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培养留守儿童自理能力
2020-11-25陈丽聪
陈丽聪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达埔中心幼儿园 福建 永春 362600)
从概念性的角度来看,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指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完成自主照料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教育者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对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能结合留守儿童的特点,运用有效的策略培养他们逐渐形成生活自理能力。
1.向留守儿童传授正确的生活自理方法
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较小,很难在自我成长中掌握生活自理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中加以引导,使他们能在生活中逐渐自理,能通过自理来生活。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并在情境中向孩子们传授一些生活自理的方法,引导孩子们自主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其次,教师可以在能力范围内为孩子们组织生活实践活动,例如,走进当地的部队生活中,与一些军人进行交流,观察其叠被子、吃饭、穿衣等过程,并进行模仿,促使他们逐渐形成生活自理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能从直观性的角度使留守儿童接触到规范的生活方式,从而愿意主动改正自己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
2.建立友爱互助的班级氛围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除了他们的监护人,陪伴他们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同学了。因此,教师要注重班级氛围的营造,充分利用班级中的友谊关系,帮助留守儿童锻炼自理能力。例如,班主任可以建立一帮一帮扶活动,让乐于助人、性格活泼的幼儿帮助自理能力差的留守儿童,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上对其进行帮助。同伴的信任和关心,有时会胜过教师的鼓励。因此,教师要积极建立友爱互助的班级氛围,和班内的幼儿一起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暖和、互助、和谐的大家庭,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总之,班主任如何更好地帮助班级内的留守儿童,做好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作为班主任,除了在学校的生活、学习中给予他们帮助外,更重要的是要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父母形成合力,和他们积极沟通、交流,形成合力,共同为成就留守儿童的美好未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通过丰富化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如果教师一味采用说教的形式来培养留守儿童形成生活自理能力,很难达到理想的培养效果,甚至不会使孩子们对其给予重视,形成厌烦感。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化的活动来培养留守儿童逐渐形成生活自理能力。以新鲜多元的方式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师所组织的培养活动当中。首先,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定期评比生活小能手,设置一些奖励,调动留守儿童的参与热情,教师可以从自主吃饭、自主穿衣、自主装书包、自主收拾书桌等几个方面作品评比内容,以星期为时间单位来评比。其次,教师可以请一些警官或者军人到课堂当中,为留守儿童示范如何叠出整齐的被子、如何整理自己的衣着等。并请他们到讲台上进行练习。最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生活知识问答竞赛的活动,将一些生活常识设计成小问题,供他们进行抢答,每答对一题就会得到一分,比一比竞赛结束后,谁能获得更多的分数,就可以获得生活知识之星的称号。丰富的活动形式有利于使留守儿童逐渐形成生活自理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能在生活中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事情。
4.以激励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形成生活自理能力
激励教育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名词,也成为了很多小学教师培养幼儿形成生活自理能力的一项重要工具。留守儿童和正常的小朋友一样,都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表扬。如果家长和教师将更多处理生活问题的空间留给孩子们,并经常鼓励他们说“你真棒,你真的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能使留守儿童在鼓励声的驱使下更加积极主动的完成一些生活自理的行为,比如,每天能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叠衣物、收拾房间、洗水果、自己系鞋带等。只要留守儿童能主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哪怕并没有完成得很好,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这样的方式才能使留守儿童逐渐增强自己的信心,形成“我能行”的意识,并能学会自我鼓励。一旦获得了信心,就能更有动力完成生活自理,逐渐摆脱对家长的依赖。
5.身教胜于言教
留守儿童对抽象的说明不容易理解,具体的示范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方式。比如,要他们学会拿筷子或清扫房间等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问题,要多次亲自做给他们看,并从旁指导。教学的态度应是“让我们一起做做看?”而不是命令式的,“你要做这做那”。这样的行动,不仅可以教会他们劳动技能,而且还能感化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能自觉行动。
6.日常生活习惯的训练不可勿视
教师要经常联系家长让其积极配合,尽早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已形成习惯的东西,若不是非常特殊的情况,不要轻易改变。比如,起床的时间、刷牙洗脸的顺序,饭桌位置的安排、上床睡觉的时间以及其他许多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及活动等等。这样,既可以让孩子尽可能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又能从心理上形成安全感,有利于接受成人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