展。
顾玮:此次外汇局推出的宏观审慎参数调整及一系列外债便利化措施,意在进一步扩大企业外债借用空间、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对于企业来说,这是非常及时的利好政策。在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大环境下,这一系列措施将有效缓解疫情带来的流动性收缩,刺激经济生产活动,有望成为企业融资的压舱石和强心针。从融资成本角度看,此次的这一系列措施完善了企业的全球融资渠道,使得在华企业可以结合本集团自身情况,综合比较在岸和离岸的融资成本,比较银行贷款与集团内股东贷款的成本,做出最优选择。对于部分可能存在在岸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初创公司或高新技术企业,外债便利化也将有效地拓展他们的融资渠道。
《中国外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后,企业将如何受益?政策落地后能否满足大部分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
吴震:此次调节参数上调后,净资产较大的企业(尤其是类金融企业,比如汽车金融企业)和在境外有外汇充足的母公司或关联公司的企业受益程度较大。尤其是跨国企业。从境内、境外来看,外债融资,尤其是关联企业之间的跨国外债融资利好程度好于国内以银行抵押贷款为代表的融资模式。考虑到目前国际疫情发展形势,若今后欧美地区可以初步做好疫情控制工作,给予全球市场以积极的政策信心,那么此次参数调节可以满足相当一部分企业客的户融资需求。但是,若全球疫情发展趋于不利或者严重,尤其是欧美资本市场信心提振不足,短期内境外美元流动性不足等客观原因将难以满足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而从长期看,一旦疫情得以控制,政策对于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是有积极意义的。
钱岳:本次宏观审慎参数调整是对企业现有融资需求一个很好的补充,也有利于筹资结构调整,从而进一步满足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外债额度的扩大,为本身具有较强境外融资能力的优质大型央企、国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综合运用海外直贷、内保直贷、境外发债等多重渠道的空间,利于其合理摆布全球资金配置,为全球化发展保驾护航。而对于轻资产、重流动性,发展潜力大且融资需求较高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而言,政策为其拓展了境外的融资渠道,有助于企业综合考虑境内外资金成本,多渠道筹措资金。
钱平:互联网类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受益最为明显。这类企业境外融资为股权融资,通常会将部分融资资金以外债的形式回流至境内。调节参数上调后,这类企业可回流额度增加了,更有利于支持其境内实体的运营发展。不过,额度调增25%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初创企业,只能解决短期需求。由于初创企业主营收入实现滞后,对自有资金的消耗很快,所以中长期可能将面临额度用完的状况。
王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红筹模式结构的创业企业比较受益。境外融资是部分创业企业前期的主要资金来源,但在成长初期,企业因净资产规模较小,导致跨境融资额度的上限较低,存在融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新政落地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此导致的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部分跨国经营企业对境内外融资的成本较为关注,跨境融资的额度上限扩大,将有助于此类企业将境外的低成本融资借入境内使用,降低整体融资成本,解决融资贵的问题。然而,实际操作中还需关注融资体量、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等因素。
《中国外汇》:2018年,外汇局率先在中关村示范区实施外债便利化试点,切实提高了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此次又将试点范围扩大,且进一步提高了中关村科学城海淀园区的外债便利化水平。对于参与试点政策的企业而言,将带来哪些利好?
