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法律意识提升的实践*

2020-11-25张峻豪闫俊霞

关键词:法律意识组员社工

张峻豪,闫俊霞

(武汉理工大学 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至城市,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出现。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教育,生活长期处于一种特殊形态中,具体表现为监护弱化、监护动荡、“逆向监护”和“动态留守”等特征[1]。既容易成为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也容易做出越轨犯罪的行为,成为侵犯他人的对象。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频繁出现,留守儿童犯罪率也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专家学者们认为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留守儿童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父母在留守儿童监护以及教育方面的职责,形成全社会关心保护留守儿童的法制环境[2]。但法律不仅仅是留守儿童的保护伞更是预防留守儿童犯罪的高压线,用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系统深入地对其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既能帮助他们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还能使其遵法守法,有效遏制越轨行为的发生。

二、文献综述

由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城市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守儿童的数量随之激增,再加上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学者以及专家的关注。截至到2019年11月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与留守儿童相关的中英文文献研究共11 173篇,涉及到留守儿童法律保护相关的文献仅133条,研究留守儿童与法律相关的文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全的法律服务体系。张金平针对郑州市留守儿童法律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为留守儿童开通法律援助的绿色通道,保证留守儿童获得及时的法律援助,有效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3]。第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王蕾认为法律是保护公民基本权益的主要手段,要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主张完善对监护人的监督制度、《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法》等全方位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律保护[4]。第三,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法律素养。宋小娇从横向视角对留守儿童分析发现,由于缺乏法律素养留守儿童犯罪行为与权益受侵现象日益严重,并从纵向角度提出后代教育问题、优化农村产业链以及科技兴农等问题均与留守儿童的法律素养密切相关,提倡有效提高留守儿童法律素养[5]。第四,对留守儿童法律意识培养的研究,目前仅有王晓强从教师角度出发,提出教师在培养留守儿童法律意识方面,可以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律培养与道德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留守儿童的能动作用[6]。

就目前关于留守儿童与法律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看,在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问题、越轨犯罪问题以及安全意识的培养等领域,已经开始考虑以多学科方式进行介入。从研究方法来看,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是目前留守儿童研究中主要应用的方法。[7]但很少有学者从法律意识的培养角度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以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留守儿童法律意识的培养的实践研究,并对实践进行反思试图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法律意识的可行性途径的相关研究更为稀少。对此,本文研究了用小组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法律意识的培养过程,以回应现有研究的不足并试图探索出小组工作有效提升留守儿童法律意识的途径。

三、留守儿童小组工作的研究设计

(一)服务对象的选取

郑州市上街区H社区是一个农民拆迁安置楼、长铝公司家属院等多类型一体的杂合社区,辖区内有法院、环保局、绿化队、长铝技校、派出所等公共单位。由于小区位于郑州郊区,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再加上小区居民多为拆迁户或者铝厂退休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在市区或者去外地务工,导致小区内的留守儿童数量也相对较多,社区留守儿童安全问题频发,越轨犯罪行为时有发生。该社区于2017年开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社工,配备资深专业社工2名,行政社工1名,实习社工1名。社工进驻社区一年时间内,社区留守儿童因被推倒摔伤事故2起、因吃外卖严重过敏事故1起以及校园纠纷事件10多起,并结合对社区6名工作人员的访谈可知,社区留守儿童法律意识淡薄,遇到此类侵权事件时的做法往往是选择忍气吞声,而不是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也不知道日常生活中欺凌他人的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

