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调研数据分析的软件技术专业建设问题研究
2020-11-25周胜
周 胜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0 引言
专业建设是学院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的一环,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质量自我诊断、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内在需求[1]。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始终是高职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2]。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到来,软件技术目前已形成了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开发发展方向。国内外有众多的学者如TANA K, CHANA C M,SUBRAMANIAM[3]已经对大数据下的专业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大量研究。
1 软件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分析软件技术专业相关数据,结合软件行业发展情况,本文认为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一是教学建设效果逐年下降;二是核心课程重要程度和培养效果还有待提高;三是学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相关度指标和学生就业评价指标有相逆的情况,表明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某些方面没有紧跟社会潮流,存在滞后现象,因社会大环境的发展,软件技术缺口实在过多,导致在专业相关度下降的情况下就业数据依然表现良好。总体上软件技术专业的建设、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与教育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征和不足,与新技术的发展与需要相比,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问题如下。
1.1 师资队伍问题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给软件技术专业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软件技术从传统的软件开发扩展为包括传统软件开发、数据采集、数据清洗、可视化及数据处理分析等众多领域。但新技术的研究方法超出了单一学科领域,趋向集成方式,需要掌握多个学科知识,特别是数学、计算机技术和相关编程语言。比如数据模型的建立需要使用到数学相关知识,计算机算法和实时决策理论需要数学基础和掌握相关的编程语言,数据保存和传输方式需要使用计算机相关技术等。这是一个综合的工程,但我校还无法建立这样一支综合性人才培养队伍,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历、教授职称和具有实际经验的教师人数偏少,目前只能靠教研室的拆分、合并等方式来建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队伍,使得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不少困难,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面临很大压力,导致难以培养优秀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软件专业人才。
1.2 人才培养问题
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具有统一的规格,对同一专业的所有学生都是用相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具有高度一致性。但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不能因材施教,采取个性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会使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加之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不够,人才培养队伍储备不足,同时社会上软件技术发展迅速,使得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困难重重,相对传统行业,软件技术在人才培养上更是难以形成自身优势。
1.3 课程设置问题
软件技术专业是一门不停变化的专业,在社会、科技、工程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深入,这也导致我们在设置相关课程时,把握不准,在设置专业限选课程时有一定的随意性,在设置软件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时结合了自己现有的师资等资源制定软件专业的教学工作计划。这种情况也导致了部分原本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继续保留在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这使得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不足更加体现出来,也就不能完全实现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1.4 教学内容问题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这导致不少课程的内容难以跟进,学校可以采用的教材相对比较滞后,教学内容急待更新,实践应用型课程设置不足,跟不上社会技术发展。在软件新技术领域,尤其是在数据处理思维和应用上,可以实践的项目内容较少,学生缺乏操作对象,更多的只能流于认知层面的操作,与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背景的软件技术的教学方式不能相互适应,导致学生在工作后对软件新技术的操作并不清晰,很难达到企业规定的工作要求。
2 软件技术专业发展思考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上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围绕专业建设目标,在构建面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4]方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认识给出如下建议。
2.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建设为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及实训实习提供了理论和制度保障。考虑专业建设,首先要考虑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软件技术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动态增加特色课程,实施“1+X”职业证书制度,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因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三年一贯性,也就是说需要三年保持不变,而软件行业基本上每两年就会更新换代一批内容,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上应该可以机动调整,这样才能适应行业的更新发展。2020年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明确提出了“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1+X”职业证书制度。特色是指“特色模块课程”,该模块是机动调整模块。在2020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人工智能特色课程模块;1+X是教育部发布的各种1+X职业技能证书认证等。通过学生选修特色课程获取相应证书,学生的就业可以扩展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宽口径就业,提升就业竞争力。
2.2 完善教育教学的标准,按照职业技能竞赛体系设置教学体系
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依据软件技术专业认证的标准,完善教育教学的相关标准。引导软件技术专业任课教师严格遵从专业标准,明确软件技术的真实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强化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上符合专业要求,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构建软件技术专业的院级-省市级-国家级-国际级四级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学生明确自己在大一、大二和大三时应该掌握什么样的专业技能,从而渐次推进强化学生专业技能。
2.3 深化产教融合,建立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
2019 年2 月13 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明确提出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机制。软件技术专业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优质实训基地,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机制[5]。可以考虑在软件技术新生中遴选部分学生,单独组建“技能优化班”,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做好准备。
2.4 严格教学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核心体现在课程教学上。设置课程时对标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紧密联系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软件新技术的发展,构建灵活的课程体系。大一时期,课程注重夯实专业基础能力,同时要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大二时期,要足量开设专业课程,同时紧跟行业发展,灵活开设选修模块。设置课程只是第一步,还需加强课程教学环节,课程需要有经过严格认证的课程标准和大纲,课程教学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与监控手段,从而确保专业教学环节不出现问题。同时加强学生技能训练,优化实验实习环节,合理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分配,引导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从而让学生达到知行合一[6]。软件技术专业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本地区与社会发展趋势,加强教学管理、扩宽人才培养思路、扩宽职业方向,保证专业活力,强化优势与特色,关注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其他方向,完善学科建设。
3 结语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软件技术行业发展呈现出方向多样化、行业技能面扩宽、数据海量化等特性。学校要根据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特点,正确定位专业发展目标和方向,改革和创新现有课程设置,不断探索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建设,为培养优秀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软件专业人才不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质量,推动软件技术专业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