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中桥(涵) 闸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思考
2020-11-26赵兴锋
赵兴锋
(巨野县交通运输局,山东 菏泽 274900)
混凝土具有强度高、价格低、整体性好、容易就地取材等优势,且混凝土结构具备较强的耐火性、耐久性和可模性。钢筋混凝土结构现已成为国内外工程建筑中的主要结构形式,但由于其具有工艺复杂、易出现裂缝、工期长、自重较大等特点,因此只有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做好混凝土质量控制,才能够保障工程项目的安全和质量,保证整体施工顺利进行。
1 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
混凝土主要由外加剂、水、石、砂、水泥等材料组成,属于一种混合材料,因此保证原材料质量,是保证混凝土结构质量的基本前提。
1) 水泥,应选择质量稳定、信誉好的大厂旋窑水泥,使用前采用专用储料罐贮存,从而保证水泥色差最小及水泥质量稳定性,并通过洒水、罐车涂着浅色、及时倒罐等措施控制水泥温度。2) 骨料, 骨料应保证料源稳定,选用5~31.5mm 连续级配碎石,空隙率≤47%,压碎值≤10%,针片状≤15%,含泥量≤1%;细骨料含泥量≤3%,细度模数在2.5~2.9 之间,泥块和有机质含量符合相关规定要求。3) 掺合料,为了提升混凝土性能,降低混凝土单方成本,可在混凝土中掺入Ⅰ级火山粉煤灰,相关工作人员应按照国家规定,对其需水量、烧失量、细度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标识、使用。4) 外加剂,应以交通工程不同部位特点选择外加剂,并在室内对混凝土拌合物水泥相容性、损失率、泌水性进行平行试验,从而保证外加剂的有效性[1]。
2 混凝土配合比质量控制
混凝土中各种材料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混凝土配合比,在交通工程施工方案中,混凝土配合比应满足技术规范和结构设计对混凝土强度的要求,符合实际施工现场对混凝土耐久性、抗冻性、抗渗性要求。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选用水化热性低、经济性高的水泥品种。原材料取样现场应由建立工程师、施工单位和供应商共同参与,并将样本送至具备混凝土配合比检测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试验。混凝土施工则是将水、石、砂、水泥等,按照混凝土设计的配合比搅拌成匀质的混凝土。在混凝土配料过程中,以下两方面因素将会对混凝土质量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一是未按照石骨料、砂实际含水量变化进行施工配合比换算,而是称量不准。混凝土施工配料正确、原材料合格是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若工作人员发现施工现场原材料含水量与取样存在差异,应及时调整称量和施工配合比,以此保证整体施工质量。
3 生产、输送过程控制
3.1 计量
在交通工程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大多采用高精度电子系统进行计量配料,可将投料误差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相关技术人员应加强设备监控,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以保证设备稳定、准确运行。
3.2 输送
受颠簸、运输车辆密封性、运输距离等因素影响,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塌落度损失、砂浆流失、泌水、骨料分离等现象。为保证混凝土均质性,应以最短时间和最少的运转次数将混凝土运输至浇筑地点。若混凝土采用输送泵泵至施工现场,则需要控制泵管温度,混凝土浇筑面高度应与串筒出料口高度应控制在1.5m 内,并尽量减少弯管接头,缩短混凝土泵送距离,避免混凝土发生离析[2]。
4 浇筑过程质量控制
4.1 现场取样
混凝土经输送泵送至浇筑地点后,技术人员应及时到现场取样,测定混凝土入仓温度及坍落度,需要注意的是,冬季施工时应保证混凝土入模温度不低于5 摄氏度,技术人员可根据混凝土坍落度调整混凝土用水量。
4.2 平仓振捣
为使混凝土浇筑现场不漏振,且保证平仓到位,应采用正确振捣方式提升混凝土密实度。采用斜层浇筑法浇筑底部结构混凝土,每层厚度约为30cm,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止水附近进行人工补浆振捣密实,面层使用平板振捣器复振。
4.3 养护
后期养护是混凝土结构稳定运行的基本前提。目前,多采用涂刷养护剂和覆盖浇水养护等方式进行。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内钢模板气温骤降,从而使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工作人员应进行花淋管洒水养护,并在洞口挂土工布帘。
5 混凝土常见质量问题预防措施
混凝土常见质量问题包括强度不足、孔洞、裂缝、露筋、麻面、蜂窝等,为了避免此类质量问题发生,相关技术人员应不断加强施工准备工作、优化施工设计方案、提升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同时落实质量责任制度,严格检查原材料质量,监督施工材料的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交通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交通工程中桥(涵) 闸混凝土质量。最后,定期对交通道路进行养护,以此增加道路使用年限。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切实提升整体施工质量,保证施工单位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6 结语
桥(涵) 闸混凝土施工时交通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施工企业应从材料控制、配合比设计、养护及浇灌等方面着手,不断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力度,通过针对性预防措施,有效排除安全和质量隐患,确保混凝土观感和内在质量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