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不惊人死不休
2020-11-25邱戊琴
邱戊琴/文
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写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走出诗境,这句话可以指导我们写作,提醒我们多思考、勤炼句,写出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句子。而出语惊人,往往能制造出幽默效果。下面是一位小作者修改前后的两段话,我们不妨进行比较阅读。
上五年级后,我觉得妈妈突然变笨了。有一次做数学作业,我遇到难题问她,她非常认真地看了半天,还用笔计算,最后却一脸萌萌地摇头道:“真难啊,我也不会。”
真有这么难吗?连妈妈都不会做。这倒激起了我的斗志。于是,我沉下心来,经过一番演算,终于得出了答案。
这时,妈妈端着一杯牛奶走进来。我赶忙说:“妈,你真笨,我都解出来了。”
“是啊,是啊,我这个笨妈妈生了个聪明的儿子。”妈妈大笑着递过牛奶,“我就知道你行的。快喝了吧,喝了更聪明。”
我喝着牛奶想:妈妈说得很有道理,难道我错了?
妈妈就是个超级大笨蛋。不信你听我说。
我上五年级后,妈妈突然变笨了。有一次做数学作业,我遇到难题问她,她非常认真地看了半天,还用笔计算,最后却一脸萌萌地摇头道:“真难啊,我也不会。”
没办法,作业得完成,我只能自己演算。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我成功得出了答案。
这时,妈妈端着一杯牛奶走进来。我赶忙说:“妈,你真笨,我都解出来了。”
“是啊,是啊,我就是笨。但有什么关系呢,我生了个聪明的儿子。”妈妈大笑着递过牛奶,“快喝了吧,喝了更聪明。”
“要这么说,得您喝了。”我突然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笑着把牛奶推给她。
修改前后的两段文字,都围绕妈妈的“笨”展开,写的是妈妈施计培养我的独立解题能力。相比之下,前一段叙事完整,写得还不赖;但后一段在前一段的基础上,表面上用“惊人之语”突出妈妈的“笨”,其实是夸妈妈聪明,让人看后觉得有趣、有情,不免会心一笑。
当下,网络上很多文章为吸引人眼球,常“故作惊人之语”,因此广受批评。但换一个角度想,“惊人之语”能帮你的习作吸引读者。而这,何尝不是件好事呢?需注意的是,为了自己的作品不像“标题党”一样受人诟病,要记住在习作中使用“惊人之语”是为了“平地起惊雷”,是在保证文章质量的情况下做些“小动作”。我们可以怎么做小动作呢?
第一,从对立面入手。从事情的对立面入手,造成大落差,容易吸引人。前面习作中小作者明明要夸妈妈聪明,却用“超级大笨蛋”来形容妈妈,就是从对立面入手的。
第二,程度上做增减。将事情的严重程度增大或减小,也能制造出幽默效果。诗人写作爱用夸张,著名诗人斯克尔顿还把它用在现实之中。一日,他赴宴喝多了,半夜住进一家服务很差的旅店,后来渴得厉害,叫了半天也没人送开水,于是他大喊:“救火啊!救火啊!”顿时,全店乱成一团,所有人都起来了,服务生还一脚踢开他的房门,着急地问:“火在哪里?火在哪里?”“在这儿。”斯克尔顿指了指自己的喉咙,“火在这里面,快给我凉白开浇灭它!”将“口渴”提升为“救火”,幽默一下,斯克尔顿的口渴问题就轻易解决了。
第三,用不相干话题。牛头不对马嘴之事,若能说圆了,惊人之余,还能制造出幽默。大文豪萧伯纳善于创造幽默,常能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扯在一块儿,生出惊人的幽默。比如有一次宴会,有一个青年在萧伯纳面前吹嘘自己的本事,不可一世。听到后来,萧伯纳终于忍不住了,便开口说:“年轻的朋友,只要我们两人联合起来,世上的事情就无一不晓了。”青年惊愕地说:“未必如此吧!”萧伯纳答:“怎么不是?你如此精通世间万物,而我知道夸夸其谈会使丰盛的佳肴变得淡而无味,咱俩合起来,岂不是无一不晓吗?”连夸夸其谈的青年都觉得萧伯纳说的“未必如此”,此幽默之语不惊人才怪呢!
