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国际汉语课堂的教学特点及改进建议*

2020-11-25孔依丹

关键词:汉语交际学习者

孔依丹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083)

一、引 言

汉语在全球范围内的热度逐渐走高,据国家汉办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1)来源国家汉办官方网站: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然而,海外汉语教学资源仍然十分稀缺,互联网以其传播迅速、价格低廉以及可远程教学等特点,迅速成为海外汉语学习者的重要辅助工具,甚至是首选渠道。

汉语作为一种外语的教学历史虽然不长,但是也走过了其他外语教学的发展道路。随着功能主义和交际理论的盛行,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中,老师们也大多采用功能法、交际法和任务法来进行教学,但是互联网上的汉语课堂由于缺少语境及与学生的互动不及时等因素,使其在教学特点和教学法的使用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二、海外互联网中的汉语课堂情况概览

本文选取Youtube这个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作为素材来源,在其中搜索learn Chinese,结果显示观看人次超过100万次的汉语教学视频,共有17个,订阅人次超过10万的汉语教学频道有4个。我们选取这4个频道:Chinesepod,Learn Chinese with Chinese Class101.com,Learn Chinese Now,learnchinesewithemma以及Youtbe全站上播放量较高的有关初级汉语课程中打招呼的教学视频,共计20个,从时长、观看次数、教师来源(官方或个人)、教师国籍、授课语言、课件语言、教学侧重等方面对海外互联网中的汉语课堂进行一个概述。

(一)海外互联网中汉语课堂的形式特点

经过观察发现,Youtube上点击率最高,订阅人数最多的汉语教学视频及频道,没有一个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实录,而都采取教师录制短视频的形式进行授课,可见这种形式在海外的汉语学习市场中的受欢迎度和需求度都很高。

我们选取20个时长从3分钟到30分钟的汉语教学视频,该时段是最受欢迎的时长,20分钟以上的教学视频观看人次锐减,说明在互联网普及的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倾向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这些视频呈现出同中有异的教学模式和特点(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Youtube上汉语教学的形式特点

(二)海外互联网中汉语课堂的教学特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公认始于1950年接收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但是赵金铭认为:1925年赵元任在《国语留声机教程》(A Phonograph Course in Chinese National Language)中指出的“用留声机片教授语言并不新鲜,用留声机片教授中国语言也不是第一次,但是用留声机片教授外国人学习中国国语则确是第一次尝试”(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法回视与再认识[J].世界汉语教学,2010,(2).。这一教学思想,可以看作现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开端。历经近百年的发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语法翻译法发展到现在交际法、任务法等。但是由于互联网教学缺乏语境和师生间互动延迟、不足等特点,海外互联网中的汉语课堂与传统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最大的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授课语言,二是教学法。

首先,海外互联网中的汉语课堂,由于语境的缺乏,绝大部分授课教师采用学生或自己的母语进行授课,只有在涉及练习汉语词语读音和模拟该词语使用情景时才会采用汉语。这一点与国内传统的汉语课堂以及对外汉语师资培养时的要求具有显著不同,国内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时一再强调,课堂教学应使用母语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汉语环境。

其次,由于功能主义和交际理论的盛行,越来越多的学者从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功能出发,提出语言教学应重视语境、用法等。因此,功能法、交际法和任务法成为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中的主流教学法,这类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以交际任务而非语法点来编写教材,课堂尽量模拟真实的交际环境,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处于辅助地位,关注重点在表意而非语言形式上,对学生的错误采取最大限度地包容。

然而,海外互联网中的汉语课堂很少有采用功能主义理论来进行教学的,原因在于师生间互动的延迟和缺乏,如果教师长时间地使用目的语和交际法进行远程教学,那么学生很有可能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无法理解。因此,互联网的特点以及其面向对象,决定了互联网中的汉语课堂在教学法的选择上,呈现出与传统课堂的显著差异,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进行详细分析。

