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丽与孩子结伴而行
——幼儿美术教育中的感悟
2020-11-25江敏
江 敏
(广东省蕉岭县润玉幼儿园 广东 梅州 514100)
美术教育具有多种形式,对于幼儿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美术可以培养幼儿的鉴赏能力,感知美术的意义与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幼儿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优势,积极创新、优化自身原有的教学方式,使美术活动有效教学。
1.幼儿美术教育现状
如今的幼儿美术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幼儿美术教师教育观念具有局限性,认为美术活动就是单纯的绘画,一味用标准化的成人式知识传递的方式进行教学,并没有开展丰富的美术教学。其次,幼儿教师美术思维传统化,以幼儿是否“依样画葫芦”为标准,幼儿的兴趣被打击。最后,幼儿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缺少良好的教学方法,美术基础与理论性知识掌握较差,从而影响到美术教学质量[1]。
2.如何让幼儿在美术教育中感受“美丽”
2.1 让幼儿感受环境的“美丽”。幼儿美术教师应为幼儿营造“美丽”的学习环境,使幼儿受到一种文化艺术氛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因此幼儿园内的设施应体现出美的原则和规律。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加入到班级环境布置中。幼儿对事物的兴趣往往靠直接的视觉形象,创设一些身临其境的环境让幼儿在具有美术氛围的情景活动空间中亲身体验和感受外部世界,从而对于环境创设产生更多的灵感和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例如,在开展中班美术教学活动时,幼儿美术教师以“青花瓷”为主题,让幼儿运用纸盘、蓝色颜料、画笔等工具进行创作。教师先为幼儿进行播放青花瓷花纹图案,让幼儿感知青花瓷独有的蓝白线条与色彩,引导幼儿如何绘画出青花瓷的特点,最后让幼儿独立进行创作,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幼儿完成的作品可以以“青花瓷元素”为主题创设环境。美术活动还可与主题月和区角活动有效结合,教师引导幼儿从不同领域去了解感知后再通过美术操作活动加以提升,并用区角进行延伸,及时投放丰富的操作材料,充分体现幼儿自主选材,自由个性创作。使幼儿在这一过程中绘画兴趣被激发,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充分感受学习环境的“美丽”。
2.2 让幼儿领略大自然“美丽”。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场所的局限性,要带领幼儿感受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美丽、观赏大自然的风景,加深幼儿对事物的具体印象。可以领幼儿走到户外中,去接触大自然,让幼儿通过树枝、树叶、石头进行仔细观察再美术创作,激发出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也为幼儿美术创作提供了素材与灵感。例如,在开展幼儿园大班美术教学活动《寻找春天》时,幼儿美术教师在课前让幼儿在生活中或者户外活动时寻找自然素材,如掉落的树叶、树枝、松果等,为美术创作提供材料。美术活动开始时,给幼儿一个主题,用手中的材料创作一棵大树,让幼儿自主观察,大树的每一部分应该用哪些材料,最后利用自然资源完成作品。相比于教师运用课本直接教幼儿画画更能让幼儿感受到美术活动的趣味性,同时还领略到大自然与众不同的“美术”,使幼儿美术课堂有效开展。
2.3 让幼儿感受创作的“美丽”。美丽也同样来自于家长或老师的鼓励与赞美,教师与家长的鼓励会让他们感到快乐与满足,教师在给幼儿主题后应让幼儿大胆进行创作,尽管幼儿创作的作品与主题不符,教师也不应打击幼儿,应问幼儿创作灵感,是如何进行想象的,从而激发出幼儿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作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教师应注重幼儿通过创作表现眼中的世界和情感体验的表达,而不是单纯以作品“像不像”作为“好不好”的标准,应是让幼儿通过自主的创作过程,建立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例如,在进行幼儿园美术手工超轻黏土创作时,教师以“食物”为主题让幼儿进行自主创作,根据平时看到过的食物,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创作出自己喜欢的食物。作品完成后,教师可以为幼儿留下作品讲解的时间,说出创作灵感。教师课后可以进行延伸,将创作好的食物带回家与家人分享。通过这一美术活动,不但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还使幼儿的实践能力得到发展,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创作的“美丽”。
结束语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是人才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幼儿园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应让孩子与美丽相伴而行,让幼儿与“美”进行沟通与交流,这些美的情感体验可以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幼儿美术教师需拥有正确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美术活动的内容,了解美术教育对于幼儿的重要意义。同时,教师应鼓励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发挥孩子独特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激发出孩子的美术潜能,发挥美术教学的多种教育功能在幼儿完满型人格形成中积极作用,为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