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应用探究
2020-11-25韦娜
韦 娜
(安徽省舒城县城关第三小学 安徽 六安 231300)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已经深入人心,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立体的展现给学生,在课堂中适量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小学数学教学成果。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同时存在着教学速度过快、信息容量大、师生之间互动少和学生缺乏课堂体验等不完美的部分。本文将结合实际生活,提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优化策略。
1.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
数学知识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教师在具体数学学科教学的过程当中,能够对于生活化的内容进行合理地应用,那么就能够让学生在具体学习的过程当中,发挥自身的生活经验,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可以更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所以,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工作时,应当适当以生活中可能常见或可能遇到的例子作为开头,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以生活实际例子开头后,将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结合,使教学活动与生活实例挂钩,减轻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的排斥感甚至是厌恶感。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内容往往不注重与实际生活中例子的联系,容易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产生畏难情绪。
在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图形的变化》学习中,可以组织学生用专用的塑料剪刀将经过一次、多次对折的纸片进行剪裁,还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创造出自己的轴对称剪纸。在自己剪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对称轴与轴对称的含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求轴对称、平移及旋转的商标及事物,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区别和联系,并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恰当的联想,理解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的实际应用意义。
2.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研究表明,在切身的实践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还能够提高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如果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投射到学生日常的生活当中,使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数学教学活动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应当适当创造学生实践的机会,在实践的动手中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长度的度量时,可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软皮尺等测量工具,指导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然后进行小组发言,说出本小组的测量方法及测量的结果。
在此过程中,由教师将厘米、米等长度单位告知学生,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慢慢明确不同单位的不同含义,并在脑海中存在一定的不同单位的概念。在学生对不同的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可随机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物体询问学生物体的长度,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与合理推测能力。通过对生活事物的举例,可提高学生的长度意识,还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
3.分组教学
小学阶段,我们教师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一的追求成绩。我发现,现在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小团伙,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初步团队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样一来就很好的避免了学生安于现状、不愿意学习的状态。在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是充满了活力的,传统的课堂,那种死板的模式一定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所以创新课堂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能够喜欢上课堂,时刻以一个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自己的学习,这样他的学习才会变得更好。
我在教学《加法运算律》这节课的内容时,我告诉学生,下节课每六个人分为一组,各组选出一个组长和组名,我们进行小组比拼,我来出题,各小组抢答,答对得一分,答错扣一分,最终评选出优秀的小组,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我调动了起来。我又补充了一点,竞赛的内容就是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这样一来,学生们为了自己所在的小组能够获胜,这节课听得都十分的认真,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让我意外的是,还有学生在下课后也在讨论上课学的知识,以小组的形式教学,不仅学生可以学好知识,学牢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
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学活动开展当中合理地进行创新与改革,是必须要重点探讨的一方面内容。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情况进行充分的掌握,采取更加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符合他们自身认知发展规律特点的数学学科学习体系,通过有效的创新,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构建一个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