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参与数学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020-11-25冯水英

读与写 2020年16期
关键词:情境思维数学

冯水英

(河南省延津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河南 延津 453200)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主体感官对客观现实进行“身临其境”的认识活动,即在观察“现实”、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和方法,实现“再创造”。因此,在小学数学课中,如能创设恰到好处的问题情境,不但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1.发挥小组学习优势,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的“被学习”,没有生机,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更不会有创新。小学数学需要让“和谐团队的学习”走进课堂,“以优带劣,先进带后进”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个体学习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结构为“AABC型”,即:两优一中一差,或至少一优两中一差,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以优带次”的目的。实践证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真正让学生深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进而达到发展训练学生思维和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

2.倡导问题情境“故事化”,促使学生乐于参与

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有趣的故事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特设的故事所展示的数学背景,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孕育形成认知冲突,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和内在动机的驱动下,探究心理最强烈。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问题情境”通过如下的童话故事展示:话说动物王国举行“百米限时”比赛,规定10秒钟内谁跑得远,谁就获胜,通过层层选拔,最后剩下三名选手,一号多多是瘦猴子,精神抖擞,二号迷迷“长颈鹿”身材匀称,神采飞扬,三号皮皮“小灰熊”个子矮,但体格强壮。今天在全体动物面前,他们的成绩分别是:一号99米,二号99米,三号99米,裁判拿到成绩单一看,目瞪口呆,分不出谁获得金牌,谁夺得银牌,这时众蚂蚁议论纷纷。问题提到了国王那里,国王拿了成绩单看了成绩,略加思索,就说出了谁夺得金牌,谁获得银牌,谁获得铜牌,众“人”对国王的评判还有点不理解,于是国王又把它的想法告诉了大家,大家听了,恍然大悟,齐声欢呼“大王高明”。同学们,动物国王是怎样想的呢?谁夺得了金牌,谁获得了银牌,谁是第三名呢?

3.倡导问题情境“活动化”,促进学生有效参与

弗赖登塔尔认为:问题情境会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培养。因此,创设活动化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且对促进学生思维品质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的转变也是十分有益的。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前,老师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扁圆形(椭圆形)硬纸板,课中老师让学生拿出这些硬纸板后说:“这几个硬纸板哪个能在桌面上平稳地滚动呢?试试看。”学生通过猜想、实验,发现只有圆形纸板能平稳到滚动后,老师接着设问,汽车的轮子是扁圆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轮子是圆形的才能平稳滚动呢?请同学们分别在扁圆和圆的边上大约等距离取8个点,并将所取的点与中心点连接,先观察扁圆中心点到边上各点的距离,再观察圆的中心点到边上各点的距离,看有什么不同。学生按要求动手操作实验,结果发现扁圆中心到边上各点的距离不全相等,而圆中心到边上各点的距离都相等。“活动”不仅使学生发现圆能平稳滚动的特性,明确了车轮必须是圆形的道理,还为深刻理解圆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4.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深度体验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经常创设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情景”组织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察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感受数学,认识数学,增加直接经验,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从而使学生增强数学意识,在生活实际中留心生活中的数学,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五年级“确定位置”这节课,结合学生座位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讨论如何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讨论、认识数学问题,会感到亲切有趣,乐此不疲。有的生活化“问题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但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这对于学生理解抽象化、形式化的数学,这对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十分必要的。

5.制作“微课”小视频,通过微信平台强化课后辅导

运用“微课”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突破“长时”授课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瓶颈。打破课堂授课、工作日授课框框、陈规。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时空。这种“微课”形式“小而精”、教学效果“短平快”。建立“班级微信群”、运用“作业盒子”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的教学中、课后的延时服务中,要合理运用现有网络平台资源,模拟逼真场景,学生必然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这样让“智慧教育”走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让我们的“未来教育”不是“梦”。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成为学习的主体,深度参与学习才能有成效。教学中需要充分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数学学习,并能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切实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习惯,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效益,为追求立足课堂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情境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