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研究
2020-11-26张晓冬
储 玲 张晓冬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在2019年世界技能大赛获奖的中国选手时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将工匠精神内在的创新与敬业精神,通过与高职思政教育相融合,对于引导学生建立与现代企业要求相一致的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
1.1 有利于我国的产业升级与转型,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经济的转型升级,产业优化变革,关键在于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同时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过程中,更要突出产品高质量意识,强化产品创新能力,因此只有在产业、行业、企业中培育和发扬工匠精神,才能有效的实现这一目标。高职学生本身的职业定位,必将成为未来产业变革的中坚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将敬业创新精神融入到思政教育中,提高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发自内心的认同,并转化为其内在的驱动力,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1.2 有利于高职思政教育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思想境界具有主导作用,关系到“做什么路,举什么旗”的关键问题。但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教学有效性不足,课堂内容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指导案例较少,与学生所学专业及未来职业生涯关联较少,课堂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思政的课程改革中来,通过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行业专家、企业工匠的敬业和创新案例引入课堂学习中,对企业工匠的个人奋斗成长历程的解析,必将激发学生内在需求动力,提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与时俱进,引起学生、教师、企业的共鸣,并能将工匠精神内在的道德、素养、情操融入到课程改革中,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课程改革产生巨大影响。
2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2.1 以工匠精神为主导,推动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改革
将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统一起来。要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必须明确基于工匠精神为主导的课程改革思路,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的技术人才作为高职思政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并将细化的目标与工匠精神具体内涵相互融合。
提升行业专家、企业工匠在课程改革的参与度。在以往的专业与课程改革中,过于注重教育专家、行业专家,忽视对企业工匠的重视,导致课程的改革效果不接地气,内容仍然过于空泛,因此在高职思政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对企业工匠成长历程的剖析,体现出专业培养的层次性。
将工匠精神与课程内容体系改革、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基于工匠精神,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调整,与学生一起解析企业工匠的成长案例,优化课程教学计划,适当增加课程实践课时比例,课程内容以项目化或专题形式,以工匠精神为主线,讲好工匠成长的励志故事,同时结合专业要求、岗位要求做好课程培养要求的考核和反馈,达到基于工匠精神的教育目标。
完善基于工匠精神的思政课程的资源库建设。当前基于工匠精神的课程改革,仍存在:对工匠精神内涵解读不够、优质案例较少、课程教与学形式单一、考核无法量化等问题。因此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思政课程改革,应当不断完善课程教学的资源库,编撰基于工匠精神的思政教材,丰富国内外优秀行业、企业的优秀工匠成长案例,优化思政课程考核中对工匠精神的体现。
2.2 以工匠成长历程创新高职思政教育教学方法
以工匠精神的形成和历练过程,创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工匠精神的课堂形式的创新,可以在形成在思政课程中的统一模块,具体项目,具体专题等,形成具有工匠精神特色教学形式。课堂中,教师基于工匠精神来谈专业、谈职业生涯发展、谈为人处事的,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真诚热爱,增强学生从事所学专业的持续性,同时在可以与企业合作,通过增加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在浓厚企业文化中的沉静感,更多感知社会对企业工匠的重视氛围,感受企业工匠成果转化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学生能从内心感受工匠精神对于职业生涯和精神世界的提升作用。
随着高职课程信息化改革的深入,我们还可以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授课方式,通过实时在线等方式,与企业工匠实现实时的互动沟通,教与练相结合,由过去单一的理论讲授灌输,转变为企业工匠的成长历程的分享,让学生能在教室中,体会企业工匠在产业变革、国家崛起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读书的历史责任感,同时在课程的考核中体现对学生在树立工匠精神方面的指标,进一步提高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度。
2.3 建立企业工匠与专业教师相结合的课程团队
高职思政教育的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高职教育事实上也是向社会提交经过打磨锻造的合格产品的过程,高职教师也是一名雕琢产品的工匠,因此,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以身作则,以敬业精神和教学创新精神来面对未来的产品,爱岗敬业,提升专业素养,努力成为行业工匠、企业专家,身体力行,用教者的工匠精神来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学习楷模。
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政课程的改革、教学、考核三环节,邀请企业工匠代表、行业专家代表,参与课程建设,以工匠精神主导课程改革,以工匠精神贯穿教学全过程,以工匠精神形成考核和反馈。
最后,作为高职高专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形成深入企业现场,与企业工匠形成互动交流,进行行业、专业知识的探讨与交流,进行专业的进修,真正将工匠精神渗透进学生生活、工作等方面,提升思政教育的成效。
3 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融合的注意点
3.1 需要学校层面与社会层面的共同配合,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高职学生的成长不仅在课堂教学层面,在非教学时间里,作为学校主体,必须为高职学生成为新时代工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独特的行业文化环境。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行业当前形势特点,与重点企业合作,利用各种学校层面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非课堂学习的活动中,也能体会出企业工匠精神的价值,不仅能为企业与学生之间营造沟通桥梁,同时还能反哺思政课堂的学习效果。
作为企业来说,应当能够为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提供便利,企业管理者应当明确,企业工匠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因为企业工匠本身的稀缺性,如何能够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建立培养工匠的企业梯队,因此与高职院校的紧密合作,不仅有利企业工匠队伍的延续性,也能够对企业创新的可持续性带来重大的影响。
3.2 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在工匠精神在高职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视角来探究工匠精神在其思想提升、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忌不顾学生选择,一味移植企业培养工匠模式,忽视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那样只能出现学校一头热,作为思政教师应当关心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诉求,切实完善思政课程的改革。
3.3 与时俱进,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
当今世界,技术革新迅速,市场环境多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需要不断创新的工匠,同时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必然赋予了中国工匠独特的精神内涵和较高的政治素养。因此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丰富新时代中国工匠的内涵,不仅提升高职学生的爱岗敬业、用于创新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要能教育新时代的中国工匠具有为国崛起而读书、而工作的政治素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不断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
4 结束语
工匠精神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影响深远,作为教育主体的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包括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去,同时还要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加以体现,帮助高职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与职业素养,培养中国未来的企业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