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广泛社交利大于弊VS弊大于利
2020-11-25阮清和
阮清和
正方观点 中学生广泛社交利大于弊
所谓社交,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活动。《中国古汉语词典》中“广泛”一词释义为方面广、范围大,与“过多”“过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学生广泛社交利大于弊,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现代社会的公民不仅需要具备科学素养,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在中学里,老师经常教育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其中的“学会做人”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强调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而广泛的社会交往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种锻炼的机会,广泛社交,能有效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其次,从社会交际的作用来看,广泛社交有利于中学生更多地与人进行思想交流,增长知识和才干。中学生平时学习压力大,生活只局限于学校、家庭,见闻多来自书本,很容易导致眼界、思维狭窄,生活经验欠缺,而广泛社交可以弥补或消除这种不足:同更多的人交流,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并从他人的人生经历中获得生活经验。这正如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说的那样:“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最后,广泛的社会交往能满足中学生情感交流的需要,符合这一時期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渴望独立,希望摆脱父母老师的束缚,有了心事也不愿意告诉老师和父母,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但他们的内心依然期待和渴望着被他人理解,尤其期待得到同伴的友谊和支持。而在广泛的社交中,学生可以与对方分享喜忧、排解烦恼、诉说彷徨,使内心得以安宁,使紧张情绪得以疏解;交往中获得的珍贵友谊还能使他们获得人情温暖,感受世界的美好。
反方观点 中学生广泛社交弊大于利
社交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人与人在社会上的交际来往是指广义的社交;而狭义的社交,着重于应酬交往,它区别于一般性的社会交往,其自身有一套完整的交际形式和鲜明的社会目的性。鉴于“广泛”一词的修饰,这道辩题的社交应该是趋向狭义化的。再来看辩题中的“广泛”,广泛是指比通常情况有更大的权力、能力或余地。很显然,这道辩题中的广泛是指超出绝大多数中学生能够适应的社交范围。所以,中学生广泛社交弊大于利,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中学生是国家培养的人才,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获得。广泛的社交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中学是成才的关键阶段,宝贵的光阴应当用到努力汲取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提升个人素养上,若提倡广泛社交,占用学习精力,便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第二,朋友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花更多的精力用于交友广度上,不如把精力放在交友的深度上。广泛社交形成的人际关系本身就建立在利益之上,试想,当一个人陷入窘境时,他所谓的人脉还有用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电影《飞驰人生》里的男主角是曾在赛车界叱咤风云的五连冠“车神”,惨遭滑铁卢之后,曾经亲近的老板都对他嗤之以鼻,而最后帮他重返赛场、拿到第一名的还是他的挚友。
第三,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在身体与心理发育等方面与成年人明显不同。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朝气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但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思想还未成熟,感情容易激动,看问题容易片面,在交友方面难免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来往,这也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广泛社交,长期耳濡目染,中学生潜意识里的罪恶便会在心头滋长,由此导致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将惨不忍睹。
总结陈词
不可否认,中学生参与社交有其必要性。中学生需要在社交中锻炼自己,发展自己。但凡事“过犹不及”,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了合适的“度”,再美好的事物也会变质。社交也是如此,优质的社交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以及循序渐进的原则,而太过广泛的社交则分散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总之,中学生应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不能舍本求末而荒废学业,不能忘记进入校园时的初衷及梦想,更不能忘记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编辑 鲍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