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幼小衔接问题研究

2020-11-25何姗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学前教育农村

摘 要:做好农村地区的幼小衔接工作是改变农村儿童在学业生涯起点上不利地位的关键,然而当前农村幼小衔接工作中主要存在忽视衔接、强行衔接、表面衔接、片面衔接、单向衔接和仓促衔接六个方面的问题。针对这六方面的问题,政府要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加强幼儿园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利用部分幼儿园是附属于农村小学的天然优势,促进幼小有效衔接。农村幼儿园和小学应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质量;加强深度交流与合作,追求共同的教育目标;加强课程衔接,建立幼小课程的双向互动机制。而對幼儿家长而言,首要任务就是要转变观念,为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幼小衔接;起点公平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0)04-0064-03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在我国加大教育扶贫力度的背景下,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大幅增长。其中,超半数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规模快速扩大,幼儿园数量和入园儿童人数不断增加,毛入园率也在不断提高。数量的迅速提升必然要求我们加强对质量的关注,农村幼小衔接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薄弱环节,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这两个教育阶段在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关系人、行为规范、社会结构和期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断层对儿童快速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困难,幼小衔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的。幼小衔接的目的就在于增加幼儿对于小学阶段的适应性,促进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然而,幼小衔接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使得城乡儿童在入学准备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1]由此造成农村儿童在学习生涯起点上处于不利地位,再加上农村义务教育条件有限,使农村儿童的发展面临严重的局限性。虽然学界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但是研究者往往基于普遍层面来探讨幼小衔接,对于农村幼小衔接的研究较少且未扎根于农村的实际情况,而是把一些普适性的对策建议套用于农村地区的幼小衔接问题中。因此,笔者将基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城乡差异来探讨农村地区的幼小衔接问题。

二、农村幼小衔接的现状及原因

(一)忽视衔接:幼小衔接观念未深入人心

在家长层面,农村地区的幼儿家长文化程度、知识水平较低,大量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进行教育,他们的教育观念落后、思想陈旧,往往意识不到儿童在学前教育步入正式的学校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这一挑战对于儿童今后发展的重要影响。在教师层面,农村地区教师力量薄弱,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科学育人知识不足,其教育方式多为“保姆式”教育,视“保”重于“教”,因此,他们往往不会有意识地去做幼小衔接工作以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另外,在农村地区,仍有大量儿童未接受过正式的学前教育,这类儿童的幼小衔接问题往往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忽视。

(二)强行衔接: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

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小学化”倾向,这一倾向在农村地区尤为显著。其原因在于:(1)农村幼儿园的特殊办园形式。目前我国农村幼儿园的办园形式主要有乡镇中心幼儿园、农村附属幼儿园、学前班和民办幼儿园。其中,农村幼儿园由于附属于农村小学,其环境创设、作息时间、教学方式多按照小学的标准来执行,这是其小学化倾向严重的重要原因;学前班是在幼儿上小学前一年为了使其提前适应小学生活而增设的教育形式,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小学化倾向也尤为明显,往往成为小学的预备年级;农村民办幼儿园往往是出于盈利的需要而办立的,迫于农村家长的陈旧观念难免会出现小学化倾向。(2)农村地区幼儿园大班额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大班额的情况使得学前教育活动化、游戏化的教学形式难以实现,从而使得教师不得不采用小学的教学形式。(3)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结构多样。在农村学前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农村中小学的转岗教师,这类教师多未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对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并不了解,因此,他们通常采用以往教中小学生的方式来教幼儿,从而造成了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倾向。(4)农村家长落后教育观念的影响。农村地区家长的教育观念普遍落后,片面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衔接教育,而忽视行为习惯、情绪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衔接教育,从而推动学校对知识教育的盲目推崇。

(三)表面衔接:农村幼小衔接流于形式

在实施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不论是农村幼儿园还是农村小学都存在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质的情况。例如,农村幼儿园只注重外在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如桌椅摆放、作息安排等),而这些改变的真正目的(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自制力和主动性等学习品质)却得不到重视;农村幼儿园组织的参观小学活动往往也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幼小衔接活动。农村小学教师虽然知道一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但在注重这些特点的时候其教学也往往会流于形式,如在教学中生硬地穿插游戏等。

(四)片面衔接:农村幼小衔接有失偏颇

“衔接”一词在英文中对应articulation、continuity、transition、articulation,指沟通,亦即思想、意念或感情的关联一致性表达,也可指运用各个联结点将事物的各个部分相互适配在一起的连接状态。具体到幼小衔接中,articulation要求幼儿园和小学在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幼小衔接是全方位的,它不仅包括知识的衔接,而且包括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品质的衔接;不仅包括智育的衔接,而且包括德育、体育、美育方面的衔接。但在实际中,农村幼儿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衔接,在知识衔接中,往往又只注重语文、数学两个领域的衔接。