吴震:在中关村示范区实施外债便利化试点政策,区内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受益最明显。此类企业的特点是轻资产、重研发,且处于企业初始发展阶段,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自身发展。尤其是此类企业投入了大量的研发或者发展资金,但短期内却无法盈利,投资的回报需要中长期才能兑现。因此,此次试点政策的实施对于此类企业无疑是重大利好,拓宽了此类企业的融资渠道,使其可以选择成本更低的融资模式,解决发展初期资金缺乏的燃眉之急。新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扩大了试点范围,北京的试点还进一步提高了外债便利化水平,在当前国外疫情愈发严峻、国内外资本市场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下,无疑给轻资产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使企业有了更广阔的资金融通空间用以支持自身进一步的发展,也符合监管机构进一步便利对中小企业融资以及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初衷。
钱岳:试点政策对于拥有先进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良好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是较大利好。这些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初创企业在成长初始阶段往往净资产较小,因此外债额度较低或无法享受宏观审慎跨境融资政策,企业境外融资需求较难得到满足。本次外债便利化试点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使更多这类企业可以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可以灵活选择更具优势成本的资金,有力地利的支持了中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王慧:此项措施高新技术企业受益最明显,同时,科技型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也因之受益。试点范围的扩大,可以满足多地高新技术企业使用外债资金的需求,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在不超过等值500万美元内自主借举外债,且办理流程便利,周期进一步缩短。这一举措总体将更有利于客户高效地运用境外资金,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对我国发展科技强国战略具有积极影响。
钱平:试点政策出台前,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企业,特别是VIE架构中的内资公司面临跨境资金运用困境。面对政策的限制,有的企业“铤而走险”,有的企业“捉襟见肘”,业务发展受到了制约。前期试点政策的出台,被很多企业称之为“雪中送炭”。一方面,境内境外资金通道打开,经营资金得到补充;另一方面,境外融资款可得到充分利用,业务得到发展。然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便利化规模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运营资金需求。因此,更多企业希望监管机构可以“扶上马再送一程”。此次新政策无疑将进一步便利上述企业的跨境资金融通及运用。首先,内资公司融资通道充分打开,可以获得足额“补血”;其次,融资资金入境,可用于营运也可以进行股权投资,使境外融资能为企业提供更多便利;再次,钱可用,钱好用,让企业能更加专注自己的赛道,快速运转。
《中国外汇》:新的外债政策下,如何引导企业在用好政策的同时合理规避汇率风险?
吴震:调节参数上调是为了扩大可借入的额度,是否会提高企业汇率避险成本,需要综合考虑借债时的境内外利率、汇率差异。目前,对企业借入的外债,商业银行都可提供利率、汇率的衍生交易服务以锁定利息、汇兑成本,从而确保企业融资成本可控、可计算。
钱岳:引导企业开展汇率避险,就要为企业参与简单衍生产品松绑。这种松绑是两个层面的:一是监管层面,要允许企业因实际需要开展基本远期、掉期等基本衍生产品,不能谈衍生产品变色,因噎废食,限制企业获取套期保值的机会,不得不承担市场价格风险;二是企业层面,要引导企业建立“风险中性”的财务理念,实现从被动承受价格风险到主动规避价格风险的转变。此外,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水平也逐步提高,在内外部因素综合影响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显著的双向波动已成常态,市场形势的变化也会激发企业主动利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
王慧:跨境融资规模的扩大,理论上会导致相应汇率风险的增加,汇率避险成本随之提高。在汇率避险方面,企业可配合外汇衍生品的运用来有效避免外汇波动带来的损失,如远期结售汇、期权和掉期等产品。具体建议如下:一是充分评估融资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二是鼓励企业在实需的前提下灵活选择借债币种及意愿结汇/支付结汇;三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各类衍生品成本的实际计算,制定综合报价方案。企业应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避险工具。
顾玮: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外汇市场波动较大。外汇市场的波动会给企业从事跨境收付款、融资等业务带来额外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波动。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结合自身的融资成本、风险偏好等要素,基于实需原则,合理选择金融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同时,在离岸人民币融资成本具有优势的情况下,部分企业也会选择人民币外债融资。
《中国外汇》:新政策会给银行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银行将如何参与运用新政?
