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食”论“道”趣无穷
2020-11-25吴应海
吴应海
中考真题
根据要求写作文。
题A:生活处处有趣味,单是食趣就颇多。请以“食趣”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B:出于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的考虑,学校规定,学生在校不许吃零食。有一天上午,第三节课后,米豆、小轩和你到老师办公室抱本子。老师把桌上的巧克力递给米豆,她刚想接,却缩回了手,说:“谢谢老师,我不吃,不然我们班会被扣分的。”小轩却拿过来,笑着说:“我真的很饿,不客气了!”这个情景引发了你的联想和思考,你就此自拟题目,写了一篇文章。
要求:①从上述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作。(选题A的用2 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题号A涂黑;选题B的用2 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题号B涂黑。)
②不少于6 0 0字。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试题解析
与往年相比,南京市今年的中考作文命题出现了明显变化,由过去的一道题目变为两道题目,在保留命题作文的同时,新增了一道情境作文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场景进行写作。这种“二选一”的考查方式,扩大了考生的选择空间,利于考生发挥出最佳水平,已渐成一种命题趋势。
2 0 2 0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别具一格,全卷以美食文化为主线来设计各类题目,无论是考查基础知识的语段还是综合实践题,无论是古诗文阅读还是现代文阅读,都散发着浓浓的“美食味儿”。第一道作文题“食趣”显然十分符合美食主题,而第二道作文题中的“巧克力”同样也是一种美食,两道题都统一到了“美食”的大旗之下,旨在引导考生品食“趣”,论守纪之“道”,管理之“道”、待人之“道”、从中不难看出命题者的匠心独运。
那么,如何来写这种“二选一”中考作文呢?
第一步:粗略读题,对比选择。考场之上分秒必争,面对“二选一”或者“三选一”的作文题,如果逐题细读,深入审题,最后再选择其中一道进行写作,势必会浪费不少时间。所以科学的做法是,快速扫描,粗略读题,了解主要意思,在对比中迅速作出选择。等确定了写哪道题目,再去认真审题。比如今年南京卷的两道题目,“食趣”题面简洁,指向明显,宜写成记叙文。“吃不吃巧克力”这一情境题,目的在于引导考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宜写成议论文。考生结合自己平常写作时的文体爱好以及素材积累情况,稍一比较,很快就能知道哪个题目更适合自己。
第二步:深入审读,打开思路。确定了写哪道题目后,接下来要认真进行研读,确保把题目读懂、读透,在解读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调动素材积累,以求打开思路,为后面的写作做好足够的铺垫。
先看“食趣”这一题目。“食”既可以视为动词“吃”,也可以视为名词“食物”“食材”等;“趣”既可以理解为“兴味”“意趣”,也可以理解为在“食”上的一种“喜好”“趣向”。稍加整合,不难发现,此题的切入角度,既可以写吃的乐趣,也可以写制作食物过程中的快乐;既可以写获取食材时的独特感受,也可以写自己或他人在“食”方面的趣味、爱好;等等。总之,只要扣住“食”,寫出与“食”相关的“趣”即可。
