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构建
2020-11-25应超
应 超
(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教育体育局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引言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小学数学更加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却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因此面对数学学习往往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使数学教学满足学生的性格特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当前教师普遍思考和关心的问题,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该技术对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便利,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1.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价值和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当学生具备学习兴趣时,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而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形象灵活,为学生构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高。
1.2 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通过信息技术与各种教学元素之间的有效融合,给学生的感官带来更加新颖有效的刺激,进而促进学生对各种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对各种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信息技术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分析
2.1 注重教学情境的有效创建,实现良好的课程导入。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充分的掌握数学知识,其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足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在讲授“圆柱”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易拉罐,油桶,水杯等物品带入课堂,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进而让学生对“圆柱”有一个初步的印象,随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一个易拉罐需要多少铁?”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对圆柱的面积进行思考,又或是教师以出问题:“一个易拉罐中可以装多少水?”进而引发学生对圆柱体体积的认识。不难看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2 注重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进行探究式学习。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之一,同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良好氛围中进行自主探究,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不断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例如,我们在讲授“圆的认知”这一部分内容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画出一个圆,然后采用复制的手段,复制多个圆,并向每一个圆填充不同的颜色并组成不同的图案,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的调动,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接着,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出圆。这时学生为了发出更多的圆,就会积极主动的进行探讨和思考,例如有的用图钉当圆心,绳子当半径;有的用铅笔拉着绳子画圆。不难看出,探究式学习的有效开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作用,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构建创造的条件。
2.3 注重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难点的有效突破。在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收集和整理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认知和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向学生讲授“除法”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个郊游的故事情境,有24个学生,每辆车坐8个人和每辆车坐7个人有什么不同,分别需要多少辆车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注意力就会充分的集中,进而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完成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促进了教师教学手段创新,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