吴震:此次新政策的落地为企业增加了低成本融资渠道。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以及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确实对国内银行现行的以融资模式单一、融资成本偏高的贷款为主的经营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倒逼银行进一步转型,尤其是加强交易银行业务,以更好地为实体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进行服务。银行可以利用外债业务利好,努力拓展业务,尤其可以积极拓展银行外币存款和担保业务等。
钱岳:一是企业跨境融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将给银行带来更多外汇资金沉淀,带动外汇存款、结售汇、国际结算量、外币理财、资金管理等金融服务的增长。二是新政策可以为银行带来更多中小客户群,利于银行客户结构的调整,改变长期依赖大客户,议价处于劣势的局面,提高收益水平。三是为银行充分利用境外分支机构和代理行网络,为企业引入境外低成本资金拓展了业务空间。但在当前严峻的内外部经济形势下,对银行的金融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充分利用好境内外资源,从企业切身利益和实际资金需求出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创新产品和理念,为客户提供融资和汇率、利率风险管理等一揽子服务,切实支持企业发展,服务实体经济,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王慧:跨境融资新政的落地,增加了企业借举外债的空间;而企业良性健康的发展也可为银行带来动力和机会。对于有海外布局的大型商业银行,可利用此次契机为境内企业提供全球化的服务和资金支持。银行可根据政策指导主动挖掘潜在客户,制定相关的服务方案或产品,以新政为依托,有效扶持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展业务,抓住市场机遇。但在看到新政给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要注意由于一些手续的简化,对银行提出了更高的风险防控要求。银行应从落实展业原则开始,加强每个环节的把握,加强监测、稳妥应对,确保在合规前提下,为市场主体提供便利。
顾玮:短期内,因全球金融市场避险情绪导致的美元流动性趋紧和美元指数上涨的趋势,或将延续。在疫情稳定之前,我们认为外汇市场波动性仍会较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次宏观审慎参数调整不仅为企业客户跨境融资需求提供了便利,也为银行业务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机遇。在需求扩大且市场动荡的情况下,摩根大通将灵活运用各项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推动业务创新,在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客户更有效地管理外汇风险。例如:针对市场波动加剧导致客户风险敞口不确定性的增加,提供展期和提前交割服务;提供窗口远期等产品,帮助客户灵活锁定风险敞口;对一些复杂结构的交易,为客户提供逐日盯市分析报告,帮助客户及时追踪市场变动对自身头寸的影响。
《中国外汇》:对于未来业务发展及政策完善有何期许?
吴震:对于境内企业而言,债务资金是成本,如果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容易造成资源和成本的浪费。这表明,在增加外债额度的同时,外债资金可使用的用途更加重要。如果借入的外债资金的使用用途更加完善,比如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不局限于关联企业间,可能会更加激发企业使用外债资金的动力。
钱岳:尽管政策为中小微高新技术企业打开了境外融资的通道,但是否能从境外借入资金则取决于境外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在当前全球疫情蔓延、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境外市场波动加剧的情况下,上述企业的境外融资需求和能力仍存在不确定性。希望监管部门能进一步简化外债的登记手续,加快推进外债便利化进程;同时,将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尽量缩小地域差异,使更多企业能够更加便捷、高效地从境外获取低成本资金,缓解企业的融资压力。
王慧:近年来外汇管理的政策变化为客户带来了能真切感受到的便利,但“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管理框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希望持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推出更多外汇便利化业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市场开放。除融资规模和融资成本外,企业比较关心的还有外债在境内使用的便利。对此,希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支付使用环节给予更多的便利。此外,建议在合规与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跨境融资的便利化程度,加大对外资的开放程度,为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
钱平:一方面,应提高境内银行的风险容忍度。建议相关政府部门考虑成立风险基金或政策性担保公司,并完善担保机制,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境内银行对于内保外债(内保直贷)业务的积极性,缓解试点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为鼓励试点企业的积极性,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出台对于试点企业的贴息或者补助政策,以此缓解试点企业融资贵的问题。
顾玮:此前发布的《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规定》(汇发〔2019〕7号),允许跨国公司在审批额度范围内灵活借入外债,并进一步简化了外债结汇使用的相关操作。客户企业反响积极,对不断优化的跨境资金运营管理政策表示欢迎并且充满期待。我们希望本次宏观审慎系数调整可以进一步运用到7号文所涵盖的跨境资金池融资领域,为企业跨境融资和使用提供更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