再来看第二道题目。主要情节是面对老师递过来的巧克力,一个学生担心班级被扣分,严守校规,礼貌拒绝;另一个学生则以肚子饿为由,接受了巧克力。根据这一情境,既可以围绕个人的自律品质展开议论,也可以讨论如何待人处事等,只要议论的内容在情境范围之内即可。当然,此题还可以围绕“联想”,讲述生活中与此相关的故事,表现特定的主题。
第三步:立意求新,让人心动。意高文自胜。考场作文立意,在求稳的同时,应力求新颖脱俗,让人刮目相看。比如写“食趣”,除了在“品尝美味,赞不绝口”“全家聚餐,其乐融融”“师生野炊,互帮互爱”“寻找食材,同心协力”等层面上进行立意,还可更进一层,写写文人雅士与众不同的“吃趣”,写写人们对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写写美食背后的思国、思乡之情,无疑会令人耳目一新。
写第二道题目时,如果能去探讨校园内一律禁止吃零食这一规定是否人性化,探讨老师的做法是否妥当等,同样会令阅读者啧啧称奇。
第四步:精心选材,成竹于胸。写“食趣”这一题目,扣住各种“趣”进行选材时,一定要注意情节的生动、人物形象的鲜明、情感的真挚动人。比如你选的材料是:跟着家人学做某一菜肴,反复尝试,终于在多次失败后获得成功,整个过程充满曲折。这样的素材写起来情节就能一波三折,主题就会更加突出。反之,表达效果就没有这么好。
而第二道题目,在选取素材时,则力求经典、生动、简洁。比如写“自律是一种美好的品质”这一主题,就可选取古今中外一些名人的自律故事,这样既能增加说服力,又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素材的搭配,比如:既要有正面素材,又要有反面素材;既要有人物故事,又要有人物言论。
无论写哪一道题目,素材选好后,都要认真谋篇布局,想好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如何叙事、如何写人、如何过渡;思考如何亮明观点,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论证等,力求成竹于胸。一旦有了雏形,再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一篇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就诞生了。
佳作展示一
食 趣
南京 一考生
俗话说:“吃鱼没有取鱼乐。”其实何止是食鱼,许多美味佳肴,如果你能参与到食材的准备以及食物的制作过程中,就能感受到不一样的趣味。
比如青团,是江南人爱吃的一种传统美食,这种清明节前上市的糕点,一个个圆圆的,晶莹碧绿,泛着亮光。轻轻嗅一下,清香直入鼻中;小心咬上一口,糯韧绵软,甜而不腻。相信无论是谁,只要尝上一个,就会一辈子忘不了它奇特的味道。
不过,如果你学着做一回青团,就会感觉到,动手比动嘴可要有趣多了。
制作青团,首先要采集艾草。挎竹篮,握剪刀,出得门来,春风扑面,莺歌燕舞,禁不住哼起小调。来到河畔路边,专寻那新鲜的艾叶,连着叶子用剪刀轻轻一剪,丢入篮中。一枝、两枝……渐渐地,满手艾香,阵阵入鼻。那份惬意,难与人说。
艾草采回后,洗净,用开水一烫,放进一口小圆缸或一只木桶中,用木棍反复捣击,直至出汁。那汁青青的,散发出一种淡淡的苦涩的味道。接着,把汁缓缓倒入装有糯米粉的面盆里,不停揉搓,艾汁悄然游走,不一会儿,整个粉团就变绿了。望着这一大块油绿如玉的青团,你怎能不惊喜?
而当整块绿色的粉团被揉成长条形,切块,包豆沙,做成一个个青团坯儿,装入蒸笼时,你的心中又怎能不油然而生一种特别的成就感?毕竟,那是劳动之后的收获,那是流汗之后的甜蜜。
灶膛中大火熊熊,蒸笼上烟雾袅袅,厨房里香气扑鼻,这时你又怎能不激动得心怦怦直跳?又怎能不急切期待那青团的滋味在舌尖上绽放?那种渴望,那种付出之后的获得感,普通食客很难体会到。
食之趣,其实就好比人生,如果只让你品尝结果,而不让你去经历过程的风风雨雨,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就算它再有滋味,又有多大意义?
