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理念引领下的高校景观规划设计探索

2020-11-26蒋延涛

商品与质量 2020年21期
关键词:景观规划海绵城市海绵

蒋延涛

北海职业学院 广西北海 536000

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也提出了:“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1]。在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合理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1 “海绵城市”的概述

1.1 定义及目标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如同海绵一样,能够在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时具有一定的“弹性”,下雨时可以及时进行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然后当需要时又可以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进行利用[2]。海绵城市打造的目标就是为了对原有水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尽量保持地表径流量的不变。

1.2 原则与本质

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坚持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合理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有机结合,进而促进雨水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海绵城市的本质是能够让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实现协调的和谐发展。

2 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高校景观设计的意义

2.1 促进高校的持续发展能力

高校是成百上千的学生和教师长年累月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人口众多,所以导致高校成为了城市中的水资源消费大户,不管是师生生活用水,或是校园绿植用水,亦或是高校人工湖用水基本都是来源于当地城市的自来水,这也让高校有着非常大的水消费经济开支。而利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设计,能够有效将雨水资源进行储备,经过过滤消毒又可以投入到高校的日常使用中,可以极大减少高校的日常开支,节省经济成本,进一步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改善高校的整体生态环境

高校是一个独立和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通过“海绵城市”理念进行高校的景观规划设计,可以有效避免高校出现内涝的现象和改善高校的水资源需求状况。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绿地面积大进行汇水,充分利用雨水改善自身的水资源需求。另一方面,还能够凭借高校的自身教育优势,在教育中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协调统一的意识。

3 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构成因素

3.1 地形

地形是高校景观进行规划设计的基础,只有对学校的整体地形充分利用,才能打造出符合“海绵城市”要求的高校景观。在高校的景观设计规划中,结合学校地形,才能有效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处理。

3.2 植被

高校景观中的绿色植被是实现蓄水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在进行规划设计与改造时,必须要考虑校园中植被的占地面积以及与高校其它基础设施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保障高校其它景观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另外,还要充分考虑植被的蓄水性,最好在地势比较低或者雨水比较集中的地段大量种植绿植,保证蓄水。

3.3 道路

道路是高校景观中的交通保障,道路需要形态明确、边界清晰,而且要保证高校的道路设计要有较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再考虑其生态性。在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道路设计时,除了安全和便利以外,要充分结合地形考虑道路的排水性。

4 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高校景观设计的要点

4.1 尊重水文特征

在进行高校景观规划设计时,尽量要尊重高校各地段原本的水文特征,尽量维持原下垫面的特征,可以采取就地滞留、渗透、储存的方式,从而使得场地开发后的峰值流量、径流总量得以保持原来的数据不变。

4.2 尊重场地表土层

表土层的植物根系往往会比较密集,并且有机物质比较丰富,所以表土层的生物积累作用也会比较强。表土层能够在进行储存和净化雨水的同时又能够有效防止出现水土流失。所以在进行高校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要尽量保护好表土层,使得其能够充分发挥其涵养水土的重要作用。

4.3 尊重地形地势

雨水的汇集要取决于地形地势,所以高校景观设计时,在开发前要认真对高校的地形地势进行勘测,充分借助地形特点来设计高校景观,保持其原有的地势条件,尽量不要擅自改变地形,破坏生态。

4.4 尊重本土植物

本土植物往往是经过漫长的演化才留下来的植物,同时也证明它们是最适应当地生存条件的,不论是对当地的气候,还是土壤都具有很强的适应力。所以在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尽量要多使用本土植物,尊重本土生物,不仅能够极大降低景观的后期维护成本,也能保护好高校原有的生态平衡。

5 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高校景观设计的原则

5.1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海绵城市理念的基本原则。高校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充分结合高校所在地区的气候、水文、地形等条件特征来设计与当地实情相符合的雨水可持续利用景观[3]。例如,高校景观设计中,生活区与教学区的设计是不能一样的,生活区污染往往是比较严重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其特殊性,在雨水处理和净化上要加以深入思考。

5.2 整体协调

在高校内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雨水可持续利用景观建设,必须要使高校的基础建设与景观设计之间达到良好的整体协调。景观设计既要符合师生的空间和审美需求,又要充分与生态技术相结合,从而设计出合理美观的校园雨水可持续利用景观。在进行高校景观规划设计时,也要将景观设计与高校原有的生态特征相结合,使景观设计同时能与高校的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5.3 突出重点

由于高校中不同区域的用水量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设计中要根据净化后雨水用途以及用水水质要求,合理高效的进行雨水的收集、分质化处理和再利用,进而充分发挥雨水资源循环再利用的设计合理性和污染控制的高效性。

5.4 生态循环

“海绵城市”的理念能够从根本上改变高校中水资源利用单一的“给水-排水”模式。所以在进行高校景观设计中,要充分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尽量还原校园原有的生态环境,加强采用修复性景观设计,促进雨水的下渗效果,从而高效完成地下水的补给、收集再利用,形成健康的高校水循环系统。

6 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高校景观设计的措施

6.1 水体景观的海绵化设计

处理好水循环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协调问题是海绵城市理念的本质。在进行高校水体景观设计时,要尽量让地面、土壤、建筑、生态环境等各因素相调整,从而形成一个集视觉艺术与蓄水功能于一体的高校水体景观设计。高校水体景观的设计首先要依据水的形态,在保持原有水态的平衡的基础上,采用动静结合的特点设计一些多样性的水体景观,既能让师生有一定的视觉享受,又能有效进行雨水的收集和储蓄。另外,在进行高校水体景观设计时,要尽量保护原有生物的多样性,尊重本土植物,最大程度维持高校的生态平衡及完整性。

6.2 道路的海绵设计

在进行高校的道路规划设计时,也要因地制宜,结合不同作用的道路进行不同材质的设计和使用。非交通要道和休闲区的道路设计要尽量采用使用透水性比较强的材料,从而增强其道路径流的渗透作用,可以选用砾石、瓦片等透水性强的材料来进行铺设。另外,高校的道路规划设计还要尽量与当地的沟渠系统相结合,可以适当在沟渠中增加一些植被,从而提高其雨水的净化能力,有效补给土壤水源。例如可以在高校的道路两旁铺设一些草洼地,这样既能美化道路又可以缓解道路两侧的雨水净化能力和储蓄能力。还可以设计一些景观式的排水沟,将其和附近的蓄水设施相结合,既能增强雨水的收集,又能增加道路的美观性。

6.3 园建小品的海绵化设计

高校景观中的园建小品是高校中美观与功能共存的构建,通常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流量也是最大的。所以高校中的商店等建筑物可以采用绿色屋顶的设计,并将雨水管道与储水系统连接,这样既能够增加美观,又能够有效增加雨水的收集和储蓄。

7 结语

“海绵城市”理念引领下的高校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因地制宜,充分结合高校原有的水特征和地形地势,在尽量维持原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提高高校景观的渗水能力和储水能力,在设计时既要考虑景观的美化,又要考虑其功能,从而实现高校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和污染控制的高效性。

猜你喜欢

景观规划海绵城市海绵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城市景观规划中地域性文化元素的设计与应用
海绵是植物吗?
浅谈小城镇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