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务与社区公共服务融合的路径研究
——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
2020-11-26高晓玲钟清琪
冯 皓 高晓玲 钟清琪
(1.成都工业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0;2.成都工业学院自动化电气与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0;3.电子科技大学英才实验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在“十三五”报告中,专门针对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若干要求与准则,通过公共服务的开展,满足人民日常的需求。社区,作为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的形式,承载着若干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组成板块之一,社区公共服务为社区成员提供公共服务和其他方面的物质,文化等服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CNKI(中国知网)以“社区公共服务”为关键词搜索,共搜到文献438篇,该研究从2005年开始,2013年达到顶峰,共发表67篇。而在438篇文献中,研究社区公共服务的占比最多,达到196篇。
王佳宁,马国庭认为,志愿者服务是对在校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不仅可以锻炼大学生的交际和动手能力,更能让大学生在志愿者服务期间体验生活,践行美德。李静宜认为,当下很多高校除第一课堂外,已经引入了第二课堂学分制(成绩单)制度,旨在丰富大学生闲暇时间,鼓励大学生少玩游戏,多走出去,多参加实践锻炼。蒋忠中,张忠英,蔡晓淇等认为,第二课堂不限形式,教学内容来源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相比较第一课堂,它无需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开放、更灵活、更加多样性,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同学们的眼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CNKI(中国知网)以“志愿服务”为关键词搜索,共搜到文献182篇,且该项研究一直呈上升趋势,证明近些年,我国学术界对于“志愿服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在“志愿服务”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中,“高校志愿服务”占比最大,共有178篇,从侧面我们可以得出目前在高校志愿服务的研究领域,还是有一定成果的积累。但是当我们以“志愿服务,社区公共服务”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我们发现搜索到的文献为0,于是我们改用以“志愿服务,社区公共服务”为主题进行文献搜索,共得到文献数为972篇。而且检索到的文献研究主题分布前五的是: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城市社区,社区居民和志愿组织,社区志愿服务主题的文献数排在第八,仅有56篇,且在高水平刊物发表的论文更是寥寥无几,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志愿服务,社区公共服务”还比较缺乏,虽然这里的数据不能科学的、全面的反应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但是也可以从侧面进行客观的描述。
1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现状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主要的受众就是社区内的一般群体和特殊群体,一般群体指的是社区居住的所有人员,包括男女老少等;特殊人员指的是社区内有特殊需求或者有特殊情况的群体,例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和孕妇等一些优抚对象。而社区公共服务的内容,目前比较广泛认可的可分为两大类:共性服务和个性服务;共性服务一般指的是公益性的福利服务和便民性的基础服务,例如在社区翻修道路,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安置公共体育设施等,这些服务主要是由政府承担,外包给公司来完成。而公益性和福利性的服务主要包括社区医疗服务,例如社区医生;还有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社区便民服务,社区对老年人和儿童,还有对特殊人群的关怀。个性服务一般所指的是:根据社区居民的特点和人群分布,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当地社区特点,满足居民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所以决定了,社区公共服务在一般的共性基础上,还有些侧重,打造属于各自社区的个性服务,打造各自社区的服务品牌。以成都市郫都区双柏社区为例,他们将社区工作服务站打造成类似“咖啡驿站”的形式,里面不仅包括了社区的日常工作内容,还包括了英语角,绘画室和陶艺室等特色亲民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此外,他们还创新性地引入了二十五家企业参与到社区趋于化党建当中,使主体多元化,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2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现状
2.1 大学生志愿服务种类
根据《高等院校实践教育教材:大学生志愿服务》一书中从志愿者服务的含义、背景、目的、国内外现状和志愿服务的意义详细地介绍了大学生志愿者这样一个特殊的角色。根据书中的介绍,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内容分为: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大型活动,应急救援服务,海外服务和其他志愿服务。在这七大类之中,高校学生比较常见的,能在日常课余时间完成的志愿服务类型就是城市社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大型活动和其他志愿服务。针对这些类型的志愿服务,城市社区建设服务又与社区的公共服务有交叉,可以进行有机的融合。
