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0-11-25宋慧
宋 慧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小学 广东 深圳 518000)
引言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应该加强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说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个性特征等,不断提高教育工作、班级管理、实践活动的质量,形成和谐师生互动关系后,让各项人才培养计划得以全面落实。然而,不论是班主任教育工作还是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如不摒弃传统观念,都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下面,笔者特意总结了一些有效策略,来为其他教师有序地推进教育工作,从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1.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般而言,有经验的班级管理者都不强制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走规定好的全面发展之路,因为这样不利于孩子们创造思维的充分活跃,视野范围的不断开阔,甚至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1]。班主任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一边优化班级管理工作,一边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办法,并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需要融合先进的育人思想,以解决学生学习上、生活中存在着的心理健康问题。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又让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充满了挑战性,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主动加入课堂活动,参与热情空前高涨,慢慢积累下的丰富经验,将支持他们在身心健康成长的道路上走得一帆风顺、越来越远。
2.全面贯彻以生为本,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班主任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优化设计;可以融入人文关怀,并且加强心理疏导,将“以生为本”思想观念全面地落实下去;还可以走进学生们的理想世界中,尝试和他们一起分析相关问题,使学生信任自己,愿意和老师说出真实的想法[2]。小学班主任掌握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后,应第一时间做出教育工作的调整,通过主题班会课给予学生温暖,使他们意识到班主任一直关注着他,任何困难都能解决,只要自己不放弃,成功的机会就一直在。
3.日常管理有效渗透,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干预
学生在小学阶段与班主任接触的时间最长,班主任不仅负责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义务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生活问题。比如,在日常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后,让学生大胆表达、不断创新、主体创造,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学生们获取到了不一样的情感体验,管理工作质量更高,心理问题已被解决,在此基础上引导小学生综合实践的话,心理健康指导的促进作用会很突出。再如,文化课上通过案例的分析,故事的介绍等,教育小孩子互相帮助、尊重彼此,通过心理健康干预,使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当他们产生了自我管理的意识,才有机会拥有更加精彩的人生,教学工作特色尽显,期待心理健康教育长远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4.关注学生状态变化,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生比较敏感、十分脆弱,他们的心理状态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3]。如在学生看来,老师的批评以及家长的惩罚非常可怕,一旦成绩不好或者学习能力的提高变得困难,他们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抵触情绪无法释放,健康问题越变越多。还如,在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里学习知识,参与小组活动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既不会完美地隐藏真实的情感,更加反感“管理制度”的执行,逐渐成为不可控因素,课上捣乱课下调皮,特别喜欢和老师及家长“对着干”。针对以上问题的有效解决,笔者建议,班主任不妨扮演好“朋友”的角色,在发现学生成绩下降的第一时间主动询问他们原因,看见学生有捣乱的情况不做批评而是提出合理建议,可让其他同学帮助他改掉坏习惯,或让这位同学负责纪律,“以身作则”的为班级管理做出贡献。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能让学生们恢复常态,不断地突破自我、挑战自我,将来彰显出更高的人才价值,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班主任组织教育工作时必须加强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准确把握了学生的动态变化、心理需求、成长规律等,努力调整管理模式,一定可以促进小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