三、海外互联网汉语课堂的教学法分析

由于互联网的特点,绝大多数海外互联网汉语课堂采用翻译法、听说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中最古老的教学法,采用学生的母语作为授课语言,用学生母语来对译目的语的知识点,注重书面语和语法教学,以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作为教材的主要来源,翻译法忽视口语教学和听说方面的训练。听说法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理论为心理学基础,认为只要刺激和训练的强度够大,学生就能熟练地掌握目的语,重视听说而轻视读写方面的训练。

海外互联网汉语课堂所采用的教学法,主要是讲翻译法和听说法相融合,其主要特点如下:1.教师使用母语对所教授的目的语词语、句子进行翻译,以打招呼为例,用good morning对译“早上好”,有些视频在讲授汉语招呼语的时候,倾向于将汉语词语拆分后再使用英语进行对译,如将“你好”分为“你”和“好”,对译为you good,将“不错”拆分成“不”和“错”,对译为not bad;2.大部分视频倾向于讲解汉语的意思和强调读音,会带领学生多次重复读音;3.对该词语的用法和交际功能涉及甚少,以汉语的招呼语为例,大部分视频仅讲解其意思,指出其适用的场合是两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少数视频会将汉语的招呼语的使用场合分为正式和非正式,在20个视频中只有Chinesepod频道的一个视频将汉语招呼语的使用场合进行细分,分为一般交际、熟人交际和密友交际,并且除去一般的“你好、早安、早上好”之类的简单招呼语外,还讲解了“吃了吗?”“你去哪儿了?”等汉语中常见的但是直接对译成英语将会失去其交际功能的招呼语。4.强调汉语的声调,有些视频会给出汉语的调值图配合讲解,但是不注意变调问题,只有一个视频明确指出“你好”中的“你”的调值由214变为35。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海外互联网中的初级汉语课堂的授课内容以最简单的招呼语为主,由于师生间缺乏交流与互动,母语授课和语法翻译法成为其主要特点,但同时也具备注重听说的特点,这一点与翻译法不同,较为接近排斥母语的听说法。

四、海外互联网汉语课堂与孔子学院网络课堂的异同

(一)海外互联网汉语课堂与孔子学院网络课堂的相同点

孔子学院网络课堂分为慕课(Mooc)和传统在线课堂,前者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网络开放在线课程)的简称,其迅猛发展得益于网络和移动智能技术的激增,强调师生的互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者具有传统课堂的绝大部分特点,只是将授课地点从线下转到线上,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领读法等,甚至有一些课程只是播放线下课程的教学实录。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线汉语教学还有一些其他性质,比如微课和翻转课堂,前者以时长较短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以满足学习者对于学习方式移动化、碎片化的要求。这些在线教学形式的共同特点是波及受众范围广,除传统在线课堂外,其余的在线教学形式还具有开放的特点,尤其是慕课,其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环节都面向学生开放,符合斯蒂芬·唐斯基于克里斯·佩乐格提出的4Rs开放框架结构(重用reuse、重订revise、重构remix、重分布re-distribute)。(3)梁琳.面向孔子学院慕课建设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二)海外互联网汉语课堂与孔子学院网络课堂的不同点

1. 交互性

海外互联网汉语课堂的交互性低于孔子学院慕课课程,表现在学生只能在Youtube的视频或者订阅的频道下方给视频发布者留言,而某一汉语教学频道往往是由一家公司或机构来运营,因此视频制作者、讲授者、发布者这三个角色往往不由同一个人担任,这就造成了师生间互动的延迟甚至零互动情况的发生;而孔子学院慕课课程有专门的在线社区,可以在师生间、生生间进行互动,虽然孔子学院慕课的在线社区互动性优于Youtube上的其他汉语教学频道,但是也存在教师答疑热情不高、师生间交流较少的问题,由于本文的讨论重点不在此,因此不再赘述。

