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史之我见

2020-11-25郭砚琪

文史月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竹简媒介报纸

郭砚琪

媒介是信息的通道,符号的载体;媒介更是文化的通道,文明的载体。媒介承载了人类的一切记忆。那么,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媒介是如何亦步亦趋地伴随人类社会的变迁而成为今天的模样,并对人类的历史进程产生如此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媒介同样有一个新物种取代旧物种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样可以被视为进化或演化。不过与“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不同的是,在媒介演化的过程中,主动进行选择的是人类。

口语传播是中国最原始的传播方式。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且持续至今的人类古文明,中国有大量口语传播的作品。比如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梁祝》等,在中国的西藏、四川、内蒙古、青海等地广为传唱的《格萨尔王传》也是口语传播的代表作品,这部多民族共同传唱的史诗被称为“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而口语传播受到空间范围很大程度的限制,正如《古诗十九首》中所描述的情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口语传播还受到时间范围的限制,言语稍纵即逝,在成语中,既有“信口雌黄”“信口开河”,又有“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些物质和器具成了延伸信息的最初选择。繩索、岩壁、木板、竹片、龟甲、兽骨、羊皮、陶器、烽烟、旗帜、鼓声等,这些器物渐渐超越了其生产、生活的常规用途,具备了达意的全新功能。在这些渐次出现的媒介形态中,那些擅长将信息保存下来能够超越时间的媒介类型被称为时间型媒介,比如:岩壁、龟甲等。相对于时间型媒介而言,空间媒介可以实现信息的远距离或大范围传播,最具代表性的空间型媒介有烽烟、鼓声等,这些媒介的主要用途是传递军事号令。“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南国烽烟正十年”,都是脍炙人口的描述战争场面的诗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远隔两地的人们彼此遥遥相望,却无法传情达意,于是,远在夜空能被双方看见的“月华”就成为一种远距离传输信息的媒介,寄寓着古人跨越空间距离进行交流的愿望,反映出人类对于借助传播媒介跨越空间传情达意的心理诉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文化空前繁荣,此时文字传播以竹简为主要载体,因此,竹简在中国甚至成为知识和文化的象征。不过,竹简还并不是理想的文字载体。《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周易》……读《周易》,韦编三绝”,即连接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这个故事在赞美孔子勤勉治学的同时,也说明竹简在传播文字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

随着纸张的普遍使用,自唐至清,在以官报为主、小报为辅的媒介格局中,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有一千多年。宋代出现了官报,称作邸报。中国近代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报纸始终都是各种政治力量和党派倍加重视的传播工具。清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随着变法运动的开展,出现了第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率先以报纸为阵营,办起了《万国公报》(后更名《中外纪闻》)《强学报》和《时务报》等政论报纸。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革命运动中非常重视报纸的作用。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以及在“五四运动”后由毛泽东任主编的《湘江评论》等都对宣传民主科学、革命思想等方面起到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最快的传讯方式就是驿马快递,再就是信鸽。唐朝政治家和诗人张九龄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名“飞奴”。五代后周的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不过这些都比不上电报的速度。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将山东权益转交日本,这一消息通过电报传回国内,直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

再后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延安新华广播是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诞生的。1939年秋冬,周恩来与任弼时特意同共产国际的领导会谈,研究在延安建立广播电台的事情。第二年3月,他们回国时,几经周折,带回了一台广播发射机。1946年3月28日晚,新华广播电台播出了青化砭大捷歼灭国民党军队4000多人的消息,这极大地鼓舞了正在前线奋战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第二天,远在哈尔滨出版的《东北日报》在第一版头条显著位置刊登了这条新闻,并且注明“据新华广播电台28日夜口语广播称”,这在中国广播史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广播电台从诞生之日起一直是依托纸质媒介而存在的,而这一次它却成为报纸的新闻来源,广播迅速、直接的特性,在战乱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不论是上文提到的媒介还是之后出现的电视、因特网等等,都是作为文化传播、信息传递的手段。不变的是它们作为人们沟通交流的媒介作用,变化的则是越发高效和多元的传播手段,文明规范合理地使用它们沟通才能更加方便快捷。

猜你喜欢

竹简媒介报纸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韦编三绝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韦编三绝
确实不容易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非常魔典
韦编三绝
旧报纸·巧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