本辖区在留守儿童法律意识提升方面,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有所缺位,学校虽有所尝试但效果不佳。(1)家庭方面。根据项目进驻社区时的调研报告与社区工作人员提供的社区152名留守儿童花名册相关信息发现,社区内60%以上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及外祖父母照顾,30%左右的留守儿童由父或母单方照顾,6%左右的留守儿童由叔叔、姑姑、阿姨等旁系亲属照顾,另还存在少部分的留守儿童是由同辈的哥哥姐姐照顾,年龄大一点的留守儿童甚至是自我照顾。监护人类型虽复杂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在日常生活中只有照顾留守儿童衣食起居之类的能力,根本不具备培养留守儿童权利意识与安全意识的能力。(2)学校方面。H社区辖区内的几所小学均开展过安全教育知识讲座,也经常性的开展法律讲堂,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安全教育逐渐呈现“边缘化”和“应试倾向”,教育效果并不理想[8]。(3)社区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少,行政工作复杂,上级迎检与指标的设立圈定了社区工作的范围,社区工作者也意识到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与保护,但保护措施仅仅停留在物质保障和福利提供方面,很少对社区内的留守儿童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

鉴于社区留守儿童权利意识与法律意识方面不足及其后果,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工作显得十分必要。考虑到家庭监护人能力的不足与社区、学校做出的尝试效果不佳,项目组与社区管理者进行协商后决定用小组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尝试性地探索提升留守儿童法律意识的有效方法。项目组在现有的留守儿童名单中的152人中,根据性别、年龄、年级等因素分类从社区周边的两个学校中分别抽取40名留守儿童,共分发问卷80份,收到有效问卷80份。项目组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后发现,有80%的留守儿童不了解常见的法律小知识;有50%的留守儿童不能够区分不道德行为和违法行为;有30%的留守儿童知晓维权单位的地址但几乎无人知晓单位的联系方式;对于法院、法律、维权流程等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法律知识的缺乏与法律意识的淡薄都在留守儿童生活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考虑到社区内的青少年儿童年龄跨度大、家庭情况多样以及性别因素在法律意识上的差异等因素,并结合小组社会工作活动对小组组员人数的限制及服务对象自愿等原则,社工项目组从中抽取了20名7至10岁自愿参与的留守儿童作为本次活动介入的对象,其中包括12名男生和8名女生。由于辖区内的法院及律所均离社区不足200米,派出所离社区不过1000米左右。因此,项目组把本次小组工作的主要目标聚焦为:通过链接当地有效资源等方法,使用小组工作的专业技巧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教育,扩充其法律知识的储备,形成知法守法的意识,帮助留守儿童在合理使用法律保护权益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减少越轨犯罪行为。本次活动是由H社区的一名社区管理人员、郑州市某社工机构进驻社区的社工项目组以及社区所在辖区内的共建单位联合开展的。

表1 参与小组活动的20名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

(二)制定小组工作方案的基本原则

本次小组方案的设计遵循三方面的基本原则:(1)小组工作的出发点是要建立在留守儿童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小组活动之前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对社区内的留守儿童的需求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设计留守儿童法律意识提升的具体方案。(2)注重链接辖区内的公共单位资源,扮演好资源链接者的角色。项目组会与社区、人民法院、派出所、环保绿化队等公共单位进行沟通,交流对社区留守儿童法律意识提升的想法与策略,请求得到他们的帮助。(3)小组工作的方案设计要充分考虑留守儿童的时间安排、每节活动之间的逻辑要相互衔接、层层递进。法律知识的普及要充分考虑组员的接受力与理解力,既要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到知识,又要在多形式的趣味互动中内化为法律意识。

(三)小组工作的活动安排

本次留守儿童法律意识提升的小组活动主要分为五节,由于组员们在周一至周五要到学校上课,所以每一节小组活动都安排在周六或者周日上午,为防止留守儿童对小组活动产生倦怠,每次活动将安排在三个小时以内,五节活动之间层层深入,均围绕提升组员法律意识的主题进行。(1)第一节的活动目标即促进参加小组的留守儿童之间相互认识,消除组员之间的陌生感,使小组组员融入到小组之中,形成对法律意识的初步了解;(2)第二节的活动目标是对组员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即提升小组组员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3)第三节活动的目标主要是社会工作者带领组员巩固第二节活动中学习到的法律小知识,并引导组员形成树立知法守法的法律意识;(4)第四节活动则是通过模拟法庭活动为社区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服务,使其从中得到新的社会接触感悟,提高留守儿童对法的认知,提升他们的守法自觉性,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法律保护自己权益;(5)第五节,组员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评估自己的收获,将小组经验运用于现实生活。通过本次总结活动,带领小组组员回顾本次小组活动的过程,反思自己在这段时间的所得所思以及对本次活动的反馈意见。