素材亮相:
十万法郎的李子
按照法院的判决,基度山城堡被拍卖了,大仲马不得不离开。
离开的时候,大仲马只拿走了一只碟子中的两个李子,其他什么都没带。大仲马随手递了一个李子给朋友,请他吃,朋友则毫不客气地咬了一口。
“你把十万法郎吃啦。”大仲马叫道。
“十万法郎?”朋友吓了一跳,看着手中的李子不知所措。
“没错,这两个李子是基度山留给我的全部财产……我为它们付出了二十万法郎的代价……”大仲马笑着说。
朋友听了,为大仲马的豁达感到放心,也释然了。
运用指导:
一个李子竟然值十万法郎,够语出惊人了吧。故事发生在大仲马被迫离开基度山城堡之时,钱财身外物,留得青山在,卷土重来未可知啊!一句玩笑话,将大仲马的豁达和幽默表现了出来。
习作实例:
“吴小敏捡了5万元,你知道吗?”
“天哪,5万元,那能买多少棒棒糖啊!”
…………
“谁请我看场电影,我把5万元给他。”同学们正议论的时候,吴小敏突然出现了。
“给你给你。”体育委员一向行动敏捷,竟然掏出一张电影票。“快给我。”
他俩很快完成了交易。体育委员接过钱后立马百度,才发现是越南盾,5 万元折合人民币15元左右,大呼:“关羽大意失荆州,以为捡了便宜的我,大意丢电影票啊!”
众人听了,大笑不止。
吴小敏见状也笑了,又把电影票塞回去,换回了越南盾。“逗你玩的,我正要交给老师呢,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也要交公啊!”
——陈珊《捡钱之后》
点评:5 万元若是人民币,那确实是个大数目,小作者故意隐去“越南盾”,从而制造出惊奇效果,生出了幽默。
“有一回,我病了,同桌要来我家里帮我补课。那一天,风雨大作,又打雷,我以为他不会来了,可他还是来了。进得屋来,看到他被浇成了落汤鸡,雨水顺着他的头发哗哗地流,我去找毛巾和干衣服的工夫,地面上就汇成了奔涌的河流,我看了真感动……”
“哈哈哈……”老师还没念完,同学们就笑了。
你们别乱猜,这可不是我或我班上某个同学的习作,而是老师在讲夸张的修辞手法呢!
——刘珊珊《记一节语文课》
点评:小作者很聪明,将老师讲的过分夸张的案例直接摆在篇首,一开始就营造出了令人惊讶的场景。继而,小作者在笑声中揭开面纱,让读者在好奇心得到满足之时有兴趣继续阅读后文。
小试牛刀:
给下面的片段增添“惊人之语”造出幽默,投稿邮箱:Aiyoumo@126.com。扫描标题右侧二维码可阅读参考例子。
奶奶爱待在农村,一直和小叔住在乡下,爸爸、大伯和姑姑怎么请都不来城里。不久前,她生了场大病,只得进城。出院后,爸爸把奶奶接到了家里。谁知,问题前后脚跟进了门。
大伯和姑姑当晚就来了,抢着要把奶奶接到他们各自家里休养。大伯说我爸妈工作忙,又要照顾我,可我爸妈说能克服。姑姑明显“横”了许多,她说:“我今天就是来抢咱妈的,没有理由。”“抢?!”爸爸笑了,“那你肯定抢不走,从小到大,你就没抢赢过我。”“我不管,这一次我非抢不可。”姑姑耍起了性子。正在这时,小叔来了,他说:“你们别把妈抢坏了,我不抢,妈也会跟我回乡下。”“哈哈哈……”奶奶听后笑了起来,众人也便跟着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