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对幼儿进行国学孝文化的教育
2020-11-25陈艳玉
陈艳玉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实验幼儿园 广东 梅州 514787)
幼儿园的教育对于人的影响是极大的,这一阶段是幼儿认知能力、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模仿力和可塑性强,关系到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我国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学经典,孝文化是其中重要内容,开展幼儿孝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幼儿道德行为,养成良好孝道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1.幼儿国学孝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对于儿童而言,其智力、性格等在0-3岁间发展完成了60%,3-6岁完成80%[1],这一时期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他们的吸收能力极强。在幼儿阶段开始让其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熏陶,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美,有助于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并强化其各方面素质能力。
其次,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孝道是核心内容,其作用深远。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家庭、亲情关系十分重要,孝德在今天依旧有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对于孝道,应结合新时期的发展以及教育需要,吸取其中的精华,并赋予新时代的意义,对幼儿进行孝德教育。
第三,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美德的核心内容,也是评价人的重要标准。孝德教育与社会性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幼儿时期,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将直接关系到今后其社会性交往、个性特点、情感、学业、智力发育以及社会适应性等[2]。孝德教育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亲社会行为是对他人、社会有益的行为,比如分享、合作、助人、礼让等。通过孝文化教育学习,在幼儿能够分辨正确孝道行为时,逐步学会尊敬师长,关爱同学,在与人交往时能够表现出合作、分享谦让、关心等行为。
2.幼儿国学孝文化教育的策略
2.1 营造良好的国学孝文化氛围。为实现良好的国学孝文化教育效果,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氛围作为前提,让幼儿在浓郁的孝文化氛围中感受和学习,提高自身的孝德。如可以在幼儿园的围墙上通过彩绘的方式将经典的孝文化故事、图片等呈现给幼儿,在教师墙壁、楼梯、走廊等位置张贴传统孝文化的人物、知识等,使幼儿有良好的孝文化诵读、学习氛围,进而提高其孝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园教师要带头活跃孝文化的学习氛围,可以在幼儿入园之后与幼儿一起诵读关于孝文化的经典国学,比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幼儿解决疑惑,促使其进步。幼儿离开幼儿园前,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复习一遍一天中所学习的孝文化内容,并将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如果有不懂得的地方可以向父母寻求帮助。
2.2 组织幼儿进行经典孝亲故事表演。为使幼儿对国学孝文化学习感兴趣,尊重幼儿在孝文化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可以定期组织幼儿开展经典孝亲故事表演活动,选择“二十四个经典孝亲历史故事”,如拾葚异器,一名幼儿扮演蔡顺,一名幼儿扮演义军士兵。教师说明故事背景:王莽之乱,柴米昂贵,蔡顺只得拾桑葚充饥。一天,蔡顺遇到赤眉军,义军士兵:为什么要用两个篓子将红色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蔡顺: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我自己吃。赤眉军怜悯蔡顺的孝心,送给他一头牛、三斗白米。让他带回侍奉母亲,表示自己的敬意[3]。通过经典孝亲故事的表演,幼儿十分感兴趣,虽然表演时动作、语言等比较稚嫩,但是态度是很认真的。通过表演,幼儿孝文化的学习兴趣会极大提高,学习效果也比较理想。
2.3 开展孝文化实践活动。国学孝文化教学中,幼儿园需要对理论内容进行整合,开展孝文化实践活动,使幼儿对孝文化有更好的认识,并逐步感知、践行孝文化中的价值观、思想等。孝心教育活动是为提高幼儿的孝心情感,知道孝心表达的方法,以孝心为主题开展相关活动。如开展“孝亲宝宝,孝敬长辈”的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幼儿孝顺、善行的品质,使幼儿能够尊重和孝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长辈。让幼儿每天给父母一句问候、每天给父母端一杯热茶,整理自己的小天地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使孝心活动更加深入,还可以带领幼儿到敬老院慰问老人等。将自己的爱心、孝心传递给每一个人,更好的弘扬孝道文化,将中华民族的孝道美德广泛传播。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学孝文化是重要的内容,孝文化教育在当今幼儿教育中是极为重要的,能够从小培养孩子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形成良好的孝德。作为幼儿园的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以及教育中的重要性,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水平,帮助幼儿解决国学孝文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为幼儿树立好的榜样,创设良好的孝文化学习氛围,使幼儿形成好的孝道素养,树立正确的孝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