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中的延续: 河南南阳丧葬礼式文化的变迁及其动因
2020-11-26王金铃
王金铃
(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桐柏县传统丧葬礼仪尚保留比较完整,但随主流文化、官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官方文化对其所做的改变,使之本质产生变轨,亦使其成为一种农村独有的民间文化。因此,基于桐柏人葬礼式文化的变迁及动因,从纵向上厘清发展脉络,从横向上分析影响和推动变化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因素,对扩大丧葬礼式文化地域性研究领域,丰富该地区丧葬礼式文化研究内容,构建当代丧葬礼式文化提供理论支撑具有指导意义。
1 传统丧葬礼式概述
1.1 丧前礼
(1)置棺材。棺材又称“老屋儿”,是人死了住的。棺材多用黑漆,棺头刻一阴文“寿”字,或“福”字,字的四周则携有富贵不断头的吉祥图案,棺材外边还有一个套棺,称“椁”,“棺椁齐全”也是一种权势与富贵的展示。
(2)缝寿衣。寿衣一般置办于死者生前,如若耽误入殓,谓之“凉尸”,意为子女的不孝。寿衣“上五,下三”共计八件,再加一顶帽子,多以绸子、棉布为主。鞋子则为单鞋,寓意脚轻走得快。此外,寿衣宜长忌短,寓意避免来生穷困潦倒。另外,寿衣缝制的禁忌,孕妇、“月子”中的女人避之,因血腥气对死者不好。
(3)看阴宅。墓地,亦称为“阴宅”。通常请阴阳先儿看坟地,选在死者能头枕高山脚蹬案山的地方,还要有水环绕。山,即死者头部前方高;案,即死者脚蹬的前方要高且开阔。案指书案、公案,主后辈人有功名,能做官还有财运。
(4)待奉死者。具体包括停尸、净身、塞旧衣、嚼口钱等流程。停尸,亲人已故亲人抬出卧室,头朝外,脚朝里,放在堂屋左边预先准备好的稻草铺上并将身裹严实。净身,即儿女为逝后老人擦洗头面等部位。穿衣时,先是孝子试穿,脱下再穿于逝者。另用生麻纰儿把双脚捆住,以防惊尸走动,俗称“绊脚索”。而黄纸盖在死者脸上,不能见阳,谓之阴阳相隔。塞旧衣,将逝者生前衣被,置于棺材中身体两侧,谓之有“后辈(被)。”而嚼口钱(窟眼铜钱),亦为噙口钱,意为防止死者来世变哑巴、防来世空嘴说空话等。另外,死者头前点有一盏“长明灯”,并置一不断燃火纸盆,意为阴间黑暗以此灯照明,此火为之取暖。
(5)烧铺。即把死者生前床上铺的稿荐稻草、被褥床单拿到大路上烧掉。
(6)祭灵。桐柏人习惯请“道士先儿”为其超度,“道士先儿”并非真的道士,则是以此为生的普通人,一般以男性长者居多。通常使用鼓、镲、锣等铜器,为亡灵“开大路”“开小路”等。
(7)报丧。一般是说:你啥啥(称呼)“老了”,并非“死”。亲属近邻闻之,即速带着纸钱到丧家吊唁。
(8)守灵和戴孝。桐柏县丧葬守灵环节是长子接孝,凡是来吊孝者,无论年纪和辈分,接孝人都要跪磕头答谢。守灵是全天候的,并伴随烧纸。而戴孝是孝子们“孝”的外在形式,头戴白孝布,穿白孝鞋。老人刚死,儿女先撕一块白布勒在头上,谓之“生孝”。白鞋来不及做,撕下白布蒙在穿的鞋上。儿女的鞋全蒙,家里其他孝子从鞋头蒙到鞋腰。另外,给亲门近族的撕孝布,以心口为准,一般长二尺半。
(9)搭灵棚。人亡之后,就在院子里搭起灵棚,以此致祭亡灵。棚的两边写哀联,棚额用黑纱绾彩球,多用箔或席(现在用花条条编织布)等物。
1.2 丧时礼
(1)封棺躲钉。封棺是在出殡前夜完成,封棺前掀开棺顶盖让孝子们瞻仰故人最后仪容。古时封馆多用木头做四至六个榫头扣住,统称“四六扣”,如今封棺多以抓钉。而钉棺之时,孝子们则要大喊:“某某(对亡者的称谓)躲钉!”,避免其被钉住。
(2)出殡。即把棺材抬到墓地安葬,丧葬的最后一个环节。出殡之日的时辰是阴阳先儿根据死者生辰八字及死的时辰推定出来的,一般在卯时至巳时。