(四)小组工作的评估

在小组活动结束后,将对活动过程、小组活动的效果以及组员的满意度进行评估。小组活动的过程评估目的是评估活动期间组员参与和转变的情况、社工的介入技巧等,掌握在小组过程中对组员转变的治疗性影响因素。小组活动的效果评估目的是辨别小组活动的设计是否能够与服务目标相契合,对比对小组组员进行干预后的状态与干预之前的状态有什么改变。组员的满意度评估目的是测量组员对小组活动的内容、形式、社工表现等满意的程度,作为改进小组工作技巧、总结小组工作的经验的依据[9]。

评估的测量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动机式访谈,在对社区青少年儿童法律意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抽取20名具有代表性的留守儿童进行访谈。通过导进、聚焦、唤出与计划的具体过程以及谈话时观察留守儿童的语言、眼神、肢体动作等相关细节了解留守儿童法律意识提升的重点方面。[10]二是活动观察记录,在小组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由社工观察小组组员的表现与状态并及时记录了小组组员的参与兴趣、参与积极性、在活动中的情绪变化以及小组组员之间在活动中的冲突与矛盾。三是基线数据测量,本次小组活动成效不仅仅以小组组员的反馈结果为评估工具,还在小组活动的前后对小组组员分别进行了测试,通过前测与后测的数据对比可以直观看出小组组员在参与小组前后的变化。

四、农村留守儿童小组工作的介入过程及反思

(一)小组工作第一节:角色扮演,学会敬畏法律

1.活动目标。通过游戏体验警察与小偷角色下的心理活动,带领小组组员初识法律,建立小组组员之间的联系,也拉近社工与小组员之间的关系。

2.活动过程。(1)相互熟悉,建立信任关系。小组活动刚开始时,个别组员有些拘谨,但经过社工的动员后,组员之间、组员与社工之间很快建立了信任关系;(2)说明目的,介绍游戏。由社工带领组员们了解了本次小组活动的目的、内容与形式。介绍开展“警察抓小偷”游戏的主要目的和游戏程序;(3)开展和体验游戏。在社工的动员与一位自告奋勇的组员带动下,组员们渐渐进入了角色。通过参与游戏,组员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角色的内心世界。“警察”角色可以使他们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处于法律的保护下的,在我们的利益受损或者陷入困境时,可以向警察求助。“小偷”角色可以体验在做坏事时的慌乱与恐惧。面对法律,任何人都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对待,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

3.活动反思: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小组成员表现出了崇善嫉恶的心理,组员都不愿意扮演坏人的角色。这固然给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影响,但也激发了留守儿童“性本善”的善良本质。让孩子们更清楚地了解到自我对善恶的真实反应。在整个活动中,通过制定和执行公约的方式,让组员之间能够密切互动与团结协作,组员们在轻松愉快的小组氛围中体会到法律的作用,理解法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又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不但应该知法、守法,还应该敬法、畏法。

(二)小组工作第二节:法律教育,树立法律意识

1.活动目标。通过本次讲座,对社区内的留守儿童进行法律常识教育,使其在活动中一方面能了解更多的日常法律知识,扩大组员法律知识储备量;另一方面,通过活动认清生命的可贵,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仅要学会保护自己还要严于律己不伤害他人。

2.活动过程。(1)普及法律知识。本次讲座邀请到了派出所的两位民警来为社区留守儿童开展法律知识讲座。他们从法律的概念、法律体系总体架构以及青少年行为能力分析等角度,让孩子们了解了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和特点,并通过讲解未成年人出现的盗窃罪、赌博罪、伤害罪等知识,以案说法,以案释法,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解说,让青少年明白了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2)真实案例分析。民警耐心地为孩子介绍了怎样进行正当防卫、怎样面对校园“小霸王”欺凌、发现被跟踪或被抢劫财物时可以采取什么办法,让孩子们针对所学法律知识能学以致用。组员们在听的过程中时不时地与民警进行互动;(3)总结本节活动所得。在讲座结束后,社会工作者还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提问了组员们在讲座中涉及到的法律小知识,叮嘱他们在本节活动结束后回家多搜集关于法律安全的小知识,并约定在下节活动时会进行法律知识小竞赛。

