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在工程类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突破路径*

2020-11-26刘阳张涛

建材发展导向 2020年20期
关键词:工匠职业院校精神

刘阳,张涛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 河南 郑州 450000)

0 引言

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我国的制造业面临创新能力弱、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工匠文化历史悠久,将这早已根深蒂固在每个公民血液中的工匠基因融入到生活工作中的任何角落,让制造强国真正变成“智造强国”;工匠精神是品质生活的保障,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糟粕的荼毒而追求品质,人们不断的表达对“工匠精神”的怀念和渴求,人们定制衣服、家具等等,定制的不是虚荣心,而是质量和品质,更是对工匠品味的执着;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阶梯,技能型人才在当今社会不仅需要过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更需要有工匠精神,刻苦钻研、持之以恒、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育人的过程中与所期望的目标相差较远。

1 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度低

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60%以上的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度低,不知道工匠精神来源于哪里,为什么弘扬工匠精神。我们处于信息化的时代,职业院校的学生除了学习,更多的是关注娱乐节目、游戏等等,对实事新闻和时代的发展趋势知之甚少,这样也就养成了“吃快餐”的习惯,大量的信息过眼而不过心,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

(1) 职业院校的生源在学习能力、方法和对事物的认知层次参差不齐;

(2) 部分学生在高考时失利,不得已选择了职业院校,学生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不自信,缺乏学习劲头等消极心理;

(3) 社会的巨大变革使得受众心理发生较大变化,企业追求“短平快”,个人追求“名权钱”,使得知道的游戏比工匠多。工匠精神中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品质在新时代青少年的心中被淡忘,在历史的洪流中慢慢被边缘化成为工匠精神认识度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重技能轻精神”的问题在职业院人才培养时普遍存在

职业院校的核心职能是培养出勤于动手、生产一线急需的实践型人才,但由于招生和就业的压力,使得很多院校通过和企业签“订单班”来宣传学校所取得的成绩和非常高的就业率,进而形成招生不愁,就业率稳增的良好局面,但是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仅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职业精神的培养,认为只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就能够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生存,找到工作,给家长们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其实不然,技能只是立身的“硬实力”,但衡量一个人走的多远、多久的恰恰是刻苦钻研、持之以恒、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软实力”。著名的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冰山模型”将知识和技能划分为“冰山以上部分”,将品质、个性、价值观划分为“冰山以下部分”,经过研究发现,那些人的内在部分对未来的行为和表现起到关键性作用。针对以上现象,近年来职业院校开设了德育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课程,杯水车薪,并没有用表现出“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育人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没有将“工匠精神”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3 对“工匠精神”的实施缺乏物质保障

匠人是持之以恒的将某一件事情、一项工作做到极致,需要对此付出时间和精力,才能“出细活”、“出好活”,按照现在的劳工体制和薪资增长机制,导致工匠精神的实践缺乏物质保障,这使得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认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因此选择继续考取专升本,考事业编、招教等等,因此在没有物质、社会福利为保障的前提下,职业院校仅依靠社会道德和个人意识发扬工匠精神,举步维艰。第一,我国缺乏按照技术水平来划分的薪资机制,大部分企业实行初级、中级、高级的职称评定方法,分类过于宽泛,无法将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有效的区分,使得薪资之间待遇差别不明确,进而削弱了技术人员的上进心和自信心,阻碍“工匠精神”的实施;第二,注重任务完成和资格证书的考核,而忽略了日常管理和工作过程的考核,这使得企业对技术人员的考核制度较为笼统,赏罚不够分明和细致,注重结果而无法享受工作过程,缺乏责任感,不能更好的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1.4 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的传承存在挑战

提及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的传承,首先会想到校企合作、大师工作室等,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来培养学生,并且制定专项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也会为学校提供专业的技师和设备,学生毕业并考核合格后可进入合作企业就业,学生一毕业就能进入自己熟悉并正规的企业工作,没有就业的压力,家长在此方面也非常的满意,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但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和输出结果相对单一,尤其是订单班,是针对某个企业或者企业中的某个岗位而专门设定的,学生培养过于单一化,这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当大学生从学校走出去变成职业人进行实习或者工作的时候,心里并不笃定和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以为工作可以唾手可得而有了更多其他的想法,从而放弃实习和工作的机会,那么此时再说传承为时已晚。

