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研究
2020-11-25汪媛媛
汪媛媛
(陕西省延安枣园小学 陕西 延安 717400)
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最后积极投身到建设祖国的事业中。为此,要不断丰富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1.重视各学科教学的主渠道教育作用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多种形式和路径,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平台。但是学校在教育中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必须在各学科教学中都渗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发挥各学科教学的教育作用。爱国主义教育不只是思政课的专利,在其他学科课堂之中也可以潜移默化的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以体育课为例,可以树立学生增强体质,报效祖国的爱国信念;通过站姿体态,队列队形的行为训练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宣讲英雄人物小故事,介绍为国争光的体育名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
在继承传统优良的教学模式中,根据各学校的办学特点和环境资源,立足学校特色,积极创新。首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会、故事会、辩论赛等,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第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性。在我国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延安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比如杨家岭会场,王家坪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等。这些鲜活的教育题材可以让学生真实的感知到残酷的战争和艰苦的岁月,从而更加珍惜祖国的和平安定,树立爱国主义的信念。第三,积极开辟网络教育的阵地。信息化和网络化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不可改变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载体,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在学校可以建立校内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设置学习园地,经验交流论坛,个人优秀事迹表彰等,建设文明网络,绿色网络。
3.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要使爱国主义教育不局限在传统的模式中。第一,把时政热点与教育内容相结合。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对时政信息进行筛选,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能激发爱国情感的。第二,把我国基本国情、历史知识、民族传统、人文特点等纳入爱国主义教育的范围之中,尤其是对祖国历史的学习可以树立学生的民族意识,促进学生对国家的认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第三,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与世界接轨,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引进和吸收外国优秀思想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立足本国实际,探索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第四,把重大节日或重大事件作为教育的契机。可以通过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九一八”国难日鸣笛,十月一国庆节观看阅兵仪式等活动不失时机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利用如北京奥运、玉树地震等重大事件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感。
4.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学校中教师是教育教学和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能够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与内容,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对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队伍应该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深化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各学科教师应该扎实自身专业基础知识,积极学习涉猎其他综合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自如地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各学科中。教师们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所谓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学生中特有的向师性使得教师的价值观、语言、仪态、动作等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树立的正确的价值观,如热爱祖国、爱岗敬业、廉洁自律等;在工作中认真负责、无私奉献、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等,都对学生起着积极地导向作用。
5.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园环境
马克思曾经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这句话说明了环境对人复杂而重要的影响。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使人心情舒畅,也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在学校中,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而良好的校园环境则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方面,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园环境应该从点滴做起,加强持续性和连贯性。如:每日在课间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在板报中宣传爱国名人事迹、在校报学刊中刊登优秀科研成果,表彰优秀个人、张贴伟人画像,名人名言、在校园广播中播报时事新闻等。在这种校园环境下,学生会耳濡目染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从内心深处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种种挑战,以及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努力开拓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方法和途径,立足实际,树立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并且通过实践把爱国情感转化为爱国行为,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努力与祖国命运的密切关系,刻苦学习,成长成材,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