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背景下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2020-11-25张先义章文凤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网络心理健康疫情

张先义 章文凤

摘 要:疫情下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抓手。但因受专业队伍、课程建设、工作方式和评价机制等因素制约,其效果尚未实现效益最大化。基于实践,推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需要从强队伍、优课程、精水平和实评价四个方面着手改进。

关键词:疫情;网络;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0)04-0030-04

2020年初,全国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面对疫情,中小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学生出现了恐慌、焦虑等应激反应。对此,全国各地纷纷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启动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简称“网心健教育”,下同)工作,但因受专业队伍、课程建设、工作方式、评价机制等制约,其效果尚未达到理想水平。本文结合基层实践探索和理论学习,探索网心健教育工作的实施策略,以期对促进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一、强队伍

网心健教育工作载体是虚拟化场域,一些地方因专业心理师资缺乏、学生互助机制尚未建立、社区志愿者团队尚未组建等,出现了疫情期间诊断学生心理问题的精准度不高、心理服务的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我们可通过打造专业高效的心理教师团队、互助成长的学生志愿者团队和敬业奉献的社区心理志愿者团队,共同呵护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一)建设专业高效的心理教师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1]面对突发疫情下的公共卫生事件,网心健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具备扎实学识和精湛本领的个体心理教师,更需要能够精诚合作和自我反思的心理教师团队。目前,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极为匮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由学校管理者、校医、赋闲教师、心理爱好者等完成。他们因专业、年龄、经验、个性特点、成长环境等不同,开展网心健工作所达到的辅导效果也会大不相同。疫情是特殊的公共卫生事件,导致学生生活和学习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为此,我们要建设一支专业高效的网心健教育教师团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若干心理服务小组,分片区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各小组成员要在心理督导师的带领下,通过交流分享、总结提炼和实践反思等活动,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培育互助成长的学生志愿者团队

居家隔离,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在线学习效果。学生既是心理问题的制造者,也是心理问题的解决者。我们应从以提供资源支持为主的他助模式,逐步转向于以激发学生互助成长为主的自助模式,建立和培育学生志愿者团队,让学生去发现和解决同伴的心理问题。为此,笔者发起班级“守护心灵”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加。首次由班委会成员开展的“心情七色卡”活动(即学生根据心情状况,按照从差到优的顺序,在红、橙、黄、绿、蓝、靛、紫7个等级进行选择。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成7个互助小组,带领小组成员开展线上学习交流、心理援助等活动),达到了教师宏观指导、学生互助成长的目的。同时,笔者聘任心理素质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轮流担任班级心理播报员,分享居家心理调适和在线学习策略,也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

(三)组建敬业奉献的社区心理志愿者团队

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一线,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最有效阵地,在疫情防控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疫情期间,网心健教育工作还应从线上走到线下,主动深入社区街道,吸纳有心理学、教育学背景,愿意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组建社区心理志愿者团队,并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有效开展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精准管理和精准服务工作。同时,如有条件,我们还应设立社区心理志愿服务驿站,通过开展测量体温、入户排查和宣传教育等活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一站式心理志愿服务,弥补网心健教育稳定性不足和沟通不畅的问题。

二、优课程

课程有特色,学校才有特色,课程改变了,学校才会改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笔者系统分析研究平台上抗疫课程资源后发现,其中的多数是经典、权威和精品的课程资源,但总体上来说,还存在疫情心理课程缺乏规划、资源偏重理论化、辅导偏重讲授式、策略偏重单一化等问题,难以有效预防和缓解学生应激心理。因此,网心健教育工作应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和内容,增强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新基于网络的主题班会课程