2 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文化育人中的有效路径

2.1 弘扬“工匠精神”

2.1.1 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职业院校在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方法,应充分利用学校自有媒体设备,多途径、多方法丰富校园文化,比如,校园和系部之间所设置的宣传栏、校园广播、展板、板报等等,在其中展示大国工匠、榜样等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像他们看齐,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打造工匠雕像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匠术和匠人精神。

2.1.2 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要充分的结合职业院校自身特有的专业特色,加大宣传力度,为精神文化建设搭建平台,将“大国工匠”引入校园,通过讲座和报告的形式,使学生汲取精神文化精髓。我院建立大师工作室,请有经验的、优秀的专家、学者来我校传承技艺并弘扬“工匠精神”,让师生对工匠们的精神和品质耳濡目染。

2.1.3 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要准确的把握“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内涵和培育要求,建立有利于职业院校自身的培育机制,微观处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奖罚分明的校园制度中,宏观处将“工匠精神”体现在整个学校的体质机制中,在制定管理办法时,不仅要体现技能、实践等职业特点,更要请专家对制度文化进行研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2.2 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希望子女能上一个真正的“大学”,因为上了大学才能和好工作挂钩,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家长或学生选择职业院校是一种无奈之举。为了打破此种观念,首先,通过政府和教育部门发挥制度作用,提高技术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逐步减小各行业领域的工作界限,和等级意识。其次,社会各界应采取多种方式宣传“职业无贵贱”的社会文化,例如,纪录片《大国工匠》就较好的扩大了技术人才对社会的影响力。最后,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和劳动观,认真的看待每一份工作和每一个职业,“干一行,爱一行”,才能让自己对技艺不断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感受到职业荣誉感。

2.3 营造全民学习“工匠精神”的氛围

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进入小、初、高、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各个阶段,加强道德、品质教育,让其成为今后工作和生活的行为准则。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伴随在我们学习的各个阶段,但需要更加充分的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感受在文化中逐渐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向我们树立的杰出技师代表看齐,甚至比肩,充分发挥工匠精神传递给全社会技能型人才的正能量。同时,各级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技工薪资体系,提高技术人员的福利待遇,并且,强化技术人员的考核制度,从学历、资格证书、技能水平、承担的责任义务、项目的完成情况等等方面综合考虑其发放工资的多少,并定期组成评价小组对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价,保证技术人员物质需求和精神富足,为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4 师徒制教学模式贯穿终身

绝大部分职业院校重技能轻精神,这些年很多院校已经认识到这方面的弊端,在补短板,尤其是在提出“工匠精神”后,更是在职业院校中掀起了一股精神浪潮,那么在落实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真正的借鉴以前匠人们师傅培养徒弟的模式,就是1 带1 或1 带多,从一年级入学到毕业进行辅导,以及毕业之后的整个人生阶段也可以与师为伴,在学校徒弟可以没有辅导员但是一定要有一个或多个师傅,师傅是某一专业、素质过硬的老师,在校期间任何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都可咨询和帮助,在慢慢的相处过程中,学生也会潜移默化的学习师傅身上优秀的品德,而在学生离开学校后,面对工作中的难解之题,生活中的困苦之事,仍然可以咨询老师,亦师亦友,当然老师也可以向学生学习先进的技术和专业知识,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教学那一声师傅是师傅对徒弟一生的允诺,彼此承诺,彼此成就。

3 结语

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品质的追求与日俱增,社会需要大量的工匠创造精品去满足社会和人们的需要,而职业院校是培工匠的主要阵地,而且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是培养工匠的保障,但是由于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度低,“重技能轻精神”,对“工匠精神”的实施缺乏物质保障等因素,使得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育人的过程中与所期望的目标相差较远。需要我们从校园文化建设、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增强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认同感、营造全民学习“工匠精神”的氛围,提高技师职业的物质保障等方面为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的实践和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工匠职业院校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工匠赞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