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匠精神”的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0-11-25杨硕东洪晓芳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杨硕东 洪晓芳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基本定位于各行各业的生产一线,因此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工匠精神”早就被引入高职教育领域,并且在全面提升相关人才的职业素养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我国的高职院校长期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在致力于成为制造业强国的时代背景下这种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无疑需要做出改变。
一、高职教育领域中“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用于指代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具备的精神特质,其内涵在不同语境和行业领域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都涵盖了敬业、在专业技能和素养方面持续追求创新与卓越,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个人的职业理想、遵循行业基本行为准则。而在职业教育领域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工匠精神”有不同的解读和定位。我国在高职教育中倡导的“工匠精神”既借鉴了德国等职业教育体系十分发达、完善的国家经验,也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旨在从精神层面强化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在学习期间和就业后基于对自身所学专业特点、职业发展方向的正确认知明确自身的职业追求,并致力于在专业和行业领域有所成就。
(二)塑造高职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意义
在实现制造业强国战略目标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决定了相关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而拥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能让企业的各个岗位保持创新的动力,满足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带来的对专业人才的高标准要求。此外,通过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助于改进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不强、职业生涯发展不顺利的情况,使其成为对自身专业就业、职业发展方向的正确认知,及早确立职业理想并获得持续进步的动力,从而顺利就业或创业。
二、塑造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将相关教学内容嵌入思政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
要想达到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目标,可以将相关教学内容嵌入传统的思政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首先,由于“工匠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属于素质类课程,都涉及到职业道德、伦理以及职业操守等内容。因此,在现有的思政课程教学中增加关于“工匠精神”的理论内容可以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解决了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安排已经饱和的问题。其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原本就离不开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如何确立个人发展目标等内容,因此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教学内容之一符合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初衷,也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工匠精神”的要求,并且在就业或创业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
(二)融入各个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
不同专业领域对“工匠精神”有不一样的定义和具体要求,因此在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必须把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作为各个专业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就业方向、岗位职业素养要求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准则、价值取向教育。首先,各个学科的教师在具体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实践案例传授“工匠精神”,让学生掌握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在从事具体行业领域工作时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准则,珍视就业机遇并致力于完善自身的各方面素养,从而在电子信息类专业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人才。其次,引领学生在实训实践过程中感知并形成工匠精神,使其在运用专业技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感知“工匠精神”的实质并认识到其重要性。
(三)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通过组织与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学习、就业或创业相关的活动能有效传播“工匠精神”。在校园内形成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良好环境,使之受到追求卓越、创新和敬业精神的熏染,了解从事的行业和工作岗位的特点,拥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奋斗方向。首先,通过邀请各个专业领域的精英组织宣讲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要想在未来从业领域获得成功应如何在专业技能、心理上做好准备,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计划和丰富实践经验[2]。其次,策划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职业技能比赛或组织社团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形成追求创新和精益求精的学习氛围,创造塑造“工匠精神”的校园环境。
三、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师资挖掘
在基于“工匠精神”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兼备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和相关岗位从业经验、了解“工匠精神”内涵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人才挖掘。首先,利用已有的双师培训经验和成果根据需要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逐步让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师具备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经验和能力。其次,在合作企业和行业中寻找符合教学要求的专业人才,聘请其作为相关专业的兼职教研人员,参与课程内容的创编和专业课教学、实训活动,并且利用其行业实践经验传递“工匠精神”。
(二)完善政策性保障机制
在转变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想获得理想的实践成果需要有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政策上的保障。所以,首先应完善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育和认证机制,将“工匠精神”作为评定人才专业素养的一项指标,让企业在招聘和管理人力资源时有明确的考核评价依据[3],从而让培育“工匠精神”得到学生个人、院校乃至社会的重视。其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到管理制度体系中,以便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三)创新与用人企业及科研单位的合作模式
虽然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的塑造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养成离不开职场环境的锻练。因此,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中应创新用人企业以及科研单位的合作模式,运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构建全新的人才培育体系[4]。首先,通过与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方的合作可以利用对方的生产场合和设备,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感悟“工匠精神”,反思自身在专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不足。其次,探寻与行业协会或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发和完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内容,优化将“工匠精神”融入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中的策略。
四、结束语
培育拥有“工匠精神”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对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构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应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探究“工匠精神”的实质并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符合未来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