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克基古镇传统建筑保护规划与更新策略研究
2020-11-26张澈杨徐文静
张澈杨 徐文静
(1.新希望地产(总部),四川 成都 610000;2.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
0 引言
马尔康是嘉绒藏族文化核心旅游目的地,卓克基板块作为其中的重要节点,有嘉绒地区别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土司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建筑作为文化的表达方式之一,展示着嘉绒藏族人民特有的智慧与美学欣赏,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和欣赏价值,这些价值在卓克基土司官寨和西索民居的建筑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也因此需要对这些建筑进行保护。随着古镇旅游开发,对景观和建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传统建筑也开始面临更新的需要。
1 古镇基本情况分析
卓克基镇位于马尔康县城东部梭磨河畔,国道317与省道210线在境内交汇处,总面积为298平方公里。其东与梭磨乡接壤,南与小金县交界,西北连接马尔康县城。卓克基镇政府驻地海拔2680米,距马尔康县城7公里。
在宗教文化方面,卓克基位于嘉绒地区,其宗教文化具有多元共生的特性,苯波教、藏传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共生共存。卓克基镇境内宗教文化以藏传佛教为主,主要教派为黄教。在土司文化方面,卓克基土司系梭磨土司家族的后裔。始祖斯宕崩,元朝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64年)。1941年泽旺彭措(又名索国坤)继位至解放。在民俗文化方面,嘉绒藏族的图腾崇拜丰富多样,历史久远。其图腾崇拜以日月、鸟兽等自然崇拜为主,兼有英雄崇拜。嘉绒民间节日主要有藏历新年、看花节、骀日节、斯格仁真(感恩节)。四月八“打擦查”等。
2 卓克基古镇建筑分析
2.1 古镇建筑现状
现状集镇内建筑多为1-3层。住宅绝大多数为传统风格的嘉绒藏式民居,现状公共建筑总体上对当地建筑传统风貌考虑较少,与地域文化环境不够协调。西索民居中有部分民居已开展家庭旅馆接待。
2.2 古镇特色建筑群落
2.2.1 卓克基土司官寨
卓克基土司官寨坐落于西索村,是嘉绒藏族地区土司官寨的代表性建筑,在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18年建设初期,其建筑形态以碉房为主,在1936年大火中被烧毁,直至1938年,土司索观瀛将其重建,重建后建筑布局改为仿汉式四合院,整体格局坐北朝南,这种朝向充分考虑了嘉绒藏族房屋所需的采暖及采光的需求。四合院由正屋与厢房组成,正屋位于北部,为假六层建筑,厢房分别位于东西部,为四层建筑,每层均设有走廊,走廊栏杆仿汉式,中间为方形天井,天井四周布置回廊,回廊的廊柱与每层的楼板、梁、枋紧密相连。这种房屋结构也体现了卓克基官寨对于房屋采光的要求,上午时段的阳光照射西面走廊,中午太阳位置偏移,北面走廊受光,下午太阳照射在东面走廊。在中午时段,位于一层的天井被阳光直射。天井的设置不仅解决了较长外墙所带来的楼板承重问题,而且还解决了采光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正是因为这两个问题的顺利解决,其外墙保留了37米的长度,成为官寨区别于藏区其他建筑的关键。在建筑造型与细部方面,其墙体由片石堆砌而成,屋顶为悬山式,上布小青瓦,走廊栏杆为仿汉式栏杆形式,窗格则采用花格窗。藏、汉两种民族的建筑风格在卓克基土司官寨完美交融。
2.2.2 西索民居
西索民居是嘉绒藏族特色寨子的代表,2008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功能布局上来看,三层建筑的每一层都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底层为畜圈,满足了居民饲养牲畜的需要,二层为居民平时居住和生活的空间,兼具贮藏的功能,顶楼为经堂区,兼具客房和晒坝的功能。功能布置简单,但是承载了采光,背风与安全的需求。从建筑材料来看,藏区居民就地取材,以石头为主,单体建筑的墙面体现出厚重的感觉。寨子从整体上看错落有致,十分壮观,成为嘉绒藏族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3 传统建筑现状主要问题
从风貌保护上来看,卓克基古镇中的官寨保护较好,但加建的若干民房影响了官寨周边环境和氛围。从旅游开发的需要上来看,部分民居采光条件差,卫浴设施缺乏,难以满足旅游接待需要。从功能布局上来看,民居底层大多原为牲畜用房,卫生条件较差,需置换功能、改善卫生。与此同时,部分传统建筑由于年代太久,没有及时保护和修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 古镇建筑保护更新策略
3.1 保护与更新原则
根据传统建筑保护中出现的问题,考虑传统建筑以后的居住与开发利用的需求,对其提出以下原则:其一,最大限度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其二,与旅游发展建设相结合,科学合理利用传统建筑,严格控制新建建筑,保护嘉绒传统建筑形式,营造嘉绒古镇氛围。其三,新建民居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前提下,改善设施水平,满足旅游接待需要。
3.2 传统建筑保护
卓克基官寨与西索民居都是文物保护单位,村落与建筑地域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规划对国家级文保单位卓克基官寨和省级文保单位西索民居,主要从文物空间环境保护、文物建筑保护、文化场所保护三个方面提出措施。
