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引外联,打造作文新靓点*
——新高考背景下语文作文教学新思路

2020-11-25

读与写 2020年7期
关键词:议论文记叙文教材

刘 艳

(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 福建 宁化 365400)

研究背景:随着高中新课标的实施,高考对于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的考查有了更高的层次的要求,语言题中的新闻评点,选做题中的探究,各种主观表达的比重都加大,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考中占半壁江山的作文,关系着语文科总分的高低。但看看我们的语文教学,又有多少教师,花费多少时间去精心经营我们的作文教学,再看看记叙文的处境,就更惨淡了。不少教师认为,记叙文不好写,特别要写出主题深刻,语言生动,情节起伏的记叙文较难,不如议论文那么容易模仿,记叙文教与学的操作性都较难把握,因而在教学中限定学生高考写议论文。这些都造成了记叙文教学变得可有可无。在新高考背景下,我们通过对试卷的分析,发现这其实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现状分析:从本人在本校高一年级的调查来看,大部分语文教师对于记叙文写作处于盲目或随意的状态,总觉得高考不写记叙文,因而教学中仅凭兴趣布置记叙文写作,停留在一件事或一个人上,并没有制定一个长期的写作计划。客观上是因为一个学期上两本教材的教学任务重,主观上更是因为教师们没有充分有效的利用高一教材中的记叙文写作单元设计,作文布置无计划、无目的性,更不用说对记叙能力和方法技巧的训练和提高了。更有甚者,有些教师给学生灌输只要练好议论文,高考作文定稳拿的片面思想。长久以往,原本最朴素,最本真,最实用的记叙能力被弱化了。看看高考阅卷时满眼望去的模板化的议论文,我不禁伤痛,初中、小学最真我的表达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迎合快速阅卷的假大空的“新八股”。没有了思想,没有了真情,作文已经纯粹的变为了应试教学,新高考“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更是缺失。

问题解析: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多次轮回的高一教学中有意识的尝试几点记叙文教学做法,以期对症新高考作文的立德树人任务下药。

1.让学生树立“我手写我心,笔下现生活”的认识

在作文教学中,我告诉学生: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作文就是表达你的生活,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的态度。但是在学生的实际写作中,却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可以滔滔不绝地谈论家事国事天下事,可以对一些问题侃侃而谈,但他们写起文章却“愁眉苦对方格子,俯首咬破钢笔头”。为此,我抓住高一这个初高中的衔接时段,学生们还没有被议论文的模式所束缚,还没有被应试作文的框架所囚禁,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每天轮流说三分钟话,题材侧重为学校、家里、或各媒体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万事开头难,刚开始不是这位同学忘了准备,就是那个同学拿个报纸读读,但随着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以及部分同学精彩发言获得的阵阵掌声,同学们开始将这个环节作为自我展示的平台。一段段生动的发言,时常回荡在课堂上,如校运会的剪影,手机不准进校园之后等。长期训练,学生们自然想写、爱写,也为他们的会写打下思想基础。

2.内引外联出兴奋点

有了正确的写作思想做前提,教师就要穷余力而动全身,激发学生写作的兴奋点,俗话说“灵感往往起于瞬间,机遇常常现于一点”。平日里,学生们接触最多的是教材,它是学习思想和语文能力的载体,更是写作灵感聚集的宝库。通观高中必修一教材,一样可挖掘出写作的灵感。如一单元里在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年代,伫立橘子洲头,豪气的喊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以及虚幻缥缈的《雨巷》里的让人痴恋不舍“丁香姑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面对豪气和委婉,是否也有想抒发一下内心的情怀?又如二单元中面对烛之武、荆轲等侠士的辩才,我们也能小试牛刀,组织一场辩论赛,学习他们的能言善辩。内引教材外联生活,在学习中就可以激发出许多兴奋点,同学们有感而发,有悟而写,何愁写不出好文章来?

3.内引外联出技巧点

教材都是经语文教育专家千淘万选的精华,更是古往今来杰出的作家智慧的结晶,不但有深邃的思想,更有精湛的技巧和严密的思路,都可以成为广大学生学习和效仿的经典。教师在教授文本时可以分析作者写作所运用的技法,包括结构上的精巧、立意上的独到、插叙的必要、写景的恰如其分、详略的处理艺术、人物刻画艺术,以及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等。分析课文不必面面俱到,但力求做到一课一悟,一悟一写,一写一得。以必修一为例,在教学《沁园春 长沙》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此处写景做到了观察角度的变化和多种感官的运用。教学时,我让学生们两耳就闻窗外声,两眼就看室外物,学习此处的写法,描绘出你的所见所闻。十分钟后,一段段美文就脱口而出了。在学习《小狗包第》时,我让同学自己把握好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逐步的把握了情感起伏的线索,结合初中学过的课文《荔枝蜜》的对待蜜蜂的情感变化线索,并适时的打开第四单元的作文训练——写出事件的波澜,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外引学生们的已有记忆,强化了情线变化这一结构安排技巧。后经实践证明,许多同学都不知不觉的使用了这一技巧。

4.内引外联出结构点

行文如同建筑,必先在脑海中有一个蓝图,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笔者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方可写出像模像样的文章来。从模仿到创新,从借鉴到自创,作为刚刚升入高中的新生,教师要充分利用样版文的示范作用,引领学生模仿结构写作。从哪里找样本?教材就是个宝库。例如:必修一中的《纪念刘和珍君》,文章从纪念到回忆到哀悼的过程,就是非常规范的纪念式文章的结构,包括文章中鲁迅对时弊的针砭语气都是学生学习的好范例。课后我布置了一篇仿写文,很多同学写得很有体会:如对家长对考试成绩的极端关注,对造假事件的愤怒等,写得情真意切,发人深省。又如:《小狗包弟》这篇文章的结构是由故事引入,在根据对包弟的情感的变化为线索行文,以小狗的“小”写出了人性中真善美缺失的“大”。教学之中,我让同学仿用开头,结合作文训练《写出事件的波澜》让同学们利用情线为线索写文章,还学习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5.内引外联出激励点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里最殷实的需求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在作文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并及时恰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在作文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我利用多方面的平台,为学生的作文写作提供展示的机会,课前有三分钟讲演,作文课有佳作赏析,班级板报有精彩亮相,学校有《翠竹》、社会上有各种期刊报纸。不用昂贵的礼物,不用美言的褒奖,只要看着自己的文字化为铅字,泛着淡淡墨香,同学羡慕的眼神,就足以激励学生去写文章,写好文章。

作文犹做人,学习好的榜样,可以做好人,模仿规范的文章,可以写好文,我们培养的不全是作家,只要会中规中矩的写好各种文体就行。高中三年接触最多的就是教材文本,多学习模仿,多借鉴创作,一定能作好文,更能做好人。

猜你喜欢

议论文记叙文教材
教材精读
努力写出“高像素”的记叙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记叙文阅读专练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详略得当 凸显中心——初中记叙文写作之详略安排教学指导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