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英语口语培养策略探微
2020-11-25李婷婷
李婷婷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第二完全中学 云南 施甸 678206)
1.利用教材创设情境
大部分学校在英语教学时注重的是笔试教学,而相应的就会忽略了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虽然对词汇、语法的掌握比较扎实,但是难以开口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情况,即我们常说的“哑巴英语”问题,基于此,我们就应该加大对学生英语口语的培养力度。其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我认为,我们应合理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唤起学生的口语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
如在“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教材内容创设如下情境:Candy想邀请自己的好朋友Tom去Trinidad看Carnival(狂欢节),于是Candy就给Tom打了一个电话。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情境自编对话进行英语交流,以此锻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应用能力。像有的小组就会以Tom没有接到电话为情境编制对话:学生一:Hello,this is Candy.May I speak to Tom?学生二:Sorry,Tom isn’t at home right now.有的小组则会以Tom拒绝了邀请为情境编制如下对话:学生一:Is that Tom?学生二:Yes,I’m Tom,who is that?学生一:This is Candy,would you like to see the Carnival in Trinidad this Saturday?学生二:I’d love to,but I have to prepare for my maths text next Monday.
2.根据教材发挥想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英语已经成为了一门国际性的语言。对于所有的语言来说,它们存在的主要目的都是沟通与交流,因此,要想切实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我们就必须逐步唤起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其中,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丰富、渴望更新颖的交流平台,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根据教材通过想象对话的方法,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角色扮演中得到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
如在“A sad love story”一课的教学中,此课中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都比较熟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知道的牛郎织女故事以及教材中的内容,任选一个部分编制剧本,进行情景剧表演。如有的学生小组就会以牛郎和织女的相遇为背景,设置旁白、牛郎和织女三个角色进行情景剧表演:旁白: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Niu Lang and Zhi Nv have net with each other.织女:How do you do?May I know your name?I’m Zhi Nv from the Heaven.牛郎:How do you do?My name is Niu Lang.织女:It’s so beautiful here,would you like to take me to enjoy the beautiful scenery?以此让学生在想象式的情境剧表演中得到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同时此举也能有效的唤起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3.依托课堂加强互动
新教育理念提出了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在英语科目的学习中,为唤起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我们更应该合理的利用起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此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英语课堂中,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同完成教学任务。当然,在互动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敢开口说话或者不知如何开口说话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引导的方式,以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唤起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学中,当我们询问学生“Have you ever been to Shanghai?”这类问句时,学生的回答一般会是“Yes,I have.”或者“No,I haven’t.”,这种回答方式看起来太过单薄,因此,当学生以此种方式作答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逐步丰富学生的回答,例,当学生回答“Yes,I have.”以后,我们就可以继续询问学生像“What do you think of Shanghai?Is it beautiful?”等句子,这时有的学生就会回答道“Yes,it’s very beautiful,but it’s too big for me.I was lost that day”,与之前的“yes/no”回答相比,这种方式就会更加丰富、生动、真实。
4.总结
总之,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在现阶段的社会生活中,英语显得越来越重要,为让学生能将自己的思想用英语表达出来,在高中阶段英语科目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学会选用合理的教学引导方式,以此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