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在心绞痛型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2020-11-25薛燕回
薛燕回
(江苏省荣军医院,江苏无锡 214035)
心绞痛为心肌暂时性缺血所引起的突发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常牵涉到左上肢,可持续数分钟。临床中诊断心绞痛冠心病的常见方式为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常规心电图检查因持续时间短暂,容易导致漏诊,延误治疗时机,甚至诱发猝死。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心绞痛的诊断阳性率较高,其通过动态心电图评价ST段的变化从而发现心肌缺血,对于判断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有无心肌缺血以及轻重程度有独到之处[1-2]。 目前动态心电图因为能长时间监测和记录心电变化,所获得的信息量更大[3],已成为临床无创性检查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电子仪器[4-5],但是仍有部分二级医院因为条件限制及患者经济能力,没有广泛的推广应用。本研究选取80例患者用两种诊断技术进行检测,对比分析两者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动态心电图在临床上的推广提供进一步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12月江苏省荣军医院收治的80例心绞痛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照组行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50~88岁,平均年龄(76.2±7.6)岁。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 47~90岁,平均年龄(75.6±8.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心绞痛主要证型的辨证诊断标准[6];并根据病史、体格检查、ECG和其他检查确诊;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心绞痛等症状。排除标准:伴有其他脏器严重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检查仪器为日本光电工业株式会社ECG-1350P型12导联心电工作站,美国DMS公司DMS300-3A的24 h心电记录盒。
动态心电技术采用24 h动态心电系统模拟V1、V3、V5导联,记录24 h心电信号,经计算机进行回放和分析。检查前,嘱受检者或陪同者认真记录生活日记,包括特殊症状和感觉,生活内容,活动情况及发生时间,分析过程中需与假性ST-T改变相鉴别,如体位改变,基线漂移,心率快时J点下移,肌电干扰等引起的ST-T异常均可影响ST-T分析的可靠性,要注意排除干扰因素。
常规心电技术:让患者取平卧位、身体放松、消除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纸速设置25 mm/s,增益设置10.0 mm/mv,标准为取得稳定清晰无干扰的图像。
1.3 判定标准
冠心病常规检查诊断标准: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超过0.05 mv,T波小于同一导联R波的1/10[7]。动态心电ST段偏移的诊断标准:①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J点后 80ms)≥ 1 mm,或 ST 段抬高≥ 2 mm,②持续时间≥ 1 min,③两次发作间隔5min为阳性。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检测心肌缺血阳性检出情况
观察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例数为34例(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22例(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检测心肌缺血的情况分析[例(%)]
2.2 观察组患者ST段偏移情况检出情况
冠心病出现心肌缺血时,相应导联出现ST段偏移。一过性ST段压低,是心肌损伤电流所致,提示心内膜下心肌缺血;一过性ST段抬高,提示冠脉痉挛,临床可表现为变异性心绞痛,常规心电图因记录时间短暂,不容易检测到ST段的动态变化,仅对动态心电图组展开检查分析。动态心电图组40例,有34例出现ST段偏移,其中ST段压低28例,ST段抬高2例,ST段兼压低和抬高4例。分析ST段偏移情况可有助于临床鉴别心绞痛类型,判断心肌供血情况,有效地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2.3 观察组患者缺血性ST段改变检出情况
观察组40例共计检出212次缺血性ST段改变,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148次,占69.81%,有症状心肌缺血64次,占30.19%。无症状心肌缺血多发生在休息及日常轻微活动时,少数发生在剧烈运动时;有症状心肌缺血多发生在白天,多见于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体力劳动时,发作时ST段改变明显,每次持续6~18 min,且心前区疼痛明显,结合病人的生活日记和病史资料,有助于临床心绞痛的诊断与分型。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时间,见表2。
表2 观察组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时间段分布
3 讨论
冠心病除会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外,还会导致出现各类炎症和栓塞。特别是老年人常常伴有隐匿性冠心病,当出现心肌缺血时,往往没有明确的临床症状,严重者会导致心力衰竭和猝死,因此,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尤为重要。
常规心电图对于心脏疾病筛查是简单有效的,但对于病变轻微或者一过性发作的患者,一次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往往是正常的,因为常规心电图只能实现短时间内的记录波形,但很多患者心电图发生异常时并不是恰巧在检查的时间段内,所以我们常常会说“捉不到”,容易出现漏诊[8]。动态心电图因能连续动态检测和记录24~48 h心电变化,检测的心电信息量远大于常规心电图,除有利于各种心律失常的定性定量分析外,同时它对静止或动态时心肌缺血的改变亦能及时准确的反应。尤其对一过性心绞痛ST-T改变的检出,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心电图,故其对冠心病的辅助诊断有较大价值。本研究发现,动态心电图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85.00%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组55.00%,常规心电图组无法对患者病情变化展开持续性监测,而动态心电图技术可以实现对机体心肌缺血情况的发作频率、发作时间等信息的动态监测,从而能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更好的评估,有效鉴别患者心绞痛临床类型,有助于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其还可以根据其ST-T段变化形态、起止及持续时间、变化程度,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与日常活动的关系来指导临床治疗。动态心电图组中发现心肌缺血发作的第一高峰6:00~12:00,夜间至凌晨12:00~22:00发作最少,这一规律与文献报道相符合[9]。22:00~6:00段发作频繁,可能是由于晨起活动,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皮质激素增加,血小板聚集,引起心肌氧耗量增加,冠状动脉张力增高导致供血供氧减少所致[10-11]。
综上所述,常规心电图能简单有效地筛查心脏疾患,但因记录时间短暂,容易漏诊,24 h动态心电图能全面评估心肌缺血的发生时间、发作的持续时间、发作规律、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并且能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能反复多次进行检查对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作出初步评定,评估筛选出有冠脉造影指征的患者,及时行冠脉造影术确诊,使冠心病患者早期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及治疗,对于有效预防冠心病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有者无法取代的重大意义,对协助临床诊疗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