2. 授课语言

孔院慕课课程的授课语言以汉语普通话为主,提倡给予学生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努力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言语学习环境。而海外互联网中的高热度汉语教学视频中大多使用学生的母语为教学语言,只在领读生词时使用汉语,其余的讲解部分全部由学生或教师的母语完成,这就很难保证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汉语输入,虽然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由于学生汉语水平有限,应使用学生的母语作为辅助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知识,并且能够减轻学生的语言焦虑,但是过度的母语使用会使学生产生依赖,降低其使用汉语的频率与动力。

3.系统性与个性化

孔院慕课课程大多一个主题由一系列课程来讲授,一节课倾向于讲解一到两个知识点,并且有课后作业环节,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且根据学生的国别、年龄、兴趣、学习汉语的目的将课程细分为语言课程、文史哲课程、文化课程、特殊用途课程、特殊教学媒体及教学法课程、汉语教师培训课程等6大类,适合不同阶段和水平的学生自行选择课程。海外互联网中的汉语教学大部分课程间的关联性不强,学生只是单纯地获得本节课的知识点而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其次这些汉语教学视频大多只是根据学生的水平,将课程简单地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类,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4.文化性及语用知识

汉语学习不能仅仅以掌握一门交际工具为目标,汉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不理解汉语代表的文化内涵就不能熟练地掌握汉语,同时语用意识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方面,包括该语言形式使用的场合、感情色彩、联想意义以及语体区别等。孔院慕课有专门的文化课程类别,集中讲解中华文化,但是语言和文化结合的课程较少,学生需要去学习专门的文化课程,语言课程中对于语用和语体的讲解意识不强,涉及较少。而海外互联网在线汉语教学视频,很少涉及某一特定语言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语用意识更是几乎为零。

5.教学方法

孔院慕课课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领读法、提问法、展示(图片、实物)法、听说法等,还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交际任务(交际法、任务法)。而海外互联网中的汉语教学视频大部分只采用了一到两种教学法,以翻译法、领读法、听说法为主,课程较为单调、枯燥。

五、海外互联网中汉语课堂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以其便捷、高效、受众面广、价格低廉等优点,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传统汉语课堂的授课形式,在推广汉语和弘扬中华文化上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覆盖人群面广,点击率高,使得汉语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首先,教师来源不明。Youtube上观看人次超过5万的汉语教学视频,其中的老师大部分为培训公司或个人,绝大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汉语国际教育培训,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汉语的理解也大多是从语感出发,这就导致这些教学视频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即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撑,对语言现象的成因没有解释,而以惯用法、固定用法等理由搪塞。并且这些频道的课程也没有一个从易到难的体系,而是大多以自己脑海中认为的可能出现的场景出发来设计教学。不仅如此,某些教师的汉语发音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这一点也将影响学生对于汉语语音、语调的掌握。

其次,时长过短。在点击率前20的汉语教学视频中,大部分视频时长在30分钟以下,其中一部分视频在5分钟以下。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变短,短视频的形式有利于人们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但是由于教师和教学过程缺乏系统性,加之学习时间零散,并且选择在互联网上学习汉语的学生,很大部分是由于时间、金钱或精力的限制不能去传统汉语课堂接受系统训练,以及生活中缺乏汉语语境,这样一来他们自学的汉语知识将更加缺乏系统性,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最后,缺乏语用、语体及文化意识。这些汉语教学视频仅仅对最简单的语境下的汉语招呼语进行了简单的讲解,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汉语招呼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由于真实的交际场景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会与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到的最简单的招呼语情景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就导致学生到了交际场景发现自己的所学完全无法使用的情况。

六、海外互联网汉语课堂及孔子学院慕课课堂的改进建议

(一)海外互联网汉语课堂改进建议

《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Century)中提出的新世纪外语教学标准为:沟通(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贯连(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和社区(Communities),这里称为5C。(4)梁琳.面向孔子学院慕课建设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其中“比较”指的是学生母语与目的语的比较,包含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目的在于认识且理解目的语的特征、文化观念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复杂关系。