出殡前:①请抬驾。出殡前一天下午,丧主家根据棺材厚薄,请8-12个抬棺材人。请时,丧主儿子戴孝到被请人面前跪下磕个头,算是请到了。②安排好死者于阴间的食物。即买一个小黑瓷罐,内装有熟肉,外用五色钱绑有串一串蒸馍或油馍,下棺时将它放在棺材大头的座上,埋于墓内。③请人写好契书。一般由道土先或阴阳先生代替,同人间的房契一样。下棺时放入棺材大头的外边,装入一个玻璃瓶内,用蜡封住瓶口,并放置墓内侧,或念完经文后烧在墓坑内。
出殡时:首先,将棺材由抬棺人请到院中,放在长板凳上,并用事先准备好的绳索捆好。棺材前放一张方桌,方桌前放一个老盆。“老盆”据说是亡人到阴间舀水喝的。顶老盆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能顶老盆,就能继承家业,执掌家政。抬驾绑好之后,由专人喊:“起驾!”至此,顶老盆者,将其摔烂。
送葬时,锣鼓唢呐乐队和手执挽幛、纸人、纸马、摇钱树者在前,接着是由两人搀扶的身扛引魂幡、技麻戴孝的孝子,其后是棺材,最后边为手持哀杖的亲属。队外有人前后指挥,凡路上暂停时,孝子和亲属一齐到棺前跪哭。至阴宅处,将馆材放进墓坑叫“下井”,孝子第一个进行填土,亲友们依次,然后由做坟的(俗称大班儿)为其进行掩埋。
(3)道士先超度。
①开五方大路。寓意为死者开大路,使亡人行走的四通八路,路路畅通。
②请水。水寓意为可以消灾灭祸,保孝家吉祥安康。请水时由五位道士先儿携领端着“水府扶桑丹霞大帝”条牌的孝子至河、湖或水井旁,进行一系列仪式活动。
③十王忏。道士先儿诵《十王宝忏》,意为亡人生前所犯一切罪过报给十殿阎王去逐一审查,祈求消灭亡人罪过,引入天堂。如其生前所犯罪过深重,可入十八层地狱。
④造桥。此“桥”为人死后所过的奈何桥,分为金、银、铁、木“四桥”,分别为神仙、公卿大夫长者居士、吃斋念佛行善高道者、作恶者所通过。
⑤念经。道士先儿诵经,女念《血湖经》,男念《救苦经》。通过请师诵经,消灭一切罪过。
1.3 丧后礼
祭期,一般7天为一期,亦称烧七,五七最隆重。此外,1、2、3、5、10周年祭奠也都很讲究。周年或3周年要立墓碑,富人家还要立木牌,放在中堂,俗称祖辈盒。除按祭期祭奠外,每年的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都要上坟烧纸,或在河边、路口烧纸遥祭。经过了丧前礼、丧时礼和丧后礼,当地人举办丧葬活动才算圆满。
2 环境概述
2.1 生态环境
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桐柏山脉中段、南阳盆地东缘,素有“宛东咽喉”“信西屏障”之称。因其平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不足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如今,桐柏县人口已超过40万,已然造成土地使用与传统葬式的延续发生的不可逆转矛盾愈加严重。
2.2 经济环境
桐柏县经济以农业为主。截至201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3亿元,增长8.4%,增速居全市第2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桐柏县人的生活水平、思想观念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其更加科学、开放、包容的思想也为传统丧葬礼式的变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2.3 人文环境
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上,道的成分比儒多。桐柏县人们有“灵魂不灭”“入土为安”“完整尸身”等富有迷信色彩的传统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宗法制、孝文化和家文化延续至今,传统土葬也被视为家族的延续,不仅是对生者及死者的安慰,也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当地人对土地有着天然的眷恋,深厚的宗教文化使死亡观念潜移默化的延续。在社会环境方面,当地丧葬礼式文化的变迁一方面受时代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政策的推动。
