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

2020-11-25马艳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职业院校

马艳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院校;教学资源

立德树人是各学校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是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院校同样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长期以来,职业院校重技能、轻素养的办学特点导致文化教育资源得不到足够重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从事简单的技术工作,缺乏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文素养。究其原因,在于职业院校的文化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要解决这一困境,就要充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学校的职责使命,各学校要做好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职业院校的重要教学资源,要开发应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就要将文化育人摆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将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各课程的重点,以此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职业院校的重要教育教学资源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各职业院校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在传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中,大多培养的是掌握大量技术或专业技能的学生,而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为提高职业院校的育人质量,需充分重视文化育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教学资源,将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

(一)职业院校文化教育课的开设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按照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念,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培养的人才都需要经过现实生活的检验,而职业院校开设的文化教育课就是为了缩短专业课与生活的距离。所谓专业课就是本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然而,许多实际问题需要文化公共基础常识,尽管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经历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掌握了基本的经济社会常识,但随着社会发展,许多常识成为累赘,更多的知识和学习技能需要文化教育公共课得以实现。

(二)能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

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几千年就在于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维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传承中逐渐形成天人合一、贵中尚和、整体感知的思维观念,在这种整体思维观念影响下的中华儿女重视文化传承中的修身和全面发展。在先秦典籍中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说法,后来有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成语。由此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最核心的内容就在于培养会修身和自我成长及發展的人。在古代需要“日三省吾身…‘格物致知”,在当下不仅要学会专业课中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学会文化教育公共课中的基本技能。

(三)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属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由此可见,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职业院校开设各类课程的重要教学资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资源中的现状

文化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目前,按照上级要求职业院校大都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书法欣赏、美术欣赏、英语、语文、数学、体育等文化公共基础课,但不同课程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中应用开发不够,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的文化公共基础课得不到重视

虽然职业院校开设了文化公共基础课,但相较于专业课来说仍然得不到重视。这种不够重视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部分职业院校对文化公共基础课的理念还比较落后。随着社会发展,传统学科类别正在更新与融合,文化的含义也在不断拓展和延伸,不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文化,自然哲学领域也存在丰富的文化精神。二是课程开设受到专业课的挤压。在总课时数量大体稳定的条件下,为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教学院系和教务管理部门往往优先开设专业课,因此,文化公共课时常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稍不留神某门文化公共课便会被临时取消。三是课程编排受到不公平待遇。即便经过文化公共基础课的删减,到了具体编排环节,不管每周几个学时,合堂还是单班,都会有各种不公正待遇。四是同等条件下文化公共基础课的任课教师比专业课教师待遇低。长期以来,文化公共基础课只是由公共基础系部部分人承担全校的文化公共基础课,而其他大部分教师承担不同专业的专业课。这样一来,公共课教师相比较专业课教师在数量上不占优势,并存在边缘化倾向,以致在课时费、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诸多环节都比专业课教师待遇低。五是文化公共基础课的建设经费少。在突出向实际生产、建设、服务、消费一线倾斜的职业院校中,无论是上级部门的下拨经费,还是职业院校的内部预算,文化公共基础课的建设经费相较于专业课都少得多。

(二)职业院校开设的文化公共基础课重评估轻实际

尽管职业院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诸多文化公共基础课,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不同课程的地位不同,总体呈现出重评估轻实际的趋势。虽然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开设相关公共课程,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以文件的评估督查考核为风向标。如,当上级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便开始成为正式课程。再如数学课,可能被专业课改头换面成工程数学、计算机数学、经济数学,让文化公共基础课的数学老师无课可上,以致学生在参加对口升学或专升本考试时数学成绩较差。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中占比小

职业院校课程建设近年来经历了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混合课堂、网络教学空间等阶段,无论怎样发展都在从个人单打独斗的局面向教学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转变发展。在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中,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媒介手段得以不断更新,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却不够,具体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开设少。以语文课为例,除了教育部在2007年有明文规定外,近年来职业院校的语文课呈现下行趋势,语文课学时被压缩成为普遍现象,甚至有的职业院校取消语文课。二是在文化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少深入挖掘,体现在任课教师和课程建设人员身上。主要表现为不能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职业院校在落实文化传承发展职能时成果不多,成为文化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资源案例更少。职业院校大多因为建校时间短,紧盯经济社会发展前沿,以就业为导向,往往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所举案例多是外来经典故事,缺乏结合实际的本土经验、本校及本地特色。

三、深入挖掘文化公共基础课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文化公共基础课教学资源中占比小等问题,就要科学设计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文化育人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完善文化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建设机制,将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各课程的重点;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使其成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职业院校文化公共基础课,以此来丰富文化公共基础课教学资源。

(一)将文化育人摆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

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大特点,在于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影响人,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在学校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条件下,文化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愈加重要。

德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四个自信”,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自信”是其必然要素;智育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实践动手能力,这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名言;体育教学中的太极拳和五禽戏等内容都属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含蓄蕴藉、整体思维观念等审美意识都是美育的规范动作;在职业院校中的劳动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工匠精神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典型案例。因此,要将文化育人摆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

(二)将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各课程的重点

文化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的传承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某一门课程的独有责任,而是所有人、所有教育、所有课程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职能。职业院校的一大职能就是文化传承发展,这种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既有坚守语文课、德育课、鉴赏课等传统文化基础课程主阵地,又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将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各课程的重点,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让学生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超前发展,在感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做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三)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文化公共基础课的长效机制

歸根到底,职业院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文化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资源是重要抓手。然而,在当前职业院校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打造中国方案,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业院校应结合特色,开设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

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畴中,有的作为语文课的有机补充,还有的作为选修课进行探索尝试,但都缺乏具体可行的规律和政策依据。因此,要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需进一步深入挖掘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资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从现有课程体系中单列出来,独立成课,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的长效机制,使其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以期为教育主管部门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文化公共基础课教学资源中的应用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