疫情期间,随着学生学习空间、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评价等发生了变化,班集体被弱化,班级管理的传统模式被消解。学生的集体学习活动被每天签到打卡、上传作业和网络调查等活动取代,容易产生孤独、单调和无趣的负面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班集体发展。因此,这就迫切需要开发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等系列主题班会课程,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笔者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联合部分班主任开展了一次“分享特殊礼物”线上主题班会课,即在线上教学前,在向学生邮寄教学材料的同时,随寄一份礼物——牙签、橡皮筋和创可贴等,学生收到不同礼物后都很新奇,迫切想知道不同礼物所代表的含義。为此,线上主题班会课在学生的困惑和期待中进行,经过学生解读、班主任点评和师生互动等环节,学生真正领悟了线上主题班会课的真谛:用牙签挑挑自己的优点、缺点;学习要具备橡皮筋的韧性,高效完成任务;亲子之间有矛盾,用创可贴可以“恢复止血”。这种新颖别致、面向全体的心理班会能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育人的效果。

(二)开发基于校本的心理拓展课程

疫情发生后,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将会经历警惕期、消极防御期、现实的适应期和恢复成长期四个阶段。为此,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社会机构的商业团队和地方政府的心理服务团队等往往会从应对心理应激反应不同阶段出发,面向学生开发并推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由于部分课程或是偏向理论、过于肤浅,或是资源陈旧、不接地气,面对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心理应激阶段边界的模糊性和求助者问题的个体差异性等,其效果会大打折扣。笔者根据疫情发展特点,运用“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思考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2],开发出内容涵盖适应、交往、情绪、学习、升学等5方面12个专题(“口罩里的笑脸”“积极生活”“和时间做朋友”“生命繁花”“我的家庭树”“爱的唠叨”“直面挑战”“呼吸的力量”“从头再来”“我的成长”“开心上学”“安心迎考”)共27节心理拓展课程,由教研部门随同在线教学资源,分期分批向学生进行推送,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三)夯实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课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然而,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关注学习任务的达成,而不易察觉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认知、情绪和行为等应激反应与孤单、焦虑、放任和矛盾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和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应改进网心健教育工作的思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在线教学的全过程,即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而且应在教学活动中研判、把握和调整学生心理状态。一方面,教师备课应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有意识地渗透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的锻炼等学生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应及时调节教学进度去适应学生的学习接受度,做到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學习中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精水平

疫情期间,学生在长时间的居家生活中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烦躁,甚至是强迫、狂躁等严重心理问题,这对网心健教育提出较大的挑战。高质量网心健教育应做到:在服务质量上,应惠及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心态稳定,发展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服务手段上,应改进创新技术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艺术水平;在服务过程上,应整合资源,建设互助发展共同体,建构学生心理成长的能量场。

(一)变等待服务为精准服务

学生面对不确定的疫情事件所产生的恐慌、焦虑的心理是正常的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任务加重等不良刺激影响,将可能会成为心理困扰,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网心健教育因工作场地、专业人员、支持资源等条件限制,相关人员多采取守株待兔式的模式开展工作,容易出现心理热线答非所问、经常占线、无人接听等问题;还有少部分权威专业机构因宣传渠道不畅、认可程度不高等,存在电话无人知晓、优质课程资源无人问津等现象。因此,我们应统筹网络心理服务资源,建设国家、省、市、县、校五级网络心理服务平台,设置统一心理服务热线,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和就近就快的原则将业务分发到各网络心理服务机构办理;同时,还可以采取网格化的管理方式,及时了解辖区内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推送网络课程资源,做到高效运作,精准服务。

(二)变改进技术为追求艺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心健教育平台变得更加精致美观、便捷高效,平台坐诊专家更加专业,测试工具更加完善。但技术变革并非网心健教育的终极目的,解决求助者的心理困惑才是应有之义。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网心健教育的天然不足,如心理健康教育仪器的操作性、心理素质训练的特殊性和心理治疗方法的体验性等难以实施和实现,以及网络条件下学生求助过程的烦琐性和人机对话的无感情等问题的存在,应从追求艺术化的精准心理服务的高度出发,将专业化的心理设备设计成虚拟化、游戏化、互动性的心理训练和体验工具,或者向学生推荐已具备的资源或者可替代的心理训练设备。同时,还可以将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心理治疗方法进行艺术化简化处理,演变成“线上能学习、线下能复习、平时能练习”的心理体操。