3.活动反思。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链接者,只有动员和整合社区中所包含的各类资源,才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有效的服务。帮助社区链接有效的资源不仅能够强化社区功能,增强社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够提供一种以资源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解决问题途经。本节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时,链接到了上街区派出所的资源,通过当地民警现身说法,不仅能够满足组员的好奇心还能深化组员的法律意识。

(三)小组工作第三节:知识竞赛,强化法律意识

1.活动目标。活动的目的是带领组员们在轻松欢快的竞赛游戏与互动中学习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但又容易被忽视的违法行为,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遵法守法的责任感。

2.活动过程。(1)复习巩固法律知识。在本节活动的第一个环节,社会工作者为组员们发放了法律知识小手册,并由其中一名社工带领组员们学习手册上的法律小知识;(2)知识竞赛,强化法律意识。开展“法律知识大比拼”活动,在竞赛中设置了各种题目及奖品,极大地激发组员们的热情。竞赛结束后由社工为前三名小朋友颁发了小奖品并对试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分析,使组员们在讲座后又一次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认知。

3.活动反思。组员在竞赛中学习到更多的法律小知识并学会运用于生活中,学会辨别违法行为与不道德行为,并引以为戒,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做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及时带领组员巩固上节活动中学习到的法律常识,并引导组员与实际相结合,只有学有所用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以法律知识竞赛的形式并在活动中设置了奖励机制,能够激发组员学习法律小知识的热情,进一步增强了组员学习的动力,还能寓教于乐增强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力度,促进社区文化亲和力。

(四)小组工作第四节:法官扮演,感悟法律的社会意义

1.活动目标。通过模拟法庭活动为社区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服务,使他们从中得到新的社会接触感悟,改善留守儿童对法的认知,丰富他们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守法自觉性。促进他们成长为知法、守法、爱法的好公民。

2.活动过程。(1)活动准备。社工提前与当地法院取得联系,共同商讨暂借闲置法庭让社区留守儿童实地体验法院审判的流程。在协商达成一致后,社工于7月30日下午带领社区内的留守儿童前往上街区人民法院参加“我是小法官”模拟法庭活动,让社区青少年体验法官工作,感受法律的严肃性。由于此次活动意义重大且机会难得,在与社区工作人员协商后,又临时招募了很多社区青少年儿童参与活动,充满新奇体验的法律普及活动吸引了许多社区儿童。(2)体验感悟法律的意义。“法庭是什么样的?”“法庭里的工作人员是警察吗?”“法庭审判是什么样的?”在前往上街区人民法院的路上,组员们互相讨论自己的疑问。活动中,组员们通过扮演法官、公诉人、辩护人、被告、法警等角色,以发生在身边的青少年暴力事件案例为题材,通过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方式,直观展示了庭审的全面情况。审理过程中,审判人员严格按照庭审程序开展法庭调查、辩论等,将真实的庭审过程呈现出来。(3)提高守法自觉性。上街法院刑事团队的法官们在旁对孩子们的庭审过程逐一指导,并结合案件中所运用到的法律法规进行讲解。“我是小法官”的模拟活动共进行了两轮,让组员与社区青少年充分参与体验法律的严谨性与公平性。提高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引导性、互动性和趣味性,使青少年在亲自体验庭审的过程中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提高了青少年守法自觉性。