简评
一、构思精妙。文章由俗语“吃鱼没有取鱼乐”切入,推而广之,巧妙点题;接着以青团的制作为例,来诠释“动手比动嘴可要有趣多了”这一中心;最后回到食趣,呼应文首,浑然一体。
二、描写生动。文章主体部分记叙了制作青团的经过,无论是采摘艾叶时的那份惬意,还是捣汁揉面时的独特乐趣;无论是欣赏青团时的那份惊喜,还是烟雾袅袅中对美味的那种渴盼,都描写得非常生动传神。品读诗意语言,让人如入其境,如闻其香,如享其乐。
三、主旨深刻。行文过程中,作者除集中笔力来表现独特的“食趣”外,不忘在结尾有感而发,以食趣比拟人生之趣,让文章的立意一下子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佳作展示二
食 趣
南京 一考生
当人类通过劳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后,对吃就开始讲究起来,于是饮食文化应运而生。中国人在饮食上的精致追求,更是举世闻名。一代又一代厨师,创造出了一道又一道美味佳肴;一批又一批食客,留下了一段又一段饮食佳话。
鸭血、鸭肠、鸭肝都是做板鸭的“下脚料”,粉丝亦为寻常之物,可是当这几样东西汇聚到一起时,一道金陵著名小吃——鸭血粉丝便诞生了。盛上一碗,芳香四溢。你看,发亮的是粉丝,暗红的是鸭血、鸭肝,翠绿的是葱花或香菜,隐隐的金黄当是姜蓉……令人忍不住直咽口水。遥想当年,当某位不知名的厨师做出这道小吃时,该是多么意外;当第一位食客吃到这鲜香爽滑的鸭血粉丝时,又是多么激动!细细品读文人墨客笔下的鸭血粉丝,你会从中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趣味。
其實,何止是南京,哪座城市,没有几样拿得出手的美食,没有几个一身趣味的食客呢?比如古都西安,最让人难忘的大概是羊肉泡馍了。馍是普普通通的馍,可当你一点点把它们掰碎时,这馍似乎就有了灵性。而当羊肉汤与馍亲密接触的那一刻,一碗只属于你的美味便横空出世。细细品尝,慢慢回味,个中情趣,恨不得说给所有人听。难怪西北籍的那些大作家们,比如贾平凹,一写到羊肉泡馍,便两眼发亮,如数家珍,喋喋不休。我想,羊肉泡馍之所以天下闻名,久盛不衰,除厨师的努力外,更与这些食客毫不吝啬的赞美密不可分。可不是嘛,食趣食趣,这么多名人都爱上了羊肉泡馍,羊肉泡馍想不出名也难!
在我看来,中国饮食文化中,最有趣的当数食蟹。小心翼翼地把那张牙舞爪的蟹捉住,用线绳捆住,此一趣;蟹熟后,它的外壳由青变红,仔细赏玩,此二趣;食蟹前,摆出锤、镦、钳、铲、匙、叉、刮、针等8种工具,此三趣;掰螯,揭壳,淋姜醋汁,食蟹黄……此四趣;环顾四周,偷窥一张张油腻腻的嘴,此五趣;作一篇与食蟹有关的诗文,此六趣。我读过不少食蟹的文章,字里行间折射出来的趣味,无论俗雅,都特别令人陶醉。
饮食看似小事,其实背后的文化之博大精深,不容小觑。走近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大菜系,欣赏炒、爆、炸、烹、煎、焖、炖、烩等各种烹饪技法,品尝一碟碟、一盘盘、一罐罐美食,你会从中吃出礼仪,吃出情趣,吃出乡愁,吃出民族的性格。
这真是,食之趣,趣无穷!
简评
一、主题突出。这篇作文通过对几种具有独特风味的美食进行描写,以点带面,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行文过程中,作者开篇点“趣”;无论是写金陵的鸭血粉丝,还是写西安的羊肉泡膜,抑或是写食蟹的前后经过,都着意强调“趣”;最后再以“食之趣,趣无穷”收尾,“趣”贯穿全文始终,让读者在品“趣”的同时,领略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内容丰富。与一般写“食趣”的作文不同,这篇文章的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内,向读者展示了非常丰富的饮食文化知识,从色香味俱全的鸭血粉丝,到掰馍的细节;从食蟹的8种工具,到炒、爆、炸、烹、煎、焖、炖、烩等烹饪技法,让人不禁称许这名考生的阅历和积累。这样的考场作文,本身就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大餐。
三、收放有度。文章由饮食文化切入,由面到点,自由联想到南京的鸭血粉丝、西安的羊肉泡馍,以及趣味无穷的食蟹,最后又及时止笔,回到“食趣”上,收放自如,思路清晰,结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