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要素为谱,奏响语用乐章
2020-11-25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吴小兰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 吴小兰
随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全面使用,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语文要素”为抓手,潜心钻研文本妙秘,让学生在发现、感悟、模仿、类推、创造实践中,掌握语言的特点和规律,生长言语智慧,提高语用技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巧抓字词,在方法中建构语用知识
1.利用群组识记,发现识字规律,提高识字能力
例如,《动物儿歌》的语文要素是“学习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感受识字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动态演示甲骨文、金文等不同字形的“虫”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学生认读词语“蜻蜓、蚂蚁”等,发现字形的共同点——都带有“虫字旁”,明晰“形旁表义”。学生再次提升朗读,遮住虫字旁,读读剩余部分,在自读自悟中发现形声字的规律——“声旁表音”。学生习得方法后,教师就可以为其创设实践的平台,出示几组课外的形声字进行认读,这有效利用了群组识记,由带有虫字旁的形声字迁移到其他类的形声字,无形中增强了学生识字的自信心及兴趣感,并达成要素目标,真正内化为识字能力。
2.借助字理明理,运用阅读策略,提高理解能力
例如,《树和喜鹊》的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在教学“孤单”一词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婴儿,右边画一个瓜,让学生猜猜发生了什么。在理解“孤”的字理后,教师启发拓展“孤老、孤军、孤岛”的意思,让“只有一个”的理解印入学生心田。借助课文泡泡语提示的阅读策略,融入文本理解“孤单”,有了之前“孤”字的字理解析,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有了牢固的根源,一下子就找出三个“只有”,紧扣“只有”联系生活实际训练表达说话,进一步唤醒学生“孤单”的情感共鸣,加深对“孤单”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步提高。
二、对比阅读,在品味中培养语用能力
1.整体对比,层层探究,在取舍中有所侧重
(1)任务驱动,比较发现
学生从整体对比细节描写入手,发现三篇文章在描写人物时,都用上了肖像、动作等细节描写,教师以一个任务驱动:那是不是都用上这些细节描写就能写出好文章呢?学生带着疑问,再次进入文本进行探究,发现三篇文章细节描写的侧重点不同。通过两次对比阅读,学生习得描写人物的方法,要对细节描写有取舍、有侧重,不能面面俱到。
(2)层层探究,领悟方法
学生围绕“为什么要这样有侧重的安排”这一问题,再次对比阅读,合作探究,发现三个人年龄、身份、性格不同,因此侧重安排应贴近人物需求。再者,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中心,关注题目也能透露作者表达取舍的方向。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整体对比阅读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向更深处挖掘对比点,挖掘越深,理解就会越深刻,更能体悟作者取舍有侧重这一表达手法的精妙。
2.局部对比,学习范例,在方法上有不同
(1)角色朗读,想象画面,品味“动作分解”。
《摔跤》:师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片段,边读边想象,让充满儿童趣味的画面再现。读后抓住动作描写,作者是将“摔跤”这一笼统的动作分解成20 多个细致动作,才准确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机灵的男孩。就像在放电影时,每一帧被按下了暂停键,“动作分解”这一表达手法的习得,有助于学生今后把人物写得更具体生动,更能表现人物特点。
(2)重现镜头,放大特写,体悟“动作反复”。
镜头一:“……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镜头二:“……越发指得紧了。”
镜头三:“……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镜头四:“……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两茎灯草》:四组镜头,学生对比发现,“两个指头”这一特写像被固定在了镜头上,围绕“指头”四次反复再现特写画面,生动刻画了严监生生气、绝望、放心的心理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原来反复不是重复,反复中暗藏着心理的变化或情节的推进,反复也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体悟作者吴敬梓采用“动作反复”描写人物的另辟蹊径。
三、迁移练写,在实践中练就表达能力
在教学《莫高窟》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在学习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两次有梯度的迁移练写。由扶到放,以文本内容为基石,通过模仿改写“藏经洞”片段,作为学生的“练兵场”。在学生初步运用写作方法后,讲求课内延伸课外的梯度教学,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场景,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创建言语实践平台,在自我的创作运用中,形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模仿改写一:依托阅读文本,改写第四自然段藏经洞
原文: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
改写:莫高窟的藏经洞里藏有我国古代______文物。有_____的经卷,有_____的_____,有_____的_____,还有_____的_____。其中(有)_____。看到_____。
2.迁移练写二:唤醒生活体验,练写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下课了,同学们______。有______的______,有______的______,有______的______,还有______的______。其中(有)______。看到______。
总之,教材编写了语文要素,但语文要素在书中是静态的,只有将其转化为学生的语用能力,语文要素才是活的。因此,每一位教师在使用部编版教材时,应重视对“语文要素”的研究,以“语文要素”为谱,让学生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设计有挑战的问题、有意义的结构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欣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语文实践,真正让语文要素落实到课堂之中,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达成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奏响语用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