1. 5C中的“沟通”角度

“沟通”的标准是要求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既能获得言语知识,也能通过学习到的言语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具有较高的语用及语体意识,在讲解语音、词汇和语法之外,还能为学生提供某一特定语言形式的使用语境和语境含义,以及该语言形式适用于何种语体,这样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地道地使用汉语进行表达,从而更加贴近汉语母语者的语用习惯。

2. 5C中的“文化、比较”的角度

汉语教学视频制作者应提升自身的文化意识,可将本节课程中涉及的文化知识制作成链接,作为补充材料呈现给学生,这样既不增加教学视频的时长,又使得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该语言,并且这些补充的文化材料应包含学生母语对应的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比较。

3. 5C中的“社区”的角度

汉语教学频道的管理者应指派专门人员负责收集汇总关于视频中问题的留言,并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同时应开设线上社区,利用MSN、Line等多种即时社交应用,组织汉语在线学习社区,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5C中的“贯连”标准,要求不能孤立地讲授某种语言,而应将其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但是这对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专业的汉语教师尚不能达到这一标准,若用其来要求非专业出身的汉语教师未免过于苛求,因此这条标准本文不予讨论。

最后,针对最大的师资水平不足的问题,应设置完善的评价体系,如果评分过低的教学频道,应禁止其在网站上发布汉语教学视频。此外国家汉办应联合孔子学院加大慕课课程的宣传力度,并且扩大孔院慕课课程的获取范围,如多网站投放、开发手机客户端等。目前在Youtube上找到的专业汉语教师的授课视频,大多为其授课时的课堂实录,这些实录虽然理论性、系统性远高于短视频,但是观看人次与短视频无法相比,点击率极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课堂实录中有大量的师生互动练习,这对于无法参与到其中的远程学生来讲,是十分枯燥且耗时的。汉语授课教师应提高自己使用汉语进行教学的意识,只在必要时候作为辅助使用学生的母语,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汉语的输入;大部分汉语教学视频都用外语进行标注,应降低外语标注的比例,提高汉语拼音标注比例,使得初级学生可以在掌握汉字之前先掌握拼音,提高初学者的汉语学习热情。

(二)孔子学院慕课课堂的改进建议

梁琳通过分析孔院的慕课课程得出结论,大部分学习者(52%)选择慕课课程的原因是视频短小,便于利用空闲时间学习,而52.3%的学习者只是参与课程,未参与讨论和完成作业(5)梁琳.面向孔子学院慕课建设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说明大部分学习者有学习汉语知识的愿望,但是不愿意在此花费过多时间,在全部参与调查的学习者中有52.2%的学习者出于对中华文化的强烈兴趣学习,可见在授课中加大文化因素比例的重要性。因此,孔院慕课课程应进一步压缩课程时长,将单节课程压缩至10分钟以内,并且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加入文化因素的讲解。针对学习者参与意愿低的问题,孔院慕课课堂可在原有的“在线社区”的基础上新增即时“在线社群”,安排专门的答疑人员进驻,这些人员应尽量选择与社群内大部分学习者在同一时区,因为根据调查有65.6%的学习者偏爱即时交际,而38.2%的学习者因为时差原因放弃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6)梁琳.面向孔子学院慕课建设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此外,孔院慕课课程应降低对学习者的评价标准,将学习者分为:以获得学分或证书为目的的学习者和单纯以了解汉语知识或文化为目的的学习者,对后者不要求他们参与讨论和作业。

七、结 语

汉语作为传承和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扩大中国的世界影响力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国家“一带一路”政策中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际市场上汉语师资匮乏的问题,以及很多学生没有来华留学的机会,互联网成为他们学习汉语的重要途径,但是互联网的汉语师资水平普遍偏低又造成了学习者们学习效率低下和效果不佳的后果。作为传播汉语和汉文化的重要工具的互联网,应引起国家汉办的高度重视。因此,希望汉办能够意识到海外互联网作为辅助汉语教学渠道的重要性,并对其加以利用,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与效果,达到传播汉语和弘扬汉文化的目的。

猜你喜欢

汉语交际学习者
情景交际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交际羊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两块磁的交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