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学互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几点思考
2020-11-25官雪梅
官雪梅
(湖北省荆门市高新区掇刀区名泉小学名泉小学 湖北 荆门 448000)
“雅”是根植于人内心的一种修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用正确地朗读方式进行朗读,从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就是一种“雅”。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因此在读书的时候,朗读者必须尊重作者的原味。以优美的节奏,高、低、轻、重、强、弱、快、慢的音调,把原作品词句的意态、语气生动地表现出来,进而产生赏心共识的感受,才能真正做到“雅读”。
1.小学生朗读习惯的现状分析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朗读时存在各种弊病。如:(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品味。
2.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几点思考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笔者除了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外,还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2.1 以“听”激“情”——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较短。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低年级语文教材或韵文,或诗歌,或童话,或故事,大多短小精美,充满童趣的特点。(1)利用早读,让学生听朗读。每天早读的“一日一听”时,教师可找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利用视频让学生听读。在听读中,学生兴趣盎然,首先是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着他们,再者视频里的朗读者那抑扬顿挫的语调感染着他们。(2)课堂上,教师还可通过范读来指导他们朗读。教师的范读要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会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更易感染学生,帮助学生读好课文。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朗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学生朗读的语感就在这“明朗清凉,和谐动听”的读书声中水到渠成。
2.2 以“读”促“情”——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还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我校的黄老师创建的“小娟读书法”,让学生读在其中,悟在其中,乐在其中。如:在教学《雷锋,你在哪里》时,黄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读,标读音,读通句子,划词语”,解决了学生“一字一顿”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范读,她优美而流畅的音韵把雷锋精神,及人们对他的怀恋和敬仰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同时解决了学生“唱读和朗读无品味”的问题。接着,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1)同桌读,识字义,知词义,读流利。(2)小组有感情地交流读,同进步。(3)个人展示读。在读中学生激情飞扬,信心十足。学生以优美的节奏,高、低、轻、重、强、弱、快、慢的音调,让听者又一次看到了雷锋仍然抱着迷路的孩子,冒着蒙蒙细雨行走在那泥泞的道路上,让听者再一次感受到了雷锋精神对下一代的影响。
2.3 以“讲”生“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教师要想把良好的朗读习惯植根于学生的内心,必须要在“读”中升华。在课后的拓展中,教师可开展“一日一读”,“一星期一讲”的活动进行朗读能力的提升。如:笔者在一年级的拼音教学结束后,每天学生回家都会有一个亲子阅读的内容——宝宝给父母读故事。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在读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克服了朗读时“多字、漏字、唱读、一字一顿”的弊病。当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后,笔者又为学生量身定做了“一星期一讲”的内容。每星期五,笔者就会安排一个学生回去准备一个故事,然后在下个星期五的早读讲给其他学生听。每个星期笔者都有不同的惊喜和感受,学生在故事中的一笑一颦,一扬一挫,让人入情入境;他们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对故事情感的把握,着实令人感动。短短半年的时间,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就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真正内涵吧。
总之,要想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这样才能把“雅”根植于学生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