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性视角的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开发研究
2020-11-25翟迎鑫
翟迎鑫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000)
0 引 言
乡村旅游经济已经成为“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对农村产业的发展、产业转型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农村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提供有力的支持。但是随着农村乡村旅游经济活动的深入发展以及经济利益驱使等,导致城市客源市场需求增加,乡村旅游庸俗化、过度商业化等情况明显,乡村特色旅游的内涵没有得到有效表达,导致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无法进行可持续开发。因此需要认识到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弊端,并基于真实性视角加强对乡村旅游经济活动的开发。
1 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旅游指一种具有娱乐性质的观光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空间上的变化,转变传统的生活常态,欣赏与居住地不同的景色,感受不同地区的风土文化。乡村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以乡村为载体的人文、自然、文化等为吸引力的旅游形式。利用乡村自然、建筑和乡土人情等在传统农村休闲旅游以及农业体验的基础上,做好休闲娱乐以及农业体验方面的拓展,比如可以经营一些休闲娱乐、农业体验或者公务度假等新兴的旅游形式。随着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实施战略的落实,为乡村社会发展以及旅游行业的创新提供有效的指导依据和要求。其中包括市场、社会民生、经济、产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也是我国小康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任务,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针对这种情况,乡村旅游的作用进一步凸显,能够利用农村优势资源促进乡村的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而乡村建设和振兴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必须长期坚持,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农村产业、经济和市场设施的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发展提供动力,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2 真实性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作用机理
2.1 为乡村旅游经济提供动力
通过在乡村旅游的规划、建设开发和经营管理中对真实性的渗透,有利于体现出不同旅游产品的特色。利用真实性理论实现对乡土文化、乡土特色以及乡村记忆的保护和挖掘,但是在乡村资源开发方面必须以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为基础,提升乡村旅游可持续开发的动力。乡村旅游真实性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真实性理论有利于保持乡村性,防止为了刻意追赶潮流导致乡村旅游出现城镇化发展趋势;第二,保持乡村建筑特色的真实性,防止出现低层次同质化问题。真实性理念的应用,有利于预防乡村旅游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冲击作用,同时城乡经济间存在显著差距,因此大部分乡村旅游地都是一些经济比较落后、封闭的偏远地区或者偏离城市的边缘地带。乡村旅游行业逐渐被视为一种扶贫旅游形式,在开发过程中会为乡村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但还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为了迎合社会发展以及城镇人的生活习惯,乡村旅游资源的乡村性逐渐弱化。都市旅游者与当地接待居民在物质以及精神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对农耕文化产生极强的冲击力,因此很多农村旅游资源开始尝试现代化发展,打破原有的乡村特色。比如,当前各地的农家乐随处可见,为了迎合城市人的习惯,导致农村特色的餐馆等逐渐消失,而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乡村旅游资源被破坏,使乡村旅游“变味”,失去吸引力。
同时,真实性理论的应用有利于乡村旅游地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防止对成功范式的盲目追求和模仿,改善乡村旅游的同质化问题。通过对国外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分析可知,农业观光区的半径需要控制在30千米以外才能够突出经济效益。但是从我国乡村旅游地的开发情况来看,距离这个标准比较远。由于农村土地的分散性,导致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以及规模建设受到限制。此外,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缺乏细化性,而且缺乏科学的指导,都是由村民进行自主开发,导致乡村旅游产品服务和内容相似、单一,而且数量多,使乡村旅游市场的良性竞争环境遭到破坏。通过乡村真实性理论的应用,能够体现出商品不同的环境和文化底蕴,实现“一村一品”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开发形式,引导人们根据乡村的具体情况进行商品设计和开发,使乡村旅游经济实现有序竞争。真实性理念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反思和挖掘能够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保证定位的准确性,不仅能够体现出浓厚的乡村农耕文化,同时也可以适当融入都市文化。乡村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强调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坚守,摒弃不良风俗等资源,这也是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2.2 为村民利益分享提供依据