(三)变外力帮助为学生自助

学生是求助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对象。但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从教师出发还是从学生出发?这些问题都是多数心理教师未曾深入思考或者思而不决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周彬教授指出,“在课堂教学中究竟谁应该是主体?我的回答是:最后谁上考场,谁就是真正的主题;谁不上考场,谁就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辅助者。”[3]网心健教育是主体发展性的心理教育。[4]因此,我们应从激发学生心理潜能、建构学生生命的价值意义出发,引导学生逐步摆脱依靠外力帮助的心理成长模式,主动融入网心健教育工作团队。在工作实践中,一方面,教师可以扮演助人者的角色,通过自制电台、录制视频、发电子邮件和举办讲座论坛等方式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行为。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扮演求助者的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真正实现学生自助的目的。

四、实评价

网心健教育从最初的以通信方式解疑答难、疏导教育为主的书信咨询,发展为利用劝告和安慰形式的电话心理咨询,再到解答听众、观众或读者等典型心理问题的宣传心理咨询,最后发展成为双向视听、问答的网络心理咨询,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疫情下网心健教育工作还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片面和评价思想落后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网心健教育工作评价体系,促进其科学发展。

(一)评价对象要体现“学生中心”

评价是管理的有效机制,所以必须理直气壮地评价,而且要以促进被评价对象的成长为基本目标。[5]正如心理活动课的立足点不是解决具体的问题而是致力于学生的心理成长。[6]疫情下的网心健教育的评价对象应包括以下三类:一是直接服务对象,即全体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缺少网络和学习终端的贫困生等;二是利益相关者,即学生家长、教师等;三是网心健教育团队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行会组织者。因此,从评价对象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应以学生为中心,重点看以下几个方面:是否从解决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出发,是否及时关注学生需求,其满意度是否高;是否引导学生自主自愿地以真实自我寻求支持,能否按照习得的方法开展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思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是否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所收获,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能否得到提高。

(二)评价内容应具有全面性

新课程改革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7]。因此,评估疫情下网心健教育工作成效应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理论学习,研制出网心健教育“5+1”的评估指标体系(“5”指“学生发展”“组织重视”“师资队伍”“教育过程”“支持资源”等五项指标;“1”指“加分因素”1项指标),运用观察法、随机访谈及问卷调查、答辩法等方法,通过自评(学校)、他评(学生及家长)、检评(主管部门)等方式开展全方位的网心健教育评估工作,其目的是保证网心健教育始终能够科学规范、扎实高效。

(三)评价方向应具有发展性

突发疫情催逼学校实施在线教学,催发网心健教育快速发展。网心健教育模式是开放的、发展的、进化的[8],其评价趋向将不再是单向思维、结果导向下的奖优罚劣式的传统评价,而是基于全面客观、平等互动和尊重生命基础上的发展性评价,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评价网心健教育的实施策略,重点评估求助学生的个体中心地位是否得到彰显,求助学生的学习信心是否得到增强,求助学生是否存在网络道德不良行为或过分依赖网络现象等。其次,评价网心健教育的发展方向,重点评估教师是否通过网络引导学生开展基于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的自主性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最后,评价网心健教育的引领价值,重点评估教师是否能将疫情看作一堂特殊的生命教育课,并借助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关切社会,从而深入理解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

(张先义,无锡市教师发展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章文凤,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 无锡 214000)

参考文献:

[1] 张先义.团体心理活动课适应教育新常態的冷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1):10-12.

[2] [美]格兰特·维金斯,杰伊·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1-2.

[3] 周彬.课堂密码[M].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9.

[4] 崔景贵. 网络心理教育范式的构建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7):41-44.

[5] 李希贵.评价让教师职业闪耀光辉[J].中国教师,2010(2):4-7.

[6] 沈贵鹏,吴敏.学校团体心理教育活动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8(3):53-57.

[7]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190.

[8] 俞亚萍. 网络心理教育模式的问题反思与发展策略[J].江苏高教,2016(4):123-125.

(责任编辑:谢先成)

猜你喜欢

网络心理健康疫情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