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2020-11-25韦帅民
韦帅民
(广西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制造业在一国国民经济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劳动力就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力增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通过引进外资、代工生产、出口贸易等方式,逐渐建立起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特别是经过近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大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制造业面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人口红利逐渐丧失、经济政策边际减弱、后发优势逐步消失等困境,从而导致了我国制造业供给与需求失衡、产能过剩与增长乏力、全球竞争力下降与整体经济效益下滑等一系列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极其重要。
一、转型升级的关键
(一)有助于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
制造业通过增强创新能力,能够有力地促进制造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深化与提升,改进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工艺设计、运行模式、技术改造。可以运用现代化制造技术,替代落后的制造技术,降低成产、提高生产效率。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进程中,不仅要关注各种经济要素的投入,更要切实重视经济要素的有效组合和转化效率,相比于前者,后者在当前资源消耗日益加大、环保因素日渐重要的背景下更加重要。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能够有效提高各种经济资源的组合和联动,创新资源使用方式与运营模式,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现代制造业发展更多的是大规模集约化的生产,多环节、多人员、多主体、多资源等有机整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创新驱动促进制造业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水平与效率的提高,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和分工协调,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二)有助于强化制造业产业协同
现代制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产业协同大发展的成果,制造业各环节、各流程、各企业、各行业,甚至各国家都立足于比较优势,创新经济资源利用方式,加强企业活动与价值链运行的协同与融合,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在联动中创造价值。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发展依赖于价值链系统的有效运转及其相互协作。通过创新驱动,增强制造业价值链中关键性活动的竞争优势,强化核心环节的技术含量,并进一步带动其他价值链环节的发展。通过创新驱动,跳出本企业和本行业圈,明确并加强价值系统内各项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通过产业间融合与协同增强制造业发展动力。通过创新驱动,不断地提升制造业企业家产业融合发展意识,转变产业融合发展方式,推进融合发展实践,在深度融合中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三)有助于增加制造业技术溢价
改革开放后,我国制造业在资源投入与外资引进基础上实现了规模上的快速增长,建立起了我国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但不容忽视的是,过去的制造业发展模式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技术含量低、成本代价高、经济利润少、生产污染大,极大阻碍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是摆在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前的重大问题,应当加快转变制造业发展模式和驱动力量,增加制造业的科技含量与技术溢价,兼顾发展规模与发展质量,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制造业发展的研发能力与技术水平,能够不断地拓宽制造业的产品与服务范畴,增强应对未来竞争与市场风险的能力。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溢价能力,增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能够有效提高制造业产品与服务的技术含量和品质质量,打破价值增长与成本领先的互替规律,同时实现价值提升与成本优势,把企业行为整合为一个体系,不断增强对市场客户的吸引力与粘黏力。能够有助于转变过去我国贴牌生产与代工生产的传统模式,随着制造业产品与服务技术含量的提升,客户与市场的满意度快速提高,对于我国制造业商品与品牌的认可度会逐渐提升,有助于改变过去“重产品、轻品牌”的低端生产局面,实现品牌溢价,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一)创新意识不高且自主创新滞后
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仍然处于边际增长阶段,仍然具备政策红利的领域,市场竞争还未“白热化”。依然习惯于通过资源投入、人力投入,向政府要政策、要优惠,采用传统的粗放式模式发展。仍然较多地关注需求端,企图通过市场营销来进行市场渗透,通过跳出市场来规避竞争等。我国制造业创新意识不高,自主创新滞后,短期内可能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但长期来看,并不利于增强企业自身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创新能力不强且专业人才缺乏
纵观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状况,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创新能力,导致市场竞争落后。当然,我国制造业绝不坐以待毙,必然奋起直追。但是,当前我国制造业本身确实存在一些不利于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观因素。一是我国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和基础学术研究的程度不够,倾向于“拿来主义”。将国外的技术引进国内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样创新手段在发展之初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随着技术鸿沟的缩小,触及国外核心技术的时候,就无法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我国制造业登上新台阶。二是制造业企业自身科技研发和技术积累不足,多数制造业企业在专利技术积累、创新人才储备、研发经费投入等方面都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这就导致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和环节“卡脖子”。三是我国制造业“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仍然有待健全。当前我国多数技术研发仍然停留在实验室和论文上,市场化效益较低。“生产人员不上去、研发人员不下来”现象严重,制造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实现体系化、常态化开展,专业人才缺乏严重影响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创新环境不优且发展环境复杂