从真实性理论的发展现状来看,乡村旅游以及社区大部分都呈现出重叠的状态,当地居民需要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中,通过劳动活化的方式展现现存旅游特色,建立良好的合同契约利益分配模式,通过稳定发展体现出乡村真实的生活状态。但是并不是每个旅游地都具有真实乡村生活发展的状态,同时开发方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中也会由于害怕麻烦,导致村民以及社区的参与度不高。随着人们旅游休闲要求的提升,简单传统的乡野休闲活动已经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因此对乡村真实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种高标准导致经营者的压力加大,影响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利益的分割中,原住民的利益被忽视,导致原住地农民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参与热情降低。
2.3 为乡村旅游经济外围层结构提供依据
通过对乡村可持续发展情况的分析可知,当前大部分旅游经济都向社区区域扩大,在旅游可持续发展中以是否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判断依据。国外学者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中,将永久居民作为乡村旅游特点,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以市场机制进行旅游开发,忽视乡村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很多地区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只有极少数能够利用旅游开发资源改善生活,但是大部分农村居民仍然作为最底层的劳动力,或者无法参与旅游经济活动中。乡村社会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不仅会破坏原有生活,还需要承担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价值无法提升的代价。而原有生活秩序和模式的破坏,将会影响游客的真实体验。随着乡村旅游工作的横纵向发展,真实性逐渐由个体向集体模式转变,游客的整体性、系统性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乡村旅游经济开发中,无论哪种旅游方式,都需要以当地村民的劳作以及习俗等为主要资源,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必须保证原住民的比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要想实现可持续开发,必须保证开发的本地化特点,也就是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满足本地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农村旅游产品供应链,做好工艺品生产工作,促进乡村旅游收益。真实性理念的应用有利于乡村旅游实现本土化发展,同时需要摒弃一些无益和非实际化行为。对地方生活要素以及生产条件的使用情况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对乡村旅游开发来说可以作为一个内生孵化器,其中包含旅游地的民俗以及自然环境,并体现本土资源价值,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 基于真实性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对策
3.1 营造良好的乡村旅游真实性氛围
在乡村旅游真实性视角下需要加强对开发商、旅游者以及当地居民健康意识的建设和发展,我国世界旅游组织的相关法规要求,旅游者不能以自身经济、社会和文化要求旅游服务,但是当地接待的居民有权利合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以自身的行动尊重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这些原则都能凸显出旅游的真实性。因此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首先旅游者必须正确认知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作用,并善于利用乡村旅游环境和资源,不得对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或者习俗产生歧视,而是需要加强对这种资源真实性的还原。此外,还需要引导开发商对真实性多元化以及重要性的认知,加强对产品内涵的关注,理解居民、地方以及社区资源价值。为了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相关利益方都需要加强对乡村真实性的重视,使各方认识到不能利用珍贵的乡村资源和生活传统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是需要从真实性角度出发,加强对乡村特色的保护。
3.2 构建可控性、协调性旅游管理制度
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当前正处于关键的发展阶段,而且呈现机械化、标准化的规模化生产方式,导致乡村意象的真实性遭到破坏,因此需要合理控制规模,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在集约生产以及个性发展间的平衡。比如,在农家乐的评级中,要求不能过于严格,而是需要保证个性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小规模经营活动为当地居民的直接参与提供有效的途径,同时当地居民更有利于保证乡村旅游的真实性,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当地旅游特点。但是通过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来看,不能硬性规定必须采取小规模的经营方式,而是需要保证范围的可控性。在保证乡村旅游可控的情况下,实现价值提升,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反哺作用,实现对农村经济价值链的延伸,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乡村旅游经营增值可以从3个维度进行分析:第一,在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中实现旅游消费的链接,为农户带来良好的收益;第二,做好农户间经济的联系,培养精英群体以及高能力的管理人员,提升市场横向竞争力;第三,做好环境资源的整合工作,提升乡村旅游资源利润。
4 结 语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改善“三农”问题的关键,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导致乡村旅游资源被同质化、城镇化,使乡村旅游的本质发生改变,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需要从真实性方面着手,保证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