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物理教学中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途径分析

2020-11-25

读与写 2020年7期
关键词:结论障碍题目

李 鹏

(贵州省遵义市第二十五中学 贵州 遵义 563000)

在高中阶段,物理学科的难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是比较大的,需要过硬的基础和清晰的思维作为学习支撑,才能使高中生掌握这门困难的学科。作为物理教师,有必要寻求有效的教学途径,以突破学生思维障碍为目标进行教学。

1.突破思维障碍的必要性

物理现象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但是要说出其原理和发生的原因,很多人是无法说明的。另外,由于高中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已经有先入为主的物理观念,比如说经常所见到的物理现象,没有正确的知识体系,就以传统的认知来定义物理现象。这其实就是一种思维障碍,不符合科学的观念。

比如相对运动与静止、匀速运动等物理现象,学生容易受到传统生活经验的迷惑,从而得出一些表面适当的结论,但却是错误的,导致学生在接触物理知识的时候产生思维障碍。因此,为了使学生学习到正确的思维和物理知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突破学生思维障碍是有必要的。

2.物理教学中使学生产生思维障碍的因素

2.1 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够重视。高中学习学科知识的目的在于应试,因此很多理科学科存在一个普遍的教学状况,那就是学生通常只知道一个探究结论,而对结论的形成过程不太清楚,包括物理学科。分析其原因,首先以学生为参照点,可能是学生在听讲的时候,没有重视了解结论的形成过程,课下只能将结论背诵下来,然后根据结论解决物理题目。比如说,很多学生都知道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达公式F=ma,但是却不甚了解这个公式的推论结果。

另外,以物理教师为分析点,很多高中的物理教师太过于重视按时完成教学目标和内容,从而忽略了向高中学生讲解结论的形成过程,可能就只是通过PPT课件将结论传授给学生。无论是学生不重视结论形成过程的听讲,还是教师不重视结论形成过程的讲解,都导致了学生难以真正地掌握物理推论,使得在将公式应用于实际的题目中,可能会产生物理思维障碍。

2.2 题目难度设置不尽合理。要在应对物理题目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就需要先在大脑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这都需要物理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在大脑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物理知识结构,但目前很多物理教师却忽视这一点。另外,很多高中生的家长和学校本身都只重视物理成绩是否提升,过早让高中生接触一些疑难题目,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大打折扣。学习物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过程,要求学生解答的题目应该由简到繁,从基础开始。如果物理教师没有使学生参与到由简到繁的过程,没有在构建好物理知识体系之前就让他们硬着头皮接触难题,势必会造成学生在解难题时的思维障碍延续到以后的学习中。题目设置的难度不尽合理,就会过早浇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热情,造成思维障碍。

3.教学中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途径

3.1 将“情景式教学”融入物理课堂。将情景式教学模式有效融入到课堂的教学当中,对于很多学科的教学来说都是很适用的,高中物理教学亦是如此。由于情景教学的前提就是生活的实际,更贴近于生活实际问题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熟悉感,从而“得心应手”地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运用于应用题。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对物理的掌握情况来设置情景教学。例如,物理教师在开课之前,可以将本节课的内容具体分析,合理设置课堂的情景环节。情景教学的第一个注意点就是设置课前问题,通过课前问题可以在物理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因为情景更加切实地接近生活,能够切实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从而培养清晰解题的思维。

3.2 通过实验突破思维障碍。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物理实验教学,但是很多高中学校并没有重视实验教学这一环节,一是因为学校的实验器材和设备不足,二是为了加快完成教学课程。很多时候,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产生思维障碍,通过实验可能会一点就通,从而更加理解教材书中的内容。对此,可以在编写教材上花功夫,多设计一点实验内容,学校要注重实验器材的采购,根据教材要求,组织学生走进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从实践当中突破思维障碍。

上文提到学习物理的一个通病就是没有重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可能就会使学生产生思维障碍,对此,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实验。比如说,教师先进行物理基础知识讲解,再通过多媒体媒介演示实验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在学生懂得一定实验原理之后,再引导学生亲自动式实践操作,进行实验,就会很大程度地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因此,可以说,物理实验不能能够起到调动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还能帮助他们在实践之中突破思维障碍,养成清晰的解题方式,使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猜你喜欢

结论障碍题目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结论
一道不等式题目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