一是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在人口红利、资源约束、生态环境破坏以及政策边际减弱等背景下,不断倒逼着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同时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国内竞争也在不断加大,留给其进行系统开发和提升创新能力的时间并不多。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去我国制造业发展优势都已逐渐消失。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依赖型产业逐渐迁移至东南亚、印度等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随之而走的便是就业岗位、税收资源、经济产值等。这对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就会提出更高质量和时间的要求,快速填补因产业迁移出现的产业发展空白。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制造业企业难以真正夯实创新基础、积累技术实力、储备创新人才。三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幅跃升,全球地位的大幅提高,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同时遏制我国经济发展,千方百计阻碍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之路,企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以便继续垄断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大部分红利。
三、发展举措
(一)营造竞争氛围且加强财税帮扶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让制造企业想要创新、愿意创新,同时也不得不创新。一是在制造业外部发展环境方面,要努力营造竞争市场环境,让企业不创新就没有未来的危机意识,就有被淘汰的紧迫感。尤其要鼓励企业家精神,打破原有地区、行业、体制等保护障碍,让创新能够真正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驱动力。在一些制造业领域,仍然要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发挥“鲢鱼效应”,给予外企和国内企业同样的竞争平台和机会,给我国制造业营造一个“不那么舒适”的发展环境,激发制造业主体的创新发展意识。二是在制造业内部激励措施方面,要切实营造制造业创新驱动的制度环境。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创新成果保护力度,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以法制维护自主创新成果,让创新主体能够从创新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形成正反馈的创新回路。另外,国家应在制造业领域设置充分的激励和保障手段,加强创新企业的财税帮扶政策,鼓励企业主动开展创新,提高创新企业的政府补贴力度,切实增强企业的创新意愿与创新能力。
(二)增强基础科学研究并提升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基础科学是一切科学与技术的创新源头,是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重视基础研究就是在为制造业未来发展探路开道。当前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已经走到一个转折阶段,过去可以向发达国家引进、复制与改进技术,但现在没有或者难以引进、复制与改进的技术。增强产业基础科学研究,一是要在高校基础学科建设、科研资金倾斜支持、科研人员配备充分、相关激励政策切实跟进等方面下苦功夫,在全社会营造基础科学研究人员的社会地位,让科研人员有意愿安心做基础研究,有保障踏实做基础研究,全心全意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才智。二是要努力“敞开门来做研究”,一方面加强与制造业企业合作,深入制造业发展实践,充分了解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现实技术缺失所在,追求“单点爆破”而非“多点开花”,为研发后阶段的商业化开发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合作,搭建与国际一流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基础科学研究机制,增强双方的人员交流,以推动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扎实开展。
(三)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培养
人才资源始终是一切创新行为的核心要素,也是制造业能够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引进人才就是引进创新的工匠,培养人才就是在培养创新的土壤,储备人才就是在储备创新的种子。在当前深入实施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更要重视人才资源的培养和使用,真正把握住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一是要高度重视制造业人才的引进,不能盲目排外,更不能闭门造车,尤其是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都要善于提供优质的激励诱导,必要时可以成立联合实验室,通过多种机制将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吸引回来,充分发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海外经验等优势,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二是要不遗余力培养我国制造业人才,加强资源倾斜和政策导向,更多更优地培养制造业实用型、专业性人才,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常态化机制,以制造业面临难题去培育学生,以高校内专业理论去指导企业,强化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健全研发效能长效机制。三是要想方设法培训制造业员工,需要制造业转变培训思维,加快优化创新型人才培训机制、培训体系、培训转化等。
(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体制机制是制造业持续创新的保障网,也是创新成果的催化剂,健全完善的创新体制机制就是优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环境的重要举措。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一是要增强“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制造业创新主体之间的创新联动,整合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围绕着我国目前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加快创建产业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联盟,为产学研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环境。针对制造业企业转型突破的个性化需求,由行业出面,联合地方政府、高等学校、制造业企业上下游形成创新协同投入机制、创新成果共享机制。二是要强化市场管理机制,一方面优化制造业创新成果的保护、转化模式、搭建创新成果展示平台、创新成果评价服务平台等各类平台体系,打通创新成果的转化通道。另一方面建立制造业创新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提高各类创新人员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有助于更多的创新主体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