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手》点评
2020-11-25王俊杰
学校要选拔节目参加艺术节汇演,各班文艺大神踊跃报名。我脑袋一热,报名参加器乐组选拔。刚报过名,我就“愁”上心头:古筝学艺两载多,熟练曲目可不多。但很快另一个更响亮的声音响起:不成,再难我也必须通过这次选拔!
唉,要选出一首既能炫技又悦耳的曲子,太难了!我将会的曲目轮番过了几遍,最终选定了《高山流水》这首曲子。苦练几天后,为了能提高胜算,一展风采,老妈特地联系了一位古筝老师加班对我进行指导。不料老师一语扎心:“这曲子是不错,就是怕你结尾跟不上,流水声弹得磕磕绊绊,那就不中听了。弹《春苗》这首曲子怎么样?”亲爱的老师,我花了几个晚上精心挑选的曲子,就这样被你轻描淡写地枪毙了,你让我的好胜心何处安放?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专业老师呢!我也不敢反驳,只好老老实实练习。
选拔前晚,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要是选不上,那可丢人丢大了!别慌,别慌,会弹古筝的人不多,能上台的更少。退一万步讲,呵呵,重在参与,重在参与嘛!
次日中午,一到现场,我就被器乐组的阵仗给震住了:参赛人员有的专注地拉着小提琴,有的潇洒地弹奏着吉他,有的深情地吹着葫芦丝……哦,不,后排竟还有一架古筝——它的主人看起来比我小,她穿一身漂亮的粉色汉服,正坐在琴凳上细心地缠指甲。我瞅瞅自己的衣服,普普通通,跟平常没有两样。我的内心泛起一丝不安,同时生出两分不爽——不就是一个选拔嘛!搞得那么正式!
不如乘候場的时间,临阵磨磨枪。可还没练完一遍,就轮到我了!顿时,我的后背一阵发凉,手心沁出冷汗,心里七上八下。开场还算顺利,随着伴奏加快,对曲谱不熟的我逐渐觉得力不从心。我感觉所有在场者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灼得我浑身发烫,肌肉酸疼。一曲终了,老师欲言又止。我心灰意冷地收拾东西,退到后排欣赏对手的表演。
一阵清脆的摇指响了起来,她陶醉地晃着脑袋,身体随着旋律前后摆动。在场的老师不约而同地拿出手机拍照、录视频,让我收拾好古筝下场的那位老师面露喜色,与刚才对我的态度截然不同。那个古筝女孩儿近乎完美地演奏完了全曲,老师们掌声不断,围过去问长问短……我满脸通红,失望地低着头,尽量不让老师看到我眼里噙着泪水。
正式表演那天,身着飘逸的汉服、仙气十足的古筝女孩儿一上场,同学们热烈鼓掌,而我心里酸不溜丢,个中滋味难与人言。许是话筒离得太远,抑或是心情稍许紧张,她的表演竟略显忙乱,声音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我暗自庆幸:幸好上台的不是我……但我知道,所有的自我安慰不过是苍白的心理补偿罢了。
时光流转,我逐渐释然:世界很大,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但人最大的对手还是自己。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新联中学 曹雨楦指导老师 王俊杰)
短句铿锵有力,以简短生动的心理描写为后文的波折蓄势。
“轮番”“最终”“苦练”“特地”“扎心”等一系列精准的词语,再现了赛前准备的不易与全家的重视。如此渲染,后文才更曲折多姿。
辗转难眠的睡前思忖,逼真展现了“我”赛前的思想斗争。跌宕起伏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推进了事件的进展,同时也为事件增添了诸多看点。
这一段在描述台下备赛时特有层次感:先以排比概述所见情景,再以对比特写对手与“我”的着装差异,最后以“不安”与“不爽”混杂的心理描写作结,为后文竞争的波折渲染了紧张的氛围。
写比赛的文章,赛中感受描写是一大出彩点。作者对比赛过程中自己身心感受的描写细腻精彩:“后背一阵发凉”“手心沁出冷汗”“心里七上八下”;而在场者目光的聚焦与灼人,更从侧面道出“我”“力不从心”的尴尬处境。
这一段是全文叙事的高潮所在,也是全文描写的精华所在。对手的陶然入境,老师们的热情,“我”的窘迫失落……这一切与上段关于“我”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笔墨精练,没有赘言,但读完此段,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再见对手,已是在舞台上。无论是见到她华丽登场时“心里酸不溜丢”,还是看到她表演效果“不尽如人意”时“暗自庆幸”,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要强女生的内心纠结。
结尾点题,水到渠成,时光让人在回望来路的过程中学会沉淀与自省——人最大的对手终是自己,这便是这篇文章用那么多心理描写来推动叙事的用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