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特点及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研究
2020-11-25王文巍王慧君
王文巍 王慧君
万华节能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烟台 264000
发展装配式建筑,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就是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内容的产业革命;推行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的绿色建造,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虽然装配式建筑成本高于传统建筑,但它同时也带来显著的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下文从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出发,详细分析了装配式建筑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对造价优化实际效果进行了阐述。
1 装配式建筑概述
预制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基于工业化建设理念的,将工厂中预制的部分构件运送至施工现场并采用各种连接形式完成构件安装的建筑。它能够实现建筑建造过程中的流程化、标准化,并充分顾及绿色、环保、节能,实现建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我国建筑以现浇施工工艺为主,但其施工步骤较为烦琐,目前正在向简易施工的方向发展,装配式建筑成为施工工艺变革的主流,能够减轻施工时产生的各种污染。2016 年,在国务院的推动下,各级地方政府也开始进行装配式建筑的运用和推广,几年下来形成了蓬勃之势[1]。
2 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①主要构件采用预制件。大量的建筑物品及构件,由车间生产预制而成,采用平面化的施工方式,辅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代替现浇结构立体交叉作业,可制造出误差控制在几毫米之内,高精度的预制构件。基于混凝土材料兼容性强的特点,可以使用预制工艺生产出种类繁多的产品。②预制构建的材料功能性强。预制构件大多采用将防水、保温、结构一体成型、性能完善的一体化制造工艺,减少了物料损耗和施工工序。同时,由于预制构件的浇筑、养护、存放,均在工厂进行,受天气影响小,利于冬季施工,在工厂生产、存放期间,建筑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得到释放,装配式建筑建成后,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3 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原因
①预制构件成本高。随着传统的现场建造转向工厂预制构件的生产,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预制构件的成本对项目整体造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就PC 构件的生产而言,目前我国的装配式构件并没有做到设计的标准化,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较低,构件生产规范不够明确,构件的价格因各类成本的差异而出现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工厂化生产部品构件在质量上能够得到保证,成本在人工和材料损耗率上有一定优势,但是预制构件在模具摊销和固定资产的摊销上,与传统的现浇结构相比有较大的成本增量。如果预制构件的种类很多,将导致模具数量的增加,模具的摊销费用也将大幅增加。②无法规模化生产。作为装配式构件生产厂商,在工厂中生产预制PC构件一般包括两部分成本: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一般包括生产所用的材料费、模具费、养护费、人工费、水电费、税费等。固定成本主要是厂房、设备等的投入。从目前的装配式构建生产情况看,几乎没有实现体量较大的规模化生产,零星的构件生产对固定成本的占比偏高,导致预制构件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2]。
4 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4.1 全面推行造价管理措施
在施工阶段,不能预先防止诸如工作量和工作步骤的变化问题,并且当出现这些问题时,建筑成本也会增加。为了妥善管理项目的成本,需要很好的改进地面设计、变更和制定标准的施工系统,改进和实现分层控制,并保证材料审查过程,此外还需要明确定义更改的范围。随着设计计划在设计过程中发生变化,需要对设计变更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实现单一预算和实际实施结果相匹配。设计变更必须详细说明变更的原因、变更的具体内容、涉及的成本数额,并严格执行变更审批流程。同时,现场还需要协调各个施工单位,监督单位和单位之间的合作。完成三方的签名和盖章后,还需要确认并熟悉变更计划的内容。为了避免在预约后出现错误,需要当场签发证明[3]。
4.2 对实际的预制构件造价进行合理控制
在开展建筑施工中,其装配式建筑的造价高低,是会对当地经济带来一定影响的重要部分,而且也会对预制构件费用和吊装设备费用带来影响,而想要确保其施工质量以及结构基础能节约建设的成本,那么就必须要控制构件制作和运输及安装工作中的成本,以合适地造价控制体系为标准,保障各项工作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首先,在制作预制件时,要结合设计图纸开展生产工作,保障其质量和精度的同时能够避免后期修补问题的出现;而对于一些部分的装修工程,要求预制场和预制件一同开展的工作,这样能够缩短实际的装修工期,进而更好地节约了脚手架等费用;以批量采购的形式能够更好地控制运输的成本,进而形成从出厂到现场的短距离运输,由此更好地对整体造价成本进行控制。
5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装配式建筑具有的一系列特点,展开的详细分析,我们能够知道,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装配式建筑工程中,主要构件需要采用预制件,是因为预制构建的材料功能性强,对放线及标高测量精度、预留孔位置要求高,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安装过程相对复杂。并且详细了解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原因,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对这些问题进行改正,将传统的建筑行业模式转变成为新型的建筑模式,最大限度的做到资源的合理化应用,进一步推动建筑行业的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