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度”与“效”
2020-11-25马琳
马 琳
(江苏省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江苏徐州 221000)
引 言
“度”和“效”的问题长期存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落脚点,深入了解教材、学生以及教学实际,优化完善历史教与学的两大环节,构建高质量的历史课堂,丰富教学内容、任务、方法、手段、技术等,促使教学效能最大化,便于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的知识中更好地成长、成才。
一、“度”与“效”的关系
“度”与“效”这对关系长期出现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是对教学策略实施适合度、有效性的客观反映。在高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度”就是巧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开展历史教学活动,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术等方面,和课堂教学中的“效”深度联系,是“效”实现的必要基础。与此同时,“效”是教师在实施高中历史教学以及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成效,可以有效检验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度”,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优化完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技术等,提高教学质量。从某种层面上说,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度”与“效”不是独立的,二者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相互促进,要在合理把控的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优化二者的关系,在深度衔接中顺利实现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
二、“度”与“效”的结合策略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生
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度”与“效”协调统一的关键点。教师要在仔细研读的基础上吃透历史教材,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学生历史学习情况,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高效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活动。
以“鸦片战争”为例,教师要在把握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从历史课堂教学的“度”与“效”入手,通过多样化方法吃透教材中的“鸦片战争”的内容,准确把握课题基础知识,如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导火线、地点以及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爱国军民抵制鸦片的行为和鸦片战争的经过与结果等,明确教学重难点,如为什么说鸦片战争爆发是历史的必然、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采用开展历史知识小测试、问卷调查、一对一交流等形式,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联系“鸦片战争”的一系列知识点,科学设置课题知识、能力以及情感等教学目标,巧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以文字、图片、声像、动画等形式有机结合的电子课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难易适中,重难点明确,渗透到历史课堂中的教学任务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的特点,要在动静结合中直观、生动呈现出来,满足学生历史学习的客观需求,促使“鸦片战争”教学目标在“度”与“效”衔接中顺利达成。
(二)把握方向,因材施教
教师要从教与学两大环节入手,围绕生本教育理念以及高中历史课题内容,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方向,注重因材施教,尊重班级学生个体差异,优化知识讲解、问题设置、随堂练习等环节,在“度”与“效”的完美衔接中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破解历史课题重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引领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技能只是一方面,还要让学生在学习我国以及世界历史过程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内容有所了解,包括历史经验、历史教训等,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能够正视历史,辩证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等。这就需要教师在衔接“度”与“效”关系中准确把握教学方向,因材施教。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为例,教师要在整合“度”与“效”关系中深入解读“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准确把握教学方向,如夏、商制定的行政管理制度、西周分封制度的进化及其对不同阶层(士大夫和百姓等)的具体影响,动态把控引入课堂的教学内容,为提高教学适合度以及有效性提供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以教学方向为切入点,因材施教,在尊重班级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制作“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视频,直观、有效地讲解课题知识点,提出层次鲜明、难易适中的思考问题。例如,世袭制的由来,禅让制的演变、弊端,禅让制演变到世袭制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西周分封制以及宗法制的作用,概括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说说各条法令的意义、影响等,将其巧妙穿插到“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学中。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领、指导学生有效思考、探讨,确保其在解决问题时能准确理解、掌握课题要点,对夏、商以及西周制定的政治制度有全新、正确的解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结合教学方向,在补充讲解相关知识的同时,合理设置随堂练习试题,以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形式呈现出来,让各层次学生在完成试题、纠正错题中有效掌握重难点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质量,在促使“度”与“效”二者深度衔接的同时,落实因材施教的要求[1]。
(三)灵活教学,方法多样
教师要在“度”与“效”有效结合中灵活设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以课题教学、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适合度,最大化地发挥效能,确保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实效,便于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技能、发展历史能力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持续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优化“度”与“效”二者的关系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满堂灌”“放羊式”的教学模式,促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具灵活性,应用的教学方法更为多样、适中。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为例,教师要在分析教材课题基础上结合班级学情,从“度”与“效”两大层面入手,将传统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控制好“度”的基础上优化“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堂教学手段,在满足学生历史学习需求的同时,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实效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题教学目标、内容以及任务,将合适的教学方法渗透其中,借助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发挥现代教学设备的功能作用,构建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情境,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导入课题基础知识、重难点内容,在直观、生动、具体呈现中降低知识难度,增添趣味。随后,教师可以在课题知识讲解中,借助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从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等方面入手,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各小组学生在探讨、交流中回答问题的同时发现、提出新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掌握课题知识。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利用理论实践结合法,科学设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在整合、内化、运用课题知识中搜集、整理、分析相关素材,在制作数据图表的同时以PPT 形式呈现课题作业,深化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素养。
结 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在坚持针对性、适度性、有效性以及多元化等原则中,解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度”与“效”问题,完善课堂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最大化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高效历史课堂中提升历史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