2.2 大学生志愿服务缺失的原因
目前很多高校的二级学院所属的志愿者团队,都对接了学校附近的一个或者两个社区,且定时定点开展特色的志愿服务。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板块开展的非常顺利,但是还有很多学生反馈可报名参加的志愿者服务太少;无法达到学校对于志愿服务的时长考核;因为目前很多高校都将学生的志愿者服务的时长纳入一学年的奖勤助贷的考核,同时也将志愿者服务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进行积分量化,如参加志愿服务一小时的时长对应二课0.1积分。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志愿者服务项目太单一,基本都是围绕社区的老人和儿童开展一些慰问性的活动;其次,志愿服务有人数限制,一般报名参加志愿服务的同学都是发布志愿者服务学院的学生会的成员或者班干部,而其他同学或者其他学院的同学可能没办法在第一时间收到相关报名信息,导致错过报名;最后,志愿服务项目供小于求,项目数量远远无法满足一个学院几百甚至上千学生,更别说是学校的上万人。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有理由,也有必要尝试将志愿者服务与社区公共服务结合。
3 志愿服务与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融合
3.1 志愿服务与社区公共服务有效融合的背景
自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便逐渐成为我国社区服务事业当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随着我国大学青年志愿者行动和社区服务的深入发展,如何促进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与社区服务的有效结合,如何保持高校青年志愿者持续参与社区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使许多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流于形式,造成志愿者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降低了社区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而损害志愿者活动在大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影响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其实,大多数时候,一些社区还是十分乐意与高校大学生进行合作,但是由于大多数高校志愿服务内容过于单一,或者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做而去志愿服务,没有真正了解和满足社区的需求,所以导致很多高校志愿服务与社区公共服务的融合“流产”。
3.2 志愿服务与社区公共服务有效融合的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在校学生的志愿服务与社区的公共服务的交集部分进行有效融合。如前所述,社区公共服务按照内容来分,共性服务和个性服务,在共性服务上,由于专业程度高,服务过程长,服务难度大等特点,不适合高校的学生群体。在社区公共服务的个性服务领域中,包括:社区运动会、社区老人的关爱行动,社区儿童的早教培训和社区儿童的兴趣培养,乃至今年疫情期间,各个社区工作人员短缺,学生志愿者在一线服务,帮助居民测量体温,扫描健康码,帮助自行居家且有需求的居民进行物资的采购等,这些社区个性的公共服务,都可以与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对接。
3.3 志愿服务与社区公共服务有效融合的可行性
高校学生志愿者在社区做志愿服务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可行性,主要体现在,(1)高校大学生有纪律、有组织,可以遵循社区当地的具体要求,较为高效的完成志愿服务。(2)人数多,基数大,且易动员。在遇到一些人数较多的社区公共服务时,例如社区运动会,需要大量志愿者参与时,高校的学生是最好的选择。所以,高校与社区在最初的对接上,就要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双方都要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掌握各自的需求和可行性,不打无准备之仗。其次,学校要有第二课堂作为激励措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大学生多走出去做志愿服务,并让志愿服务变得常态化,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
4 结语
目前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大多数志愿服务更多的资金承担方是高校的团委和社区本身,资金的短缺也限制了志愿服务在社区更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在高校与社区有效的融合背景下,当地的政府,社会单位和当地的企业,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此外,高校志愿服务本身就属于公益性的事业,高品质的志愿服务不仅可以提升社区的幸福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所以,社会大众,尤其是地方政府和公共媒体,应该给予高校志愿服务更多的舆论支持,正面的舆论宣传,不仅可以让社区居民更容易接受青春活力的大学生志愿者,而且可以让大学生从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做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自我的获得感和社会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