3.活动反思。以“体验”为主,从实际出发的介入方法在法制教育中很少使用。社会工作者应开拓思维,利用社工链接资源的技巧,为留守儿童法律意识提升创新介入形式。组员通过穿法袍、审案件、敲法槌等新奇的体验,更好地了解到法律的公正性与严谨性,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社会工作者在小组过程中要保证组员的稳定性,充分考虑到突发状况并及时解决。例如由于本次活动机会难得,社区管理者与社工协商临时扩大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小组组员的突然增加,加大了社会工作者对活动进程的把握难度,再加上法院环境严肃,其中有一名组员因未能竞争到敲法槌的机会而情绪不高。在小组长的反映下,社工及时安抚了组员的情绪并为其安排体验机会。因此,社工要具备灵活的反应能力与熟练掌控小组进度的能力,充分考虑到个人及其小组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五)小组工作第五节:感悟反思,做好法制少年

1.活动目标。通过本次总结活动,带领小组组员回顾本次小组活动的过程,反思自己在这段时间的所得所思以及对本次活动的反馈意见,并坚定小组成员成为法治小少年的决心。同时社会工作者从本次活动的反馈意见中找出可调整提高的部分,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的有效途经。

2.活动过程。(1)总结与回顾。社会工作者首先带领社区留守儿童做一些热身小游戏,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以便于组员在活动中畅所欲言,真实地说出在整个小组的感受与感悟。随后社会工作者引导组员回顾了前面四节互动的内容,许多小组成员回顾过程中都积极发言,在小组活动中学习到了许多的法律小知识,以后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也会遵守法律,做好法治小少年;(2)活动反馈。在完成回顾后给组员分发小组反馈表和卡片,并告诉他们还有在一起参加活动的机会,最后组织组员之间互赠卡片留作纪念。

3.活动反思。最后一节活动最重要的就是要营造轻松温暖的小组氛围,给组员真实表达自我创造条件,社工与组员共同总结在小组中学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样的转变,这是社工对小组进行效果评估的根本性依据。活动结束时引导组员进行离别情绪的处理时并没有安排太多的时间,因为社区社工在社区内的长期服务,针对社区各种居民群体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组员们会经常有一起活动的机会。社工就把重点放在了收集组员意见与带领组员回顾小组过程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小组活动的任务,有重点有目标地推进小组进程,是成功开展小组活动的必备条件。

五、评估与思考

(一)小组活动评估

1.小组活动的过程评估。整个小组活动的方案设计比较合理,由始至终都围绕着法律的主题:第一节活动通过“警察抓小偷”游戏既使组员初次体验了法律的效用又通过团结协作加强了小组凝聚力。第二至第四节活动分别侧重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知识的巩固以及法律意识的内化。第五节则侧重收集组员的意见,评估社会工作的介入效果。由组员们的反馈与社工对小组过程的记录与反思可知,本次小组活动基本上达到了小组活动开始前设定的总目标。整个小组活动井然有序,活动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对突发状况的及时解决,保证了小组活动的顺利结束,并通过链接当地辖区内的资源为留守儿童设计趣味性的学习形式,既增进了社区与共建单位之间的联系又提高了小组组员的法律意识。组员们也比较遵守活动秩序,严格执行小组公约,总共五节小组活动下来,20名组员都是按照约定准时到场,对户外活动、游戏活动以及实地体验等活动都表现得很积极。

2.小组社会工作介入效果评估。社工在小组活动前和小组活动后对20名小组组员进行了法律意识评估,在小组活动之前社区留守儿童法律意识淡薄,日常生活中也基本不关注法律问题,对于生活中的违法行为与不道德行为不能很好地进行区分。活动结束后再次对组员进行评估时,组员们在社工设置的八项测量尺度中均表现出了正向增长的变化。由留守儿童法律意识改变状况表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在通过小组社会工作的专业干预后,其法律意识有很大的提高与进步。同时,由社工对小组进程的过程记录及小组长积极及时的反馈中也能够发现:组员们已经由原来法律意识薄弱状态转变为知法守法的法制小少年。通过组员的大幅度改变可以看出本次小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达成了小组活动的目标。

表2 留守儿童法律意识改变状况表

3.留守儿童对小组工作的满意度评估。本次小组活动共四节,20名组员每次活动是都有按时到场,积极配合。在最后一节满意度评估表填写时,每位小组组员都对本次小组活动给出了诚恳的评价与得分,打分表经由统计后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3 留守儿童对小组工作的满意度评估表