3 丧葬礼式文化的变迁动因及特点
3.1 丧葬礼式文化的变迁
(1)葬式。当前,桐柏县地区有土葬、火葬后垒坟、公墓三种葬式。采用传统土葬葬式,主要是2002年之前,在这时间节点之后,桐柏县建设了火葬场,便增加了火葬后垒坟这种新葬式,但传统土葬的葬式变化不大。2005年至今,桐柏县丧葬文化呈现传统土葬葬式程序逐渐简化,公墓陵园逐渐增多等特点。
(2)礼仪。一是寿衣。现在的寿衣普遍直接在寿衣店进行购买。二是塞旧衣。如今该地区丧葬几乎省去了此环节,有的子女会准备逝者生前喜爱之物进行陪葬。三是守灵和戴孝。在守灵过程中,孝子孝孙也可以用鞠躬向来宾表达谢意,无需见人就磕头,儿女戴孝也只需在丧事期间穿白鞋。
(3)年龄制度。早期,因有限的社会条件,加之人们落后的观念,夭折的小孩子皆被抛尸荒野。而成年人去世,则普遍用箔、席卷后用黄土掩埋。如今,未成年人去世家人则会将其尸体放在匣子,或棺木内并掩埋;成年人则均会举行简单或是复杂流程的葬礼仪式予以祭奠。
3.2 变迁动因分析
内因: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单个家庭对宗族的依赖性降低,个人的独立性以及流动性增加,传统丧葬礼式文化也必然进行现代变迁。尽管该地区纪念亡人的过程逐渐简化,但是桐柏县人对亡人的尊重与思念之情没有变化。
外因:绿色、科学、合理的丧葬礼式是时代发展的趋势,1997年,我国颁布了《殡葬管理条例》,其中明确提到:要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近些年来,桐柏县人民政府大力宣传文明丧葬,政府工作人员带头实行火葬,倡导农村办丧从简。
3.3 变迁特点
(1)变迁的延续性。如今,桐柏县丧葬活动主要以传统土葬葬式为主,尽管观念上似有所转变,但大部分丧葬依旧是延续传统葬式,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另外,尽管葬式更加科学多样,传统葬式程序也逐渐简化,但丧葬文化的本质并未改变,对逝者的尊重、亲人的怀念以及传统家孝文化延续至今。在丧葬文化传承中形式会发生变迁,但内在精神将会持久地延续下去。
(2)变迁的迟缓性。传统丧葬礼仪作为地方民众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的表现,在时间、空间上累积了民众生存的智慧和对生命本体的关怀,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根本取代。从其历史变迁来看,虽受到政策影响和新观念的冲击,但实际的影响则是受限于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
(3)变迁的飘散性。传统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有一定的相同性和文化根源,但又独立地存在于社会成员中,并非均匀、均衡地发生。因此,在变迁中具有飘散性的特点。如塞旧衣,虽然大部分成员在丧葬活动中省去了这个步骤,但还是有部分成员按照传统,将传统葬式过程完整地进行着。家庭把自身看作一个独立的实体,仪式庆典是家庭排外性的最明显标志。
4 结语
如今,桐柏县丧葬仪式于现代社会发展、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传统丧葬礼式文化受内外动因共同影响,其葬式、礼仪等外在形式发生了变化,而蕴含的伦理道德、人情意味没有发生实质变化,其内核至今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