3.2.1 卓克基官寨保护
根据卓克基官寨周围地形地貌环境划定保护范围。保护范围为西南面(正面)以官寨两端墙体,向外30米为重点保护区,以此30向外延伸43米,为一般保护地段,东北面至梭摩河西南岸为重点保护区,东南面以老官寨围墙西南端始于官寨强成平行线之间的25米为重点保护区,向外延伸30米为一般保护地段,西北面以官寨碉外缘为直线,向外至卓小公路东南侧位重点保护地段。
在卓克基官寨的文物空间环境保护方面提出需要对卓克基官寨周围环境进行整治,拆除紧邻官寨的加建民居建筑和临时建筑,形成官寨四周较为开敞的视线通廊,凸显官寨雄伟体型。在保护范围以外设置的长征纪念馆、土司文化体验中心等用地应尽量靠近台地内侧边缘,建筑两层以下,保护卓克基官寨东南侧较为纯净的自然景观背景。
在官寨的文物建筑保护方面应严格遵照文物保护要求,保护官寨原有形态、结构和原始材料,保持现状外观形式不变。严格控制添置各类构筑物及设施,尤其是较大体量(捐赠塔、家具、塑像等)构筑物,协调旅游行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官寨建筑及建筑构建不得随意拆除、移动、重建、加建;对文物建筑的任何改动都需要报请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批准。落实消防措施,杜绝消防隐患。文物建筑要配备灭火设备;在官寨内禁止明火,如点灯、烧纸等;要严格控制电器设备的使用;建筑要安装避雷设备。同时需要提升游客的文物保护意识,防止游客对古建筑物的破坏。
在官寨的文化场所保护方面需确立展示主题,纯化建筑功能。整理并保留与土司相关的内容,作为土司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借助物质空间载体卓克基官寨,深入研究,发掘并利用土司文化资源,通过土司文化展示空间的建设,保证地域文化发展和创新。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政府大力支持资金到位,专款专用,建立和建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和利用工作机制。
3.2.2 西索民居保护
根据西索民居周围地形地貌环境划定保护范围。保护范围以现有的主要聚居群落外缘为准,向西、南、北各外延3米,东以纳足河西岸为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为以核心保护区向西、南、北各延伸30米,东以卓小公路为界。
在西索民居文物空间环境保护方面,调查西索民居聚落发展历史,原址复建村落南侧碉楼,形成标志性景观,恢复历史空间环境。拆除西索民居内部风貌较差的现代建筑和临时建筑,保护西索民居嘉绒风貌特色。对丹达伦寺前面的临时厕所予以拆除,开放滨水空间;对锅庄表演场地东西两侧严重破损的建筑予以拆除,并结合旅游服务功能,采用嘉绒传统民居形式建设成旅游服务设施。民居建筑屋顶因对村落整体风貌影响较大,应严格统一原有色彩与材料,避免使用蓝红等鲜艳色彩。注重保持民居西侧耕地,保持农田肌理,保留足够的弹性空间,保护民居西南侧较为纯净的自然景观背景。
在西索民居文物单位保护方面,应组织测绘人员进行全面的民居测绘,并对民居现状作出分析评价,掌握民居性质、质量、风貌等相关情况,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状况。并严格遵照文物保护要求,保护西索民居原有形态、结构、原始材料和装饰装修,保持现状外观形式不变。严格控制添置各类构筑物及设施,尤其是较大体量构筑物,协调旅游行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同官寨建筑保护的要求相同,建筑及建筑构建同样不得随意拆除、移动、重建、加建;对文物建筑的任何改动都需要报请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批准。落实消防措施,杜绝消防隐患。文物建筑要配备灭火设备;禁止明火,如点灯、烧纸等;要严格控制电器设备的使用;建筑要安装避雷设备。加强对游客文物保护意识的教育,防止游客对古建筑物的破坏。
在西索民居文化场所保护方面需要保护重点建筑和景观节点的自然特征,并充实地域文化内容,传承民俗文化精神。保护并整治现状村落中心坪坝,建设成为一处锅庄表演活动场地。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政府大力支持资金到位,专款专用,建立和建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和利用工作机制。
3.3 传统民居建筑更新
在传统民居建筑更新中首先应该整理一层空间,作为客厅和厨房,二层原厨房功能取消,改为卧室。调整后的功能格局中,一层作为大客厅、餐厅、厨房,是主客共享的交流空间;二层保留客厅一处,为主人自用起居室。二层南向卧室为主人房,北向卧室为客房。三层保留经堂与僧侣用房,增设两处客房。其次将新式卫生间替换传统厕所。考虑到嘉绒民居的结构现状,以及民居之间往往紧密相连,在民居内部设置给排水管线并与公共管网相连有很大难度,因此,方案通过外部增设冲水卫生间的方式来提高服务设施的水平。最后方案取消位于三层的现状厕所,用相同位置的双层(二、三层)卫生间取代。该卫生间内部进行防水处理和管线改造,外部保持木结构的外观,管线贴外墙入地与城镇管线系统相连。为避免管线外露,可在一层外墙处以石材包绕。
4 结语
传统建筑的保护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是对嘉绒藏族传统建筑的研究相比于其他传统建筑的研究却很少。在嘉绒藏族独特的民族背景下,其传统建筑展示着神秘却不失美观的藏族文化。然而在历史的更迭中,其传统建筑也出现了卫生问题,安全问题等。需要我们去加以改善。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基于卓克基古镇的实际情况,历史建筑的实际情况以及居民居住与旅游开发的需要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