(二)留守儿童生活小组工作的反思

留守儿童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以及成长发展的可塑性,引起了学术界、政府、基层单位等各方力量的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与越轨犯罪问题均阻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但大量的研究都把安全问题与越轨犯罪问题作为割裂的两个方面进行介入,但如若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律意识上的培养,则会在这两个方面均有所成效。在本次小组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律意识培养的活动中,用发现、调查、介入、评估及反思的模式为留守儿童科学规划了五节活动,引导组员由初识法律到法制少年的转变,活动设计之间层层递进、紧扣主题,也实现了整合家庭、学校、社区及辖区多家共建单位,并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设计了普法小游戏,使严肃的法律知识以一种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形式为留守儿童们所接受。由此可见,本次小组活动是颇有成效的,可以进一步推广至社区其他留守儿童或我国青少年群体的类似服务中去。对本次小组活动进行经验总结如下:

1.小组工作的介入过程中要合理链接社区资源。社区要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各项服务。在留守儿童节假日尽量多安排一些集娱乐与服务为一体的活动,使留守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法律与政策的咨询与指导。社区要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并学会链接社区共建单位资源。本次小组进行过程中有效利用了上街区派出所与人民法院这两个共建单位,既创新了法制教育的形式又有效提高了留守儿童法律意识,为留守儿童成功树立了法律既神圣不可侵犯又默默保护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意识。派出所与人民法院的援助,既能增进共建单位之间的联系又使其更加亲民,只有各个单位明确责任、发挥力量,为社区留守儿童形成一个关爱到位的社会支持网络,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2.小组工作的介入方式要具有多样性、趣味性与互动性。由于留守儿童大多都处于中小学阶段,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其是非辨别能力不足,再加上学校社区缺乏法制宣传与教育,易导致留守儿童权益被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增加。但通常社区或者学校的法制教育都是传统的讲座和课程学习等,使留守儿童群体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效果往往流于表面,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本次小组活动在提升留守儿童法律意识中较多使用了趣味化与体验式教育模式,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使法律知识内化为法律意识。社会工作者全程对组员进行细致的观察与记录,及时对组员进行情绪调节,增进与组员的互动频率。这种多样性的介入方式,既有利于拉近组员与社工之间的距离又便于社工及时了解组员的看法、调整小组计划,积累实务经验。

3.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发挥法律效用的双向机制。法律不仅仅是越轨犯罪的高压线还是留守儿童的保护网。《国际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的儿童权利有受保护权、防御权、人格权、福利权、参与权。这种权力赋予的同时还意味着一种责任与义务。法律意识的普及一方面有利于留守儿童在遇到违法犯罪行为时,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有效遏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在法律知识的引导下,留守儿童们也会由于法律的震慑力而减少越轨犯罪的可能性。这种法律的双重作用都在无形中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织起了严密的防护网,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4.学校、家庭及社区形成全面合作支持网络。在对留守儿童群体进行支持性工作时,不仅仅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引领与组织,还需要学校、社区、家庭等多方力量的配合,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长远发展。学校方面,可以针对本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链接高校资源,形成一对一帮扶结对,不定时对留守儿童的需求进行了解,及时开展相关活动解决其实际需要,并实时更新留守儿童相关情况。家庭方面,监护人文化水平与相关意识的缺失导致其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与介入,但可以与社区、学校、社工等服务人员保持沟通与联系,寻求专业相关人员的支持与帮助。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工作的过程中也要频繁与孩子沟通,及时发现孩子成长过程所需要的资源,与监护人沟通解决方法。社区方面,虽在行政工作方面过于繁杂,工作人员力量不够,但可以借助辖区内的学校、家庭、共建单位多方面的力量,相互合作建立留守儿童支持网络,避免做重复的工作,达到既高效又全面的保障机制。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组员社工
A Social Crisis
青春社工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加强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
小组落幕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