(五)单向衔接:农村幼小衔接孤立无援

邓洛普等人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构建了关于幼小衔接系统的生态模式图,包括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该理论强调在入学过渡期间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2]然而在幼小衔接的实际中,农村幼儿园往往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由于微系统之间缺乏相互作用,农村幼儿园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从而形成衔接的一边倒。[3]另一方面,幼小衔接也缺乏家长方面的支持,导致小学不愿意主动进行教育衔接。

(六)仓促衔接:农村幼小衔接忽视幼儿发展的连续性

continuity是“衔接”的英文对应词,指状态的不变,具体到幼小衔接中,它是指要保证儿童的学习是一个持续的状态。在幼小衔接的呼声下,许多农村幼儿园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但由于认识不足或者只是被动的响应号召,忽视了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各项能力形成的长期性和持续性,从而往往只在幼儿大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

三、促进农村幼小衔接的策略

(一)政府层面

第一,做好农村地区的幼小衔接工作,治本之策在于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但在现有的农村经济条件下,想要普及农村学前教育还不太现实。因此有学者提出可以考虑把学前一年的教育费用纳入国家经费保障,从一定程度上缩小学前教育支出的城乡差距,促进起点上的公平。[4]此外,农村地区有大量留守儿童,他们处在比一般农村儿童还要不利的家庭环境之中,如何让农村留守儿童接受相对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师资问题也是影响农村幼小衔接工作的一大关键问题。首先,政府要扩大定向培养规模,增加农村幼儿园的教师编制,鼓励并吸引一些优秀幼儿园教师到农村工作。其次,政府需要促进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培养一体化,从而增进幼小教师的彼此理解和沟通。

第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促进幼小衔接教育的过程中都提出将幼儿园附设于小学这一策略,如法国将母育学校附设于小学中。而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独特的社会经济条件,相当部分幼儿园是附属于农村小学的。因此,政府要充分利用这一天然优势,促进幼小有效衔接,如可对这类附属幼儿园和所附属的小学进行统一监管等。

(二)学校层面

第一,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质量。一方面幼儿园可以通过引进师资来改善师资力量薄弱的局面,但长久之计还是在于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在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在此过程中,幼儿园要特别加强转岗教师的培训。此外,幼儿园和小学可定期邀请专业人员到校进行教师培训与讲座,也可以选择部分优秀教师到城市接受培训,然后再由这部分教师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其目的在于增进农村教师对于幼小衔接理念的理解,使教师掌握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改变农村幼小衔接过程中“忽视衔接”“表面衔接”和“小学化倾向”的局面。

第二,加强深度交流与合作,追求共同的教育目标。幼儿园和小学虽然在教学方式、课程模式和学习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在目的上是一致的,即促进儿童的发展,这一目的与幼小衔接的目的也是相符合的。因此,幼儿园和小学要形成教育共同体,合力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幼儿园和小学要加强交流与合作活动,如开展幼小互评、团队教学等。由于農村地区的幼儿园大部分附属于农村小学,因此,二者更要充分利用这一天然优势加强协作。此外,幼儿园和小学要与家长良性互动,做好家长工作,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实现家园共育,为儿童的幼小过渡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加强课程衔接,建立幼小课程的双向互动机制。幼儿园和小学要共同构建幼小衔接课程,不仅要注重内容和方式上的衔接,还要注重课程的动态化和连续性。幼儿园和小学要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如利用宽阔的场地进行游戏化教学和活动教学等。此外,幼小衔接是全方位的,因此在幼小衔接课程设置中,幼儿园和小学除了要加强儿童知识方面的衔接,还应该在课程中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注意力和自制力。另外,就农村儿童而言,幼儿园和小学还需要特别注重其自信心的培养。(三)家长层面

家庭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风格和家庭资源等方面。有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家长的教养风格、家庭环境等对儿童发展产生作用,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在各方面具有更高的发展风险。[5]国外研究者发现家庭收入是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入学准备状态之间的调节变量,在低收入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影响更强。[6]农村地区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因此,对于幼儿家长而言,首要任务就是要转变观念。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宣传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到幼小衔接是影响儿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样才能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教育工作者除了要让家长认识并重视幼小衔接,还要纠正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误区,改变重知识而轻能力、学习品质和情感态度的倾向,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小学化倾向”。另外,农村幼儿家长也要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并扩充家庭资源,如扩充图书、多媒体资源等,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儿童发展风险。此外,农村家长必须改变“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情”的观念,积极配合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工作,改变幼儿园孤立无援的局面,为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何姗,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

参考文献:

[1] 盖笑松. 起点上的差距:城乡幼儿入学准备水平的对比研究[C]//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10:66-75.

[2] 李敏谊,刘颖,崔淑婧.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 比较教育研究,2010(5):86-90.

[3] 吴环, 林贤水. 农村学前教育与小学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J]. 当代教研论丛, 2015(1):75-75.

[4][5] 盖笑松,刘坚. 社会经济地位不利儿童的入学准备[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35-39.

[6] Hill N E. Parenting and academic socialization as they relate to school readiness: the roles of ethnicity and family incom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1(4): 686-697.

(责任编辑